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研究中国传统聚落的视点解读

2020-08-27 02:26赵可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8期
关键词:土楼视点建筑师

赵可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引言

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界诞生的“新陈代谢派”对日本建筑发展影响深远。作为对建筑文脉的继承和延续,日本建筑师并未武断地将过去与未来进行割裂,而是将目光转向思想的更新与迭代。以桢文彦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在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聚落,期望从其自由且自发的形态中获取启发。

2 聚落

聚落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它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1]。”而建筑学视角下的聚落一般指“由未受过设计等专业训练的业余人士建造的聚落或建筑且建造过程常常遵循本地化的惯例和习俗[2]。”从物质构成上看,聚落是建筑的集合体,由这些集合体围合的空间形成的一种非完全限定的场所都可被统称为聚落空间[3]。

3 日本建筑师的聚落研究概述

3.1 桢文彦

桢文彦在1958年~1960年期间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聚落研究探访,关注聚落之中单元与整体之间保持的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以及聚落形态中蕴含的独特审美因素[4]。他认为聚落建筑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存在于这些建筑间广泛的连接因素,各种的关系将整个聚落建筑群聚合成一个具有秩序和理性的整体。

3.2 原广司

作为世界聚落研究的开创者,原广司认为细节支撑着聚落的多样性和个性,但传统的聚落肌理不可避免地与现代城市的功能构成以及运作方式产生冲突。基于传统的地理人文条件,原广司强调在城市建设中要保持场所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对世界聚落的梳理和研究也促使原广司提出“反射性住居”[5]的理念以及“均质空间理论”。

3.3 山本理显

山本理显关注聚落的空间结构,他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私有空间的延伸与大到城市、社会等公众领域,小到住宅中的家庭成员的公用空间或公寓租户使用的内院产生联系[6],逐步形成的聚落形态建筑观以及从阿拉伯聚落中得到的启发也促使山本理显提出著名的“细胞城市”思想[7]。

3.4 藤井明

藤井明认为聚落成为共同体的前提是它必须要有个性,只有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聚落的形式才能被认识到它的存在,才能明确它的所属[8]。藤井明在描述聚落的过程中运用整体且系统的方法并通过聚落之间的差异来解读聚落的存在性[9]。

4 日本建筑师的研究视点

4.1 自然

气候:四川若尔盖红光聚落。

四川若尔盖红光聚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达扎寺镇红光村。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从地区气候学的视点对四川若尔盖红光聚落进行了阐述[10]。在这种高海拔且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聚落呈现一字排开的线性分布,建筑物应对极端自然条件并充分发挥荫蔽的功能成为聚落形成的首要考虑因素。

原广司认为城市的日益扩张和密度不断增长是“残酷的自然条件”。建筑师应重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并且应该持有在严苛的城市环境下建造亲近城市的建筑的态度,而不是将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分隔开。

4.2 文化

4.2.1 文化的共有性:贵州肇兴聚落

肇兴侗寨以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而闻名。原广司指出聚落中既有表现全体共同性的桥,又有表现内部群体共同性的塔。聚落的社会性构造与空间构造达到一致,即文化意识的共有性通过聚落中的物以及住宅形式的共有性表现出来。

原广司关注侗寨聚落中与文化共有性相悖的大胆的方法引进以及独创性的思考,即在极强约束力下的对自由追求。映射到设计思想层面,则对应建筑在受到地形、文脉、肌理、政策等强大的制约下应保有自身的性格,而不是被盲目地赋予”共有”的标签。

4.2.2 宗教文化:西藏拉萨桑珠林乡聚落

西藏拉萨桑珠林乡聚落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桑珠林乡。藤井明在《聚落探访》中指出,在藏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聚落呈现出与其他传统民居不一样的形态。通过在聚落中的屋檐上挂有五色彩旗可以看见风的流动,象征着居住在寒冷高原的藏民族对天空的憧憬。对于涉及宗教文化的设计,建筑师做的应该是对相关的文化、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取富有代表性的点在建筑中进行展现和再创造,而非一味地复刻。

4.2.3 道家文化:福建漳浦八卦堡聚落

福建漳浦八卦堡聚落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藤井明在《聚落探访》中以道家文化为视点进行了相关阐述。作为客家人建造的聚落,八卦堡不论从选址还是形态都是完全按照风水进行设计,风水学中的方位便会涉及八卦图,聚落的选址与方位朝向以此判定。藤井明认为,八卦堡聚落形态并不是出于几何学的考虑,而应该是聚落本身具有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相应的符号语汇。

4.3 时间

4.3.1 过去与今天:河南山头窑洞聚落

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从时间的视点对河南山头窑洞聚落进行了阐述。从时间的纵向层面来看,窑洞从远古的建造时期跨越到了现代时期而得以保留;从时间的横向层面来看,窑洞作为地下空间仍能与其他各式各样的民居形式并存。建筑应该在时间层面得到纵向的延展,而不是孤立地处于某一个时间节点。

4.4 空间

4.4.1 均质空间:福建永定初溪土楼聚落福建永定初溪土楼聚落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藤井明在《聚落探访》中以空间划分的视点指出这种划分形式很巧妙地避免了亲族内部因不公平而引起的争议,同时在中央设置祖堂也利于团结。亲族包含了潜在的因地位以及分配而产生的矛盾,通过划分被人为地“等势化”,从而保证了空间的等质性以及亲族的团结。

4.4.2 求心空间:福建漳州田寮坑土楼聚落

福建漳州田寮坑土楼聚落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以求心空间的视点指出漳州土楼聚落所呈现的中心对称形态增强了聚落带给人的自我防御感和神秘感。土楼聚落中的求心空间带来场所感与建筑氛围,营造的某种氛围正对应某种空间形态。

5 结语

日本建筑师对聚落的研究从二十世纪60年代桢文彦对聚落的关注发展到70年代原广司对聚落研究的开创,再到如今活跃在建筑界的代表建筑师诸如藤本壮介、隈研吾等对聚落研究的不断丰富,都对一大批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解读他们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不一样的思路。

聚落作为“昨日的城市”,本身蕴涵了先于建筑学的、原真性的思想以及逻辑。在中国,有大量的地域、文化、民族背景不一的传统聚落仍保存完好,建筑师应该去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将其运用到解决当今时代的建筑层面乃至于城市层面的问题中。建筑领域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体系在不断进步,对于传统聚落这一颗“遗珠”也应给予重视和持续的关注。

图1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研究归纳

猜你喜欢
土楼视点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美味”的土楼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
环境视点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走进福建土楼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