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2020-08-24 10:01王海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镇江艺术风格剧团

王海

摘要:扬剧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因此,本文主要从扬剧的艺术风格进行入手分析,重点讲述扬剧的地域特点,希望能够将扬剧这种艺术发扬光大。

关键词:扬剧;艺术风格;地域特点;分析

扬剧在旧时也被称作为“维扬文戏”,属于一种富裕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苏北农村地区,最终流传于解放前期的上海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大量艺人和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努力,扬剧的艺术风格特点越来越明显,并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扬剧虽然历经挑战与波折,但是经过上级部门以及广大人们的鼎力支持,扬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更好的传承,时至今日,扬剧在一些省份中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具体来说,主要流传于南京、上海、扬州以及镇江等地区,但是因为不同文化与习俗的熏陶,扬剧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一、扬剧在上海地区的艺术风格特点

扬剧的剧种主要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主要内容有起源于镇江地区的小开口、旧时的花鼓戏以及在安徽境内流传的大开口等。

于1935年期间,在上海地区发展的花鼓戏艺人与香火艺人为了得以生存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互相敌对的态势,将锣鼓与丝弦融为一体,具体来说,将小开口作为主要的演奏曲牌,而后形成对外演出的形式,这也就初步形成了扬剧的演出雏形[1]。这种新型的演出形式,给予了观众新鲜的体验感,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叫好声不绝于耳,而且艺人的创造能力与动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启发。在日常的剧本编排工作中,他们将昆曲、京剧等剧种进行了融合,并将家乡的民歌小调、清曲等曲种的精华进行充分吸收,这样也就形成扬剧这一剧种。

扬剧发展的根源在解放前的上海地区,也就是说,扬剧与上海地区有不可分解的情愫,著名艺术家高秀英、金运贵和华素琴等均在上海地区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在这一期间,扬剧作品的内容大多数集中于家长里短、才子佳人以及神话传说等题材中[2],尽管没有美轮美灸的舞台布置、纷繁复杂的作曲配置,而且演员的表演风格也趋于原生态,但是扬剧依然吸引到了大批观众。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主要就是因为观众对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表现了对民间地区曲调风格的赞赏。上海地区解放后,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上海地区扬剧团体的番号也逐渐消失,但是上海地区的民众对扬剧这种演出形式依然有着极大的热情。更有洪钧、唐麟童等为代表的扬剧人,不在乎个人的得失,自己筹集资金,组建表演团体,励志于将扬剧这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一时之间,这一壮举在文艺界被广泛流传为一段佳话。现如今,虽然上海地区内的扬剧演出数量比较少,但是只要有扬剧剧团来到上海地区演出,都会得到上海地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当舞台上响起大陆板、金派梳妆台等曲调时,剧场内就会响起热烈的叫好声与掌声[3]。

二、扬剧在南京地区的艺术风格特点

从某种角度进行分析,南京地区内的扬剧风格特点也可以说是江苏省扬剧团的艺术风格特点。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上级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推动,南京地区内的多家剧团最终整合成为了如今的江苏省扬剧团,历经长达半个世纪的奋斗,江苏省扬剧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与成就。概括来说,江苏省扬剧团的艺术特点为典雅与高亢共存的洒脱的旦角声腔与生角表演,并伴随激昂、华丽的乐队伴奏就是南京地区扬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自从江苏省扬剧团成立至今,已经相继出现了《恩仇记》《党的女儿》《百岁挂帅》《三把刀》《马娘娘》《湖湾金秋》《碧血扬州》《王昭君》等多个优秀的剧目,并且有大量的被堪称为教科书般的作品,同时有一部分剧组也受到了周总理的密切接待。更有华素琴、高秀英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成为了行业的标杆[4],后期刘荣兰、李明英、吴慧明以及朱余蘭等人,将这一传统进行了传承与延续,从而推动了扬剧的发展潮流。

于上个世纪80年来至今,以梅花奖得主徐秀芳、年少成名的华派传人李霞、高派弟子袁晓君以及新一代高派弟子汪晓燕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与第四代旦角演员,更是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扬剧中引入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继承了老艺术家的声腔基础,而且也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又进一步促进了扬剧的发展。与同一时期的旦角演员相同,省团内的生角演员以及扬剧表演艺术家石玉芳、周小培、蒋剑锋、林玉兰、陈立祥、蒋剑奎等都是具有天赋的扬剧演员,他们自身有的表演传神、细腻,还有的演员嗓音出众,从而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在此之后,耿典夫、沈加林以及杨国柱等第二代生角演员,不仅继承了上一辈艺术家具有的边沿特色,而且也利用自己能力为扬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缪勇、侯长荣、马晓祥、张大春、杨勇等影视戏三栖、国家爱戏剧协会会员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不仅拥有更加俊美的扮相,而且也具有极高的舞台表演能力,同时他们利用自身先天的嗓音条件,通过对扬剧唱腔的城市化、现代化等多方面发展的积极探索,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生角唱腔体系。除此之外,以卢小杰、鲍有为、张天林、王万全、江腾蛟以及蒋璐等为代表的乐队精英,也对扬剧的音乐伴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人不仅具有扎实的民乐功底,同时对金派、高派以及华派等不同派别的音乐伴奏都有深入的研究,这样一来解决了传统男女对唱中胡琴同弦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好的保留了扬剧曲牌体这一特点。毫不夸张的讲,巅峰时期的江苏省扬剧团内的乐队伴奏,相比于京剧与昆曲的乐队依然不落下风。对于江苏省扬剧团来说[5],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化、专业化,具有充足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换句话说,江苏省扬剧团为扬剧的发扬广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扬剧在扬州地区的艺术风格特点

如果将江苏省扬剧团比喻为博闻强识、钟灵敏秀的大家闺秀,则可以将扬州地区内的扬剧团比喻为天生丽质、勤劳朴实的乡村少女。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后,扬州地区内的扬剧团坚持立足于民众基层,想百姓之所想、唱百姓之所唱、演百姓之所演,给予基层观众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扬州地区内,剧团的数量非常多,而且整体上保持着亲民的发展趋势,同时每一个剧团的特点也非常明显。以李政成、汪琴、孙爱民、李开敏、刘葆元等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为代表的地方国有剧团,坚持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节目创作原则为主旨,在不同时期内,分别先后推出了《皮九辣子》、《夺印》、《县长与老板》等著名的扬剧作品。不仅接地气,而且也具有警示的意义,这也成为了扬州地区现代扬剧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进行创作时,既要保证观众的喜爱,也可以让观众通过演出领悟到一定的知识与寓意。近十年以来,在李政成的带领下,扬州地区的扬剧团开始逐渐关注历史题材的创作,并推出了《野猪林》、《史可法》以及《衣冠风流》等多个作品,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扬剧舞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扬州市扬剧团,其他剧团的乡土气息更加浓烈。同时,江都扬剧团则更加关注对传统腔调的研究与摸索,从而利用浓烈的乡土气息艺术特点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扬剧在镇江地区的艺术风格特点

金运贵老先生利用自身中低音域的嗓音特点,并深入的探索真假声切换、咬字归音等领域,巧妙的利用堆字、甩腔等手法[6],这样一来就能够将扬剧腔里有字、字里有腔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并创立出了金派滚板、金派梳妆台、金派剪剪化、金派数板等特色曲牌,并形成《珍珠塔》、《二度梅》、《红楼梦》以及《梁祝》等诸多经典的作品。同时,在金老先生的提点下,筱荣贵也对自身的筱派艺术外延和内涵进行了丰富。随后,金桂芬、姚恭林等老师作为镇江扬剧的后起之秀,也跟随者金老的步伐,逐渐扩展自身的戏路,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镇江地区内扬剧的发展。

曾经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将镇江地区内的扬剧发展史看作为扬剧金派艺术的完善史与发展史。金老先生以他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艺术造诣进一步推动了镇江地区扬剧事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程度上分析,镇江地区内的扬剧风格特点也就是金派艺术风格特点,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利用镇江给予金派艺术更高的展示与传承平台,而且金派艺术也使镇江名垂扬剧的发展历史史册。

总而言之,无论哪一个地区都为扬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使扬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高的保护与传承,从而在新的时代使扬剧可以更加绚丽的绽放。

参考文献:

[1]乔子颖.地方戏曲研究一一以扬剧为例[J].艺术评鉴,2020(01):133-135.

[2]蒋璐.对扬剧曲牌体音乐属性的思考和认识[J].大众文艺,2019(22):170-171.

[3]顾文杰,肖娇雨.扬剧的形成发展及现状[J].大众文艺,2019(15):176-177.

[4]张玉荣.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寻[J].小康,2019(05):62-65.

[5]洪岩.浅谈《清风亭》在扬剧与晋剧表演中的差异性[J].大众文艺,2018(17):138-139.

[6]丁晨.扬剧乐队及其伴奏手法初探[J].中国戏剧,2018(07):55-56.

猜你喜欢
镇江艺术风格剧团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镇江香醋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镇江阁
狮子山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