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0-08-26 07:53刘伟
经营者 2020年16期
关键词:绩效预算管理高校

刘伟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财务状况,影响着高校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预算管理讲究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是高校实现各项目标的根本保障。资金的有效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本文阐述高校预算管理的意义,从预算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考核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对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预算管理;绩效

一、绪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都是从计划开始的,高校财务管理的起点便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预算管理常常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合理配置高校财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及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获得的财力资源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如何对各方面的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高校工作任务和办学目的的实现。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政策,高校会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重点编制未来会计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并对未来会计年度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预计和测算。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对财政补助收入、学费和住宿费等非税收入、投资收益、社会捐赠等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地估计,并将多元化的资金按照其资金性质,在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等各类支出中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二)协调高校各部门关系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及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的内部管理架构、利益分配机制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各高校要保证内部机构的稳定性,要协调其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分配。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引导及协调高校的内部关系,在保障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同时,保证高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环境中的问题

1.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应该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决算以及预算监督与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可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些重要环节仍然未建立起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这极大地制约了预算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2.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缺乏预算管理意识是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算管理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并不是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如何更好地强化高校管理者的预算管理意识,给高校各部门人员树立预算观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在大多數高校中,在财务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分管财务的领导往往能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高校主要领导及其他相关领导或多或少都对预算管理重视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院系的部分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预算意识,无法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合力。

(二)预算编制中的问题

1.预算编制程序不清晰,方法不科学。财务部门作为高校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部门,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很难全盘掌控数据。尤其是收入预算的全面性,财务部门无法了解学校全面预算的收入情况,如果各业务部门不对相关收入进行申报,预算收入数据就不完整,就无法真正合理利用资金,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

在实际工作中,在预算编制方法上,一方面,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增量法对预算进行测定,但这种方法是在假定过去的支出为合理支出的前提下采用的,很容易导致预算松弛,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待商榷。另一方面,零基预算法在现行条件下也很难全面展开,财务部门并不了解各类业务的特点,无法对业务支出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因而预算审核能力有限。如外聘专家进行预算评估,则相应的成本费用较高,预算的编制效益比较低。

2.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统筹管理,未批准项目反复论证。项目预算编制的归口部门和业务部门缺乏统筹。由于业务部门有实际需求,对项目预算的申报较为迫切,但业务部门需通过归口部门进行立项申报,而归口部门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同时,对具体业务部门要求的项目情况了解有限,容易导致项目预算编制松散、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按照现行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对项目预算要采取三年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即预算申报未来三年的项目。而大多数高校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预算编制模式,在满足上级部门下达的预算总额控制的前提下,要实现收支平衡,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归口部门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部分申报的项目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下年度这些项目重新申报时,又要重新测定及论证,从而加大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量。

(三)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1.预算批复时间滞后,预算执行过缓。目前,按照国家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国家的部门预算要到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之后才能下达,一般为三月份。待高校主管部门预算批复下来后,形成校内预算,再批复下去,这一套批复程序走下来,一般已经到了四月中旬。这就导致每年前三个月无预算批复,各部门只能保障基本运行,不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预算下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预算执行进度过缓。

2.经费存在年末集中报销的现象。大部分高校预算批复后,各部门的老师因为忙于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日常报销不够重视,往往每年年终封账,开始进行决算工作时,才想起有需要报销的经费,如不进行报销,则经费将被收回。这时,财务部门会出现大量老师和学生扎堆报账的情况。同时,如果存在经费使用不合理、原始票据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整等问题,将进一步延长报销时间,严重影响预算执行的进度。

3.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现象较多。由于在前期的预算编制过程中,高校各部门更关心财务资源的多少,而忽视预算的准确度,导致编制的预算与高校的实际需求不符。因此,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调整,预算难以起到管理与监控的作用。

(四)预算绩效考核缺乏相关制度建设

在高校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绩效考核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预算的绩效考核体系及配套的奖惩机制,广大教职员工尚未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观念。预算执行的过程及结果缺乏有效的考核,预算就无法达到科学引导资金使用的目的。

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预算环境

1.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应从高校顶层架构设计开始,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预算的审查与批准,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编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高校其他部门则负责编制各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预算内容,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搭建起来。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也与高校其他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明确预算管理中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调动全员的力量,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强化全面预算意识。预算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工作,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需要不定期地组织预算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对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财经法规的宣传。同时,应编制各种报销指南及财务制度手册等,将其发放给每个教职员工,通过培训与宣传,不断向全体教职员工灌输预算意识,加强教职员工对预算制度的学习,培养“先预算,后使用,无预算,不使用”的观念,为更好地开展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科学编制预算

1.优化预算编报程序,选择适当的编制方法。目前,部分高校财务预算还在采用下发预算指标的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高校可以采用“二上二下”的互动式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一上”时,各部门可以充分考虑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全面申报收入情况并合理提出经费需求。“一下”时,高校在通盘考虑资金筹措的前提下,给各部门下达预算建议数。“二上”时,各部门在预算建议数下,综合考虑下年度工作重点,重新申报预算。“二下”时,高校形成最终的编报预算,并将预算指标批复给各部门。这种互动式的编制方法有利于全员参与、全面统筹、保障了高校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的实现。

高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进行测定。采用零基预算法可有效避免预算松弛的现象,但核定及测算成本较高。同时,高校应合理采用增量预算法进行测定。对于客观性费用,在充分考虑绩效考核结论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只有将两种方法机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在兼顾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2.加强项目库管理。高校应建立项目库,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明确项目库管理归口部门,按部门职能明确责任,充分考虑高校发展的需要,协调业务部门与归口部门的关系。按照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提早準备项目申报,及时对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论证。项目评审仅安排一年度评审,避免反复评审造成的资源浪费。经过评审的项目进入高校项目库,作为正式备选项目,同时,未评审的其他年度项目,作为补充备选项目,在以后年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后,再进行评审、入库。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高校要尽快建设预算管理系统,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通过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系统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它不是财务处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高校所有部门的参与。要将预算系统的功能和各部门的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让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得到真正落实[1]。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进行预算执行控制。在系统中设定预算控制指标,保证预算的刚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到预算的弹性,即在国家政策及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充分考虑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合理安排预算弹性范围。如差异性较大,则应启动预算调整机制,在符合相关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必要的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

(四)加强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高校应努力树立绩效观念,深入探讨考核方法,将预算绩效考核深度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前期预算绩效目标的合理制定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预算绩效目标的制定应与部门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律紧密相关。在预算编制的初期,要确定各部门各类经费的绩效考核目标。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进行中期绩效考核,引导各部门合理使用经费,避免年终突击使用的现象,科学高效地使用资金。绩效结果要与预算安排挂钩,即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各部门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配套奖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预算的质量,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

五、结语

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考核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从实际着手,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经法规宣传、优化预算编报程序、选择适当的编制方法、加强项目库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充分保证预算管理体系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高效运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YJG002。]

参考文献

[1] 储正东.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8(24):106.

[2] 李娟,程钰茹.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8):27-28.

[3] 汪雪峰.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0):33-34.

[4] 和文岑.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0(14):102.

猜你喜欢
绩效预算管理高校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