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夏季发热证治

2020-08-25 10:02徐经世
保健与生活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太子参暑热青蒿

徐经世

小儿夏季发热,又名“暑热症”,此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多见于3岁以内的幼儿。现就其证治略论如下。

1. 病因病机

小儿夏季发热按其证候归纳有三:一是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酷暑季节,集中在6、7、8三月,一待交秋轉凉,病症多可自行消退,但第二年同期,此病极易复发。二是患儿发热之高低,常常与暑热气温成正比,也就是气温增高,体温上升;气温下降,体温亦随之降低。三是患儿病变证候与津液代谢失调密切相关,其口渴多饮,小便增多,发热时闭汗或少汗等,无一不与津液失调有关。小儿元气薄弱,卫外功能低下,无力适应外界暑热高温环境,在外则为暑气太过,由六气化生六淫,暑邪侵袭,影响患儿体内津液代谢,致其功能紊乱,从而发生本病。

2. 治疗原则

对于小儿夏季发热的治疗,首先必须祛除致病因素,即注重清热解毒,并根据患儿禀赋之不同而辨证施治。治疗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运用清热解毒药时,要防其苦寒伤胃。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能力较弱,稍有不慎即容易发生疾病。故临证中运用太子参、麦冬等养阴药以养胃阴,另外可酌配谷芽、甘草等,以顾护胃气。二是选药要精当,药量要轻,务必清简轻锐,药力及病则已,如用嫩青蒿、竹叶卷心、鲜荷叶等质经味薄之品,既能芳香化浊,又能醒脾和胃,立法着眼轻宣,用药讲究灵动,可谓平中见奇。三是要注意服药方法,特别是发热在38.5℃以上时,汤药宜少量频服,每2小时服药1次,使药力持久,利于退热,也可煎水代茶频饮。四是宜中病即止,不宜过之,以防伤其正气,影响生机。

3. 典型病案

某男,2岁,2007年7月12日就诊。患儿始于去年夏季发热后缓解,待至今年同期又复发热不解,持续在38℃上下,经相关检查仍未明确诊断,以“发热待查”观察就诊。症见发热而精神尚可,饮食一般,口渴欲饮,小便频,舌红,苔薄,脉细数。考之乃暑湿相搏,热邪卫表之象,拟予清泄暑热,和脾化浊法。方用太子参15克,杭麦冬10克,炒黄芩9克,嫩青蒿12克,大青叶10克,竹叶卷心10片,鲜荷叶(碗口大)1张,连翘10克,干生地12克,佩兰梗5克,大麦25克,粉甘草3克。煎水代茶频饮。药进7剂,于7月22日复诊。药进身热有所减退,但停药2日体温又复回升(37.8℃)。效不更方,用予原方7剂而病获痊愈。

本例属于比较典型的小儿夏季发热病例,方中太子参、麦冬、生地养胃阴,并能生津止渴;黄芩、大青叶、连翘清热解暑,特别是方中青蒿气味芳香,不仅具有升发舒脾之功,且苦寒而不伤胃气,实为治暑之要药;竹叶卷心味甘性寒,清暑泄热,通窍利尿,上可达毛窍、开腠理,散发肌表之暑热,下可利尿窍,渗利内蕴之暑湿,使三焦畅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调,诚属治暑之佳品;鲜荷叶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善于升发脾胃之气而解暑祛湿;大麦味甘性凉,具有益气除热、和胃调中、消食化滞之功;甘草协调诸药而和之。观全方清暑热而不碍脾胃升发之气,利暑湿而不伤脾胃阴津,药虽轻而效甚捷,可见用药不在轻平,而在于巧思。

猜你喜欢
太子参暑热青蒿
虚不受补,试试太子参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太子参
暑 热
清补扶正,膳用太子参
冰爽夏日派对
神经衰弱吃太子参田鸡粥
乡野里的青蒿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