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及路径探究

2020-08-26 07:42麻海丰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论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做法,提出准确定位贫困学生、构建定向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方式等路径,以实现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现状 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04-02

职业教育具有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扶贫的关键在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教学内容实用、培训形式多样以及培训周期短等特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无缝对接,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物质帮扶”短期化行为模式的弊端,满足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对劳动力生存性的刚性需求,解决人与社会互动中的“恶性循环”问题,而成为斩断贫困现象代际遗传链条的核心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师资优势,通过定向培养本土人才、寓产教研于职业教育中、传承并创新民族文化等多途径,实现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的精准对接。这对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富民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定位贫困学生,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以学校贫困生为基础,通过资金、职业培训等方式的帮扶,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就业,从而达到脱贫的目的。因此,精准识别贫困生是精准扶贫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对此,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学生调研工作,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一是“访”。贫困与学生的家庭环境、人员结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密切相关。在识别贫困生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家访,全面地了解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二是“看”。对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消费及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存在购买高档奢侈品、在校外租房、经常外出旅游等行为的学生不能被确定为贫困生。三是“算”。根据学生家庭提供的父母单位收入证明或从事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学生的学费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家庭可供讀费用,再结合家庭供读学生人数、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及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做到准确定位贫困对象,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构建定向培养模式,满足本土人才需求

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生贫困的重要因素。由于民族地区本身的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再加之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而从外引进高端人才困难更大。传统的职业教育虽然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主要是为发达地区的企业输送人才,难以解决本土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构建不同领域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的本土人才。

(一)工业领域定向人才培养

“工业化”是打破民族地区结构性贫困的关键点。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学校紧密围绕当前民族地区脱贫急需的新能源技术、轨道交通、机械制造,加强“产教研”一体化发展。依托重大项目、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民族地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体系,重点培养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服务领域定向人才培养

由于当前民族地区的工业劣势在短时期内难以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服务领域的发展依然是有效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旅游业、运输业、饮食业、物流业等。促进“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改进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弊端。学校应依托“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发根植于民族地区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农产品课程、观光休闲旅游业等特色课程。通过远程教育,让学生接受更有针对性、更便捷且更具有时代前沿性的教育,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脱贫目标。

三、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提高精准扶贫质量

(一)将教育、扶贫和德育三者结合起来,完善德育管理工作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生,这类群体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在思想、心理和道德方面可能较一般学生更为复杂,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环境与物质的相对匮乏,导致贫困生往往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思想。二是攀比心理比较严重。部分贫困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期间,受到周围环境与风气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染上了攀比主义、拜金主义,在吃喝住行上过度地攀比,致使家庭贫困加剧。三是抗挫折能力较差。家庭的拮据使得贫困生在某些情况下缺乏底气,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手足无措或产生偏激的思想。四是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贫困生受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努力与奋斗的精神,在生活与学习方面整体表现消极;加之接受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脾气暴躁,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受到错误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教育、扶贫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不伤害学生心灵的情况下,加强与贫困生及其家庭的沟通和交流,在生活细节中对贫困生多加关怀,积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此外,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学会释放情绪、自我调控、自我控制,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让他们在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走出阴影。鉴于精准扶贫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相对特殊,更容易产生德育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尊重贫困生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学生个体的德育帮扶策略,以使达到德育精准帮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改进办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规模效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广西百色率先创办了“扶贫巾帼励志班”,由学校承担教育教学,即利用扶贫培训资金,招收广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女“两后生”,到扶贫基地享受“三免三补一赠”(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补生活费、补校服费、补到校交通费,赠送床上用品)的优惠就读政策,并全部推荐或安排就业,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女孩读书难、就业难的问题。学校经过八年时间的探索,以“扶贫圆梦、巾帼励志,涵养美德、练就技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作为扶贫巾帼励志班的共同目标,构建了一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六扶一体”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其中“六扶”是指扶“困”、扶“心”、扶“弱”、扶“志”、扶“智”、扶“技”,“一体”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增强扶贫女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及道德品质,努力将贫困家庭女孩培养成新时代职业女性。

广西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应与国家、社会系统形成多级联动,认真倾听贫困人口内心的声音,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找准精准扶贫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做到“学有所用,各得所需”,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用人短缺和学生“毕业就待业”的难题,从而激活自我造血功能,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2]刘  杨,李  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7(05).

[3]朱万春.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成效及精准扶贫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8(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为例”研究成果(GXZZJG2019B132)。

【作者简介】麻海丰(1985— ),男,彝族,籍贯广西那坡,在职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管理。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