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2020-08-27 13:01胡江涛胡忠于尹黎力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科研发展模式中小学

胡江涛 胡忠于 尹黎力

[摘   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制度和科研指导平台,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真正把教育科研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重庆市某区教研机构在长期的科研管理与指导实践中,形成了区县级环境下教育科研指导与管理的“三分三现”模式,即分层、分段、分流的精细化管理和现实、现场、现物的全程指导机制。在推进的过程中,既注重制度的创新,也注重行动研究,为解决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办学品位的提升,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规律。[1]”区域性科研管理与指导主要是针对区县级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管理与指导。

重庆市某区教研机构(以下简称B区教研机构)地处都市功能拓展区,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06所,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农村学校占比较大。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识不足,课题的研究成果泡沫多,“闭门造车”较多,扎实研究较少,课题研究并没有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区级教育科研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以及专业的指导团队,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要注重课题研究的事务性管理,缺乏实质有效的过程指导,尤其是科研成果提炼推广机制尚不完善。

如何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机制,真正把教育科研实践活动规范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轨道上?近年来,B区教研机构不断反思和探索创新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机制,初步形成了“分层、分段、分流”和“现实、现场、现物”的“三分三现”模式,有效解决了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面临的实践问题。

二、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课题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为了确保课题预期研究任务的完成而展开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当前区县课题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重立项轻鉴定、管理相对松散、成果转化滞后、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2]”对此,B区教研机构探索了区县级教育科研管理的“三分”精细管理模式,即“分层”“分段”“分流”。

“分层”就是按照科研级别和学科类型,在立项、过程、结题鉴定等方面实行分层管理,也体现在让各个学校参与本单位课题研究的真实管理中。科研级别按课题立项级别分为四级:国家级、市级、区级和校级。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由区内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研究员等负责管理指导,前期由区级科研部组织指导与研究交流,后期邀请市教科院专家进行指导。区级课题由区级科研部、区内专家库成员负责管理指导,校级课题由學校教科室、校内骨干教师负责管理指导,初步形成以区级科研部、学科教研员、名师团队、教科研骨干、校级科研部为五个层级的科研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的市、区、校分层管理与指导模式。但所有级别的课题都归课题所在学校教科室直接管理,不同级别的研究课题都是校本研究课题。任何一个专题研究,任何一个难关的攻克,都体现出指导专家和课题主研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课题所在学校也主动出谋划策,积极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分段”即过程管理,监管研究的每一过程,按时接受阶段性成果的鉴定。一般来讲,课题研究过程分为课题立项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准备结题阶段、鉴定推广阶段。通常更重视开题、结题的管理与指导,而忽略实施研究阶段。经过开题之后,研究工作进入组织实施、解决问题阶段,这是最关键阶段,包括组织开展专题科研活动、组织阶段总结、疑难研讨、留存相关资料、撰写阶段性小结等。B区教研机构在抓好学校教科室主任、课题主持人培训与管理的同时,重点实施了教科研一体化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学科教研员指导课题制度。将课题按学科分类落实到学科教研员,让学科教研员参与课题的立项论证、开题指导、过程管理、结题及成果推广。二是实行学科教研员负责本学科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制度。要把学科教研视导和科研视导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结合起来,从而保证课题研究阶段的实效性,避免研究过程的盲目性,也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运用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分流”指结题鉴定,不符合要求的降级结题,或暂缓结题,或不予结题。根据课题研究情况,结题验收分为会议验收和通讯验收。B区教研机构制作了《各类课题结题资料初检表》,内容包括开题资料、结题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整改意见、初检结论六方面,严把结题关。发现课题研究成果超预期,就建议由通讯结题变为会议结题,发挥会议鉴定对课题成果的推广作用;发现课题过程研究资料缺乏、研究报告简单、成果不充分的,建议暂缓结题。每年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成果交流展示会,向全区推广各级各类获奖成果。

“三分”精细管理模式细化了课题管理,将目标和责任统一、学校和区级部门的职能统一,将各种积极因素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三、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机制

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系中,“区县教科室是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的最基层组织,而目前学校和区县教科室缺乏深层次的联系,很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又最渴望得到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3]。对此,B区教研机构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三现”科研全程指导模式,即“现实”“现场”“现物”,担负起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责任,能够引领课题研究真正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现实”即课题研究必须保证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B区教研机构主张从解决问题出发做实课题研究。有效的教学研究“课题”,是教师在大量随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某个值得追踪和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并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想方设法按设计方案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B区教研机构实行课题立项申报指南论证制度,在拟定课题指南前,充分征求区内学校和教师的意见,了解其在教育教学中最想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加以论证和完善,形成课题指南。在课题的立项评审中,主张课题选择切口要小一点,目标定位要准一些,实施过程要实一些。如辖区马王坪学校的区级课题“进城务工子女学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立足于城区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留足教学等待时间,把教学目标层次化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作为重点。B区教研机构还建立了课题统一申报和教师个人随时申报登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挖掘和保护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只有把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才能使课题研究具有持久的活力。

“现场”即从课题开题、过程研究、结题到推广等,做到现场跟踪、全程参与、现场指导。相关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中存在比较突出的“写科研”“写研究”问题[4]。为此,B区教研机构推行课题成果应用现场展示课制度,将“成果进课堂”视为对所有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在课题结题前,教师必须围绕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上一堂课题成果应用现场实践课(包括主题活动课)。其中,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课堂教学评价则侧重于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研究状态和研究效益。如辖区百节小学的课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内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该课题实践课的教师熟练地运用研究成果——阅读“五法”(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趣味角色体验法),流畅地演绎了课题研究主题。实践课现场除了一堂研究课外,还有课题其他主研人员的深度评课、课题负责人的经验介绍、指导专家的微专题讲座,结束后生成一份科研简报。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关系到教师对课题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有效应用,它努力寻求着科研、教研、教育教学在实践中的最佳结合点。

“现物”即结题鉴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只有那些能够改善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成果,才应该受到肯定和表彰,才需要进行推而广之。[5]”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B区教研机构坚持研究成果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如重庆市清华中学校的课题“基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推动了学校植物园建设以及生物与环境实验室的建立,同时形成了“让绿色校园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校园”的课题实践课方案。

“三现”科研全程指导模式,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服务课堂,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有效促进了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思问题、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和积极性和研究能力。

四、区县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指导机制的整体实践

B区教研机构的工作目标是实现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的转型,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转型是指从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转向一线学校(教师)科研服务指导,力求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觉醒、科研服务自觉、平台多样等[6]。要着力从单向的任务驱动式管理向双向的专业指导转型,把整个管理过程通过专业服务来统领,以有效的专业服务来优化科研管理[7]。因此,B区教研机构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管理与指导的“三分三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1.建立课题培育的工作机制

一是已经申报的课题培育。将申报但未立项的课题交给相關人员,提前进行集体备课,为每个课题从“亮点”和“建议”两个方面写课题评语,由课题负责人阅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不断修改申报材料。二是尚未成型的课题培育。派出科研人员深入学校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发现关键问题,遴选研究主题,提出研究思路,帮助学校或者教师个人完成课题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三是课题成果的培育。科研人员参与课题总结会,帮助学校或教师个人梳理研究思路,挖掘提炼研究成果。

2.构建教科研一体化制度

教科研一体化是指将常规教研、科研、校本培训融为一体。B区教研机构落实学科教研员负责本学科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指导,将教学视导与科研视导结合起来,将教研活动和课题研讨、成果推广结合起来。实验学校也将科研活动和常规教研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案例研究为契机,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

3.创设课题实践课

课题实践课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实证和应用形式,是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研究活动。开展课题实践课,针对课题研究的主题、成果进行充分交流与研讨,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努力探寻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4.建立课题成果推广机制

推广课题成果的过程,是普及教育理论与进行实践操作双轨并行的进程,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题制宜地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推广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供给多元平台立体推广,有全区优质课题成果选评、申报上级课题立项、媒体专访、成果物化等形式;二是分类推广,按学校类别(或学术团体、专项课题类别)推广,有成果报告会、研修班、现场推广培训等形式;三是分级推广,按全国、市级、区级、片区、校际分级推广,有成果展示、成果推介、教学交流、示范课点评等形式;四是分层推广,即区域、学校层面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结盟的推广,教师层面进行结对协同推广,学生层面则是作为推广的主体接受科研成果。

5.构建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框架和指标体系

一是建立了B区教研机构科研管理平台,用过程积分的办法进行管理,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交流、服务和监管,逐步实现全程网络化管理。二是拟定了课题立项考核细则、过程管理办法、课题实践课评分标准、课题结项考核细则和课题成果推广办法,各项指标体系覆盖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且为每个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硬化标准,操作简便易行。可以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引导课题研究人员找差距、补短板,也可以对课题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监测,以进一步调整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措施。

综上所述,区县级教育科研发展的“三分三现”模式,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理清了科研管理思路,注重科研指导的实效性,注重制度创新和行动研究,对其他区县的教育科研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国青.中小学教育能否探索教育规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2):29-31.

[2]王秋月.天津市区县级教科所科研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2):77-80.

[3]李颖,李凯.学校教育科研视导:区县教科研管理新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2(4):89-92.

[4]山子.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2014(3):35-44.

[5]夏子辉.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效低下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9):95-97.

[6]金跃芳.中小学教科研服务转型的内涵、价值及基本范式[J].浙江教育科学,2014(3):11-13.

[7]高水平.区域教育科研转型发展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5(9):62-63.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教育科研发展模式中小学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