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悠悠书香 共话同步小康

2020-08-25 08:12赵相康
当代贵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绣娘贵州攻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赵相康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战疫斗贫凝聚精神力量。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27°黔地标读书会举办战疫斗贫·贵州能赢互联网主题阅读分享会,紧扣打赢两场战役,围绕“浸润书香 同步小康”主题,邀请脱贫攻坚图书出版编辑、写作者及评论家,以沙龙形式讲故事、谈感受、话心得,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形成战疫战贫的强大精神动力。

王旭:近年来,贵州出版集团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从脱贫解困迈向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贵州“百村调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创新典型案例选编》《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组织方式创新实践与理论探索》等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和呈现我省夺取决胜脱贫攻坚战所采取的战略举措、巨大成就,彰显了贵州出版人围绕脱贫攻坚、精心策划出版读物,做好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努力和匠心。

谢亚鹏:贵州人民出版社围绕脱贫攻坚主题,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图书,可以说主题突出、数量丰富、内容优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贵州反贫困丛书”系列,“大扶贫一线手记”系列,《贵州脱贫攻坚70年》《第一书记——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先进群像》《第一书记——贵州脱贫攻坚战线上的追梦人》《山神与天渠》《迎香记》《在路上》《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大坝大兴》等。

王旭 贵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贵州人民出版社社长、贵州画报期刊传媒集团董事长

肖勤 作家,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胡廷夺 贵州民族出版社社长

谢亚鹏 贵州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

李晶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戴时昌 作家,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林吟 作家,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张发贤 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

尹文武 作家,安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胡廷夺:贵州民族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了《“脱贫攻坚‘双培’行动”双语读物》系列图书30种。这套图书遵循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记得牢的原则,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编译出版,包括《专家教你种植绿叶蔬菜》《专家教你栽培食用菌》《专家教你种植土豆》《专家教你种植水稻》等种植养殖图书的苗文版、布依文版、侗文版、彝文版,适合少数民族农民阅读、学习、使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读物。

肖勤:我的作品《迎香记》的主角邓迎香,最打动我的是她的坚定和不悔。邓迎香是一个敢做梦的人,她的梦,其实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她感动我的,就是这种敢做梦、敢造梦、不屈不挠的精神。当我看到麻怀隧道洞壁上一道道钢钎凿出的白色痕迹时,当我走上麻怀原来通往山外的艰险难行的山路时,当我听到麻怀村民提起他们被溶洞水浸蚀泡烂的脚趾时,我深刻体会到在贵州消除贫困的道路之艰辛,成千上万的群众和干部就是这样在拼搏、奉献。

尹文武:今年第2期《人民文学》,刊发了我的短篇小说《飞翔的亚鲁》。这篇小说直面当下的脱贫攻坚战役,描写了一个苗族山村移民搬迁后民族之间的融合,思考没有了土地的移民如何生存、未来的路怎么走等诸多现实问题。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关注现实生活,责无旁贷。我打算创作一个关于脱贫攻坚题材的小说系列,为贵州的脱贫攻坚凝聚精神力量,让更多的人感知贵州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戴时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精神,需要路径,需要方法。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时,我到深度贫困县晴隆采访,被姜仕坤一心一意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精神感动着。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传来,我感到很悲伤,既有对朋友情、战友情的思念与悲痛,更为我们失去一位优秀攻坚战士而惋惜痛惜。我深入晴隆县的村村寨寨,到老百姓家中采访,每一次采访,老乡们都泣不成声。从这些哭声中,我断断续续记录着姜仕坤的感人故事,真正理解了一名党的优秀干部是怎样走进老百姓心里的。

张发贤:孔学堂书局出版了《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该书以晴隆县委记姜仕坤同志的生命倒计时为线,全方位再现了以姜仕坤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特别是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带领百姓奋战拼搏的真实事迹。该书不但展现姜仕坤信念坚定、忠于党忠于事业的政治品格,更体现姜仕坤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凸显姜仕坤只争朝夕、毫不懈怠的敬业精神。全书有血有肉,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林吟:2015年7月下旬我接到任务,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为绣娘写一本书。采访中,我常常被她们的故事打动。这些妇女大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她们清楚,美好的生活必须靠打拼才能获取。有时一份订单,她们不知要走多少路,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获得,不过她们都不会放弃,她们在艰难中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经营方式与世界接轨。很多农村妇女进入到她们的公司工作后,逐步变得自信,逐步成长为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新型农村妇女。

李晶:读长篇报告文学《绣娘》,有感于有一群人,她们生活在农村,她们从出生就体验到了贫穷的犀利,她们辛苦劳作后在灯下绣花的身影,她们的脸上写满了沧桑。脱贫攻坚的生动大戏正在中国的广阔农村上演,生活在贵州贫困山区的妇女也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生活在贵州各地的绣娘,她们的故事就是贵州脱贫攻坚的缩影。作为女性,绣娘们有一双巧手,经历过病痛、失败,她们也迎来了希望、收获。阅读,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群女性的内心世界吧!

猜你喜欢
绣娘贵州攻坚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绣娘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