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2020-08-25 08:12整理郎艳林
当代贵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西江评奖社科

整理 /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郎艳林

用成果说话 按质量评判

包御琨(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我代表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是申报情况。2019年8月,贵州省正式启动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本次评奖共收到880项有效申报成果,各成果申报单位向评奖办共推荐评审专家候选人463名,符合评审条件的专家共428名。

二是初评情况。按照《评奖实施细则》,评奖办将省直初评分为8个学科组,9个市(州)各设1个评审组,省直初评共推出313项成果,市(州)初评共推出175项成果,共计488项,初评推荐比例为申报总数的55.5%。

三是学术不端检测情况。省评奖办将本次评奖初评入选的488项成果委托中国知网做专著类、论文类、研究报告类重复率情况、论文类引用转载情况和著作类CIP号检测。有17项成果不符合要求,进入复评环节的成果总数为471项。

四是复评情况。复评分为8个学科组,共邀请了64位评审专家,每组设7至9位评审专家,组长均是外省专家。复评共推出一等奖建议100项,二等奖建议69项,三等奖建议31项。

五是终评情况。终评专家委员会设置为一个学科大组,由复评各学科组副组长和一名专家共16人组成,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经复评、终评,共推出200项拟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50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80项。

在充分总结第十三次社科评奖工作的同时,对今后的评奖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评奖的导向要更加鲜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应时代的呼声,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推动实践的发展。二是要激励社科理论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特别要激发青年学者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评判社科成果要以“有用”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四是评奖程序更加公正、经得起检验。评奖办要坚决维护评奖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用成果说话,按质量评判,真正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社科界的最高奖。

文化自信是传统学术根本

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研究工作者,回顾自己的半生研究历程,谈不上什么成就,但从来没有患得患失。学术融入生命之中,潜移默化,而不是谋生工具的异化,维持着探索的兴致,同时感受文学之美。这是研究的根本。

我觉得学者不要做什么专家,至少不要以专家自居,这是固步自封的愚陋。做学问和做别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解决问题。学术研究像滚雪球,一点点解决问题,遇到不懂的就要不断学习,不管是文献、哲学、文论、语言、文字,都必须涉猎,只做专家是不行的,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是传统学术的根本。

最后表达一个学人的感受。工作有年限,要退休,但学人实际上是不会退休的。我要真心祝愿正当青壮的学者,少点其他的干扰,踏踏实实做好学问。

把研究瞄准贵州现实需求

肖小虹(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此次获奖为契机,下一步,我将把研究瞄准贵州现实需求,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努力获得国家级的成果奖励,获批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系列高水平成果,壮大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培养服务贵州的高质量人才,建设好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一系列平台。通过项目带动、成果聚焦、团队打造、平台建设,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当前,贵州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社科工作者结合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围绕理论创新、社会需求和党委政府决策,广泛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为此,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初心使命的践行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对事关贵州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出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把成果转化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

黄其松(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感谢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制定出台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振兴计划和奖励政策,鼓励老师们安心教学、潜心科研。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对历史使命、时代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贵州是中国之治的缩影。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贵州缩影、贵州新路、贵州样板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新贵州现象”。如何从贵州实践和贵州经验中挖掘出新问题、提炼出新概念、发展出新理论?如何立足贵州,做顶天立地的学问?如何当好参谋,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这为我们贵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带来了新机遇,更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这是我们贵州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学术研究与历史图景相伴相随

李天翼(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作为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的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的学术研究进步与成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实践,与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图景相伴相随。

自2008年国家正式对西江苗寨进行旅游开发以来,历经10余年,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江苗寨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动力强劲的美丽村寨,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西江苗寨目前已经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民族文化旅游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通过对西江苗寨10年的研究,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西江10年的发展就是贵州快速发展的生动见证;西江10年的蝶变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从资源到资本的成功转变;西江10年脱贫成效就是贵州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路上所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缩影。而贵州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恰好为贵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得了无限思考、服务国家的可能。

辛勤耕耘方有收获

罗以洪(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多彩贵州吸引我成为“贵漂”。我出生于重庆酉阳,因为贵州凉爽的气候、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底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作为人才引进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工作,算是一名真正的“贵漂、贵居、贵定”。通过6年多的生活和工作,我见证了贵州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新贵州人,我为贵州自豪!

辛勤耕耘方有收获。近年来,贵州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把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大数据的“聚通用”,让“大数据+大扶贫”成为政府提升扶贫管理能力的途径、发展扶贫产业的方向、政府扶贫资源的载体、汇聚扶贫力量的平台。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加强对贵州发展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贵州发展新路的理论体系研究。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认真思考,超前谋划,与其他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好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站稳立场、善于表达、讲好故事,让贵州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贵州声音,为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贵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西江评奖社科
西江千户苗寨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