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块三融合”促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特色创新

2020-08-26 07:42黄治乔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4期

【摘 要】本文分析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美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体系不完善、未充分发掘与利用美育课程以外的美育元素、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建立“双模块三融合”美育模式,即建立稳定的美育基础模块、大胆创新美育拓展模块,将美育教学与区域民族文化、专业特色、教学载体深度融合,以期促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美育中发现美、理解美,并锻炼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美育教学 特色创新 “双模块三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27-02

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美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立德树人,创新美育教育,进一步确定美育在青少年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2015 年 9 月 15 日,为了促进学校美育的教育作用,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类学校要构建美育课程体系。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心育、情育。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美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尚待完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建立美育课程体系,美育对中职生的教育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构建和完善民族地区中职美育课程体系,稳健推进美育常规基础模块,创新发展美育拓展模块,融合学校美育与区域民族文化、专业美育元素、多种教学方式,以帮助民族地区中职生感悟美、理解美,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中职美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美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自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学生的美育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在政策引领下,逐渐开设美育课程,开始重视和利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使美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建立了美育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美育教学受制的地方仍然很多。比如,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美育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较弱等。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学校美育教学体系不完善

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体系正处于建立初期,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中职学校对美育教学的重视仅限于校园歌唱、美术比赛,而忽略了对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对美育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关注的只是美育教学的最外层。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没有足够的美育师资力量,无法开全开足美育课程(课时)。学校美育教学的基础模块没有形成体系化,美育常规教学不正常、不稳定。

(二)未充分发掘并利用美育课程以外的美育元素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出现美育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两不相干的现象。有的学校对美育教学止于应付,没有去挖掘各类专业中的美育元素。对区域民族文化疏于关注,民族优秀文化与学校美育互不交集,更谈不上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并用于学校美育,美育拓展模块的丰富性严重不足。

(三)美育教学形式单一

一些学校除了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外,就是定期举行校园歌唱比赛、书画比赛等,再无其他形式。学校美育不关注和融入学校的其他专业教学活动,也远离区域民族文化活动。“大美育”的氛围没有形成,美育整体效果不大。

二、以“双模块”推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

“双模块”是指美育教学中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指学校自身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块,拓展模块是挖掘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区域民族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丰富美育教学的模块,“双模块”同步并行。

(一)稳步推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學基础模块的体系化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应切实建立科学的美育教学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并扎实推进。首先,提高对美育课程重要性认识,开全开足美育课程(课时),确保美育课程教学的常规化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次,确保学校美育课程对应的实践活动常规化,使校园中美育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如定期开展校园歌手比赛、书画比赛等,搭建学生展示青春美的平台。再次,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除引进稳定的教师之外,还可采取专题讲学的方式,聘请民间或专业部门的艺术能人(专家)进校讲课,不断促进学校美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活动节、传统歌圩节、民俗风情节等,让学生体验接受学校之外的美育,丰富审美的情趣,拓宽审美的境界。

(二)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拓展模块的丰富化

在美育教学基础模块形成体系化的基础上,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要深入挖掘美育课程之外的美育元素,不断丰富学校美育的内容与形式,创建一个“大美育”环境,扩展学校美育范围,提升美育的整体成效。

一是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美育元素。将专业教学与美育教学有机融合,在常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常规专业教学中,可以开设对应的商品摄影的教学模块。现代大多数商品的宣传都以照片的形式存在,加入摄影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摄影技能,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锻炼了表现美的能力。

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学校美育教学内容。例如,百色市主要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该地区的学校大多数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人文景观。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美育教学与区域特有民族文化、学校自有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美育效果。例如,百色市的中职学校可以大胆尝试与百色市内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进行合作,建立对应的“右江麼乜”民族手工艺传承基地,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对应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作技能,积极促进手工艺的应用与发展,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用“三融合”丰富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

“三融合”是指将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特色、教学载体紧密融合。将富有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教学的内容;全面挖掘各类专业中的美育特色元素,并设置对应的专业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将美育教学与学校常规教学活动、区域民族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营造“大美育”环境,以期提升美育教学整体成效。

不断加大美育教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特色及教学载体的融合度。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要根据所处区域和学校实际开展美育教学,做好美育教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特色、教学载体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美育质量和成效。一是与地域民族文化相融合。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民族文化进课堂、上舞台、入诗画,让学校变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之一,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积极参加区域民族文化的各类活动,让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二是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对应切入美育教学。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可以引入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技艺。请民间艺人向学生教授制作艺术,使学生掌握手工艺技术,从而能够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学会创造美。三是与教学载体相融合。所有的美育过程都离不开载体,学校应充分利用特有的教学载体。除用好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类比赛或活动开展美育。比如,专业技能比赛、歌手大赛、舞蹈比赛、摄影比赛、诵读比赛、美术比赛、书法比赛,等等。室内室外,校内校外,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美”的平台,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应依照“双模块三融合”模式,建立稳定的美育教学基础模块,大胆创新丰富美育拓展模块;将美育教学与区域民族文化、专业特色、教学载体深度融合,从而解决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美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体系不完善、未充分发掘并利用美育课程以外的美育元素、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以期全面促进民族地区中职美育教学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美育中发现美、理解美,并锻炼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參考文献】

[1]刘佳样,苗素莲.中职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高 波.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0(3).

[3]白如玉,陈娟堂,滕泽志.中职学校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7(26).

[4]蔡发刚.美育精神指引的美育课程体系管理[J].教育科学论坛,2016(17).

[5]周立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美育观念的转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GXZZJG2019A034,桂教职成〔2019〕41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治乔(1969— ),男,在职研究生,中级“双师型”教师,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