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荒 圈不空 人不闲
——德江县描绘产业发展新画卷

2020-08-25 08:12杨聪田勇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德江养牛肉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杨聪 田勇 文叶飞

德江县深入开展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花椒2个主导产业,茶叶、烤烟、天麻、核桃、脐橙5个特色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德江县沙溪乡烟农为烤烟地打孔,准备移栽烟苗。(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田勇/摄)

一场新雨后,地处深山的德江县沙溪乡空山村,村民忙着在核桃园里套种辣椒,翻土、施底肥、植苗、培土,忙而有序;走进绿色流淌的平原镇坳田村,村民赶着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儿,欢欢喜喜走向原野。

而在海拔1100多米,四面环山、气候适宜的堰塘乡露青村,入驻有德江县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天麻种植园。“2019年,公司天麻产量约60吨,产值360万元,远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德江县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雁归青年文玉朝介绍,随着园区不断扩大,现在年均用工量13000人次,按工种类别每人每天80元至150元不等计算,每年支付劳务费100万余元,帮助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德江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立足地理条件,盘活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花椒2个主导产业,茶叶、烤烟、天麻、核桃、脐橙5个特色产业,实现人人有增收渠道、户户有脱贫门路,在傩乡大地上描绘出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闲产业发展新画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空山人走地不荒

4月的空山村,无论是烤烟基地还是辣椒基地、蔬菜基地,到处覆盖着白色地膜。

“虽然我们村在家的劳动力只有60多人,但全村3700多亩耕地没有一块空闲。”空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明标自信地说。

空山村村如其名,地下暗河涌动,地上土地贫瘠,素有“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之说,加之交通闭塞,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7%。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人就想方设法往外走,加之近年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近700人的村子仅有100余人常住,劳动力更是只有60余人,民房十室九空,耕地十有九荒,村子日渐萧条。像这样的空山村,过去在德江随处可见。

2018年,农村产业革命的春风吹来,德江抓住机遇,努力盘活荒山荒地,培育发展茶叶、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

空山村将传统的烤烟产业做优,把核桃、花椒、辣椒等新产业做大做强,昔日荒芜的土地再度披上绿装,焕发生机。

“3000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核桃、花椒等,村民还采取长短结合方式套种辣椒、烤烟,最大程度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增加收益。”王明标说。

遍地开花的高效农业,不仅让全村在家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还吸引周边村寨的富余劳动力前来务工,更吸引到湖北客商进村发展产业。

两年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的张国民,在空山村种植了1100多亩核桃。如今,核桃树开始开花结果,带动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空山村仅是德江县广大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县15万余亩花椒、18万余亩茶园、11万余亩果园、30多万亩蔬菜遍布山山岭岭,覆盖村村寨寨。

草丰牛肥圈不空

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村民董旭今年养了15头牛,其中10头养在自家的牛圈里,另外5头关在邻近台头村村民的圈舍中。他乐呵呵地说:“全村没有一个空圈,只能把牛儿往邻村赶。”

这样的情形在坳田村很常见。村主任董勇介绍,该村330多户村民有266户养牛,其中养殖10头以上规模的就有上百户。村里没有空圈,很多村民就到其他村租圈养牛。

实际上,过去德江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耕牛,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耕牛越养越少,牛圈也十有九空。

近年来,德江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全力打造,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3.5万头,年产值达数亿元,2万余群众靠养牛脱贫致富。

“我家去年仅卖一头牛,就挣了一万多块钱!”说起养牛赚钱,平原镇上堰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牟永兵喜上眉梢,现在他家的牛圈里还有大小牛共7头,估计价值5万元以上。去年,牟永兵家依靠养牛顺利脱贫。

平原镇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养、集中销的发展模式,涌现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6家,养牛大户800多户,目前存栏肉牛7000多头。记者采访时见到,当地牛儿满栏、牧草满山,从全国各地来购牛的客商络绎不绝。

养牛高歌猛进,肉牛香飘四方。每到饭点,杭瑞高速德江煎茶站出口不远处,德江赵氏牛肉总店客人满座。老板赵军说:“政府的扶持擦亮了德江肉牛品牌,让我将一个小店发展成了连锁加盟的大型餐饮企业。”

如今,德江赵氏牛肉不仅在沿河、江口、铜仁、遵义、贵阳等地开设了30多家连锁店,生产的牛肉干还走出贵州,远销苏州、广州、北京等地。

据悉,为扶持农户种草养牛,德江县每年拿出1.2亿元财政资金设立“牛基金”,配套修建产业路,出台人工种草、建标准化圈舍等系列奖补政策。

春拂城乡人不闲

早上6点,德江县城人武部前的街道两旁已聚集了上百人,他们有的是空闲在家的城市居民,有的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的搬迁户。

6点20分,几辆面包车缓缓驶来。“谁愿意去合兴镇龙溪村采茶,快上车了!”领头的司机一声吆喝,等待多时的群众争先恐后上车。

“要是再来晚一点,就抢不到工人了。”载着20多名采茶工向大山深处的茶园驶去,合兴镇龙溪村景坪寨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超长舒一口气。

进入春季,德江县有17万亩茶园进入采摘期,采茶工人变得抢手。很多像田超一样的茶园老板,每天早上6点都会到县城招工。

家住县城的居民,也都自发聚集在宽阔的地方,只等茶园老板一声吆喝,就跟着上山采茶。“以前采茶工都来自茶园周边村寨,城区群众根本不愿意上山采茶。”田超说。

近年来,德江产业快速发展,10多万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城里人也慢慢转变观念开始到农村找活干。

在田超的茶园路边,还停靠着许多小车,这是一些居住在县城里的人自驾上山采茶,殷正阳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殷正阳居住在德江县城安化街道,家中修有5层楼的大房子,经营着一家照相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即便这样,进入采茶季,他与妻子张月慧还是经常驾车上山采茶。

“上山采茶,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增加收入,总比闲在家里打麻将实在。”张月慧笑着说。

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覃进东告诉记者,2019年初以来,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县委、县政府提出乡村实现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闲“三幅画”,努力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如今,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闲正成为德江群众奔富致富新景象,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奋力将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德江养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两头牛的命运
养牛伯脱贫纪事
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措施分析与解读
缺钱的“警察”男友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简介肉牛快速育肥技术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
德江县委离退局举办“中国梦?组歌”歌咏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