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对问题,亲子沟通更美妙

2020-08-27 12:56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佳佳蚊子女儿

刘律廷

主持人语:

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众所周知,孔子对弟子的教学多采用“问答式”。他擅长提问,用提问启发的方式引导弟子获得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弟子敏思好问的品格。家长不妨借鉴先哲的方式,当孩子脑洞大开时以更富有意义的问题来回应——

以问对问,是高明家长的绝招

(宋女士,42岁,高级研究员)

读研时,我的导师很会提问,提的问题由浅入深,很吸引我们。他有句话我很认同:“所谓攀登科学高峰,攀登者一定不是被拽上去、拖上去的,而是被目标吸引上去的。”因此我做了妈妈后,不但效仿导师对孩子提问,还特别注意保护女儿的想象力,调动女儿的求知欲。

当孩子发问时,我总是首先肯定:“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在我家,没有愚蠢的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女儿佳佳曾经问我蠕虫会不会打哈欠,鱼宝宝如何睡觉,我鼓励她自己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每当佳佳通过研究证明了自己的假设,她会很有成就感,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如果她的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她会继续探索,寻根究底。

提问最好避免非黑即白,训练孩子逐渐问出有质量和深度的问题。

佳佳对蚊子深恶痛绝,问:“为什么科学家不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杀光?”我爱人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新问题去引导提问者深度思考。即使提问者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继续提问,促使对方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我爱人先对女儿“蚊子都不好”的判断提出质疑:“难道蚊子没有一点益处吗?”随后父女俩一起查资料找答案,结果发现,蚊子对于植物的授粉有积极意义,也是其他昆虫和青蛙的食物。若彻底消灭蚊子,会破坏生态链、食物链,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我爱人启发女儿:“世界上有3500多种蚊子,叮人的蚊子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都是雌蚊子。因为一小部分雌蚊子叮人就把所有蚊子都杀死,你感觉怎么样呢?”

佳佳认识到杀光所有的蚊子不好,随即提出了新问题:“如何让蚊子叮了以后不痒呢?”爸爸又带她看了一部纪录片。纪录片中讲,被蚊子叮咬后人觉得痒,是因为蚊子吸血时唾液会混在血液里,阻止血液凝结。人感觉到痒,是因为肌肤启动了免疫系统,在保护我们免受外来物的入侵。佳佳于是想到了办法:“被叮咬后赶紧把血吸出来一点,应该就不痒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办法有效,她做了个拔火罐的实验,被蚊子咬了以后立刻拔火罐。实验结果证明,以拔火罐的方式把血吸出来一点,可以减轻痒的感觉。佳佳为此十分激动。

整个过程中,孩子可谓脑洞大开,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最为关键的,是佳佳最终对蚊子有了详细了解,改变了原来“蚊子都该死”的观点。

提问是对大脑的训练。亲子间的互问互答能让孩子变聪明。

亲子间的互问互答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孩子在专心思考一个问题时,大脑需要创建新的神经元连接并深化原有的神经元连接。当孩子通过实验探索得到答案后,会“内化”感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洞察”。

佳佳每次玩电脑都魂不守舍,练琴也心不在焉,却常问:“我能不能先玩一会儿电脑再练琴?”于是我问她:“你自己尝试来安排时间好不好?妈妈做记录,我们实验对比一下哪种时间安排是最好的。”

我指导她统计完成幼儿园手工、吃饭、读故事、洗漱等事项一共需要多长时间。从9点上床睡觉开始往前倒推,让她自己决定哪项活动安排在哪个时间段,这样她就能知道哪项活动该先做,哪项该后做。当时间不够用时,她能够做出取舍:哪项活动必须做,哪项活动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来做或者放弃。

通过这种方式,远比对她说“不”更有效,而且将她置于主导地位,更有利于促使她不断思考来解决问题。

佳佳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我觉得跟她勤于发问、勇于动手、乐于思考的好习惯很有关系。

遇到难缠娃时,试一试“提个好问题”

(孙先生,高中数学教师)

演艺明星黄磊在真人秀节目中与大女儿互动的场面,让很多观众为他叫好,称他为“诸葛亮式家长”。但黄磊曾无奈地说,他的谆谆告诫经常在小女儿面前碰壁。他告诉女儿应珍惜粮食,说小时候浪费粮食,长大了会没饭吃,小女儿一脸不屑:“那以后我就吃糖,我吃糖从来不浪费。”他换个角度教导女儿:“公主可从来不浪费。”小女儿回怼:“公主从来都不吃饭。”我从黄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我家大宝的教育很有信心,但碰到二宝,我往往束手无策,她对我讲的道理充耳不闻,狡辩耍滑,甚至大发脾气:“你说的都是废话!”

女儿苗苗早熟早慧,很有主见,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像个小辯论手,讲起歪理一套一套的。我要她做家务,她问我:“你为什么不做?为什么总是我听你的?”我跟她讲家庭规则,她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转移话题,还笃定地告诉我:“公主(她自认为是公主)不需要做这些讨厌的事,也不会被人管。”

我爱人沮丧地说:“她才5岁,我们已经无法沟通了!”

我向一位大学同学求教。她说:“爱怼人、善思考、歪理一大通的孩子,往往是需要伯乐来发掘潜力的千里马。”同学帮我分析女儿的心理特征:家里有个懂事的哥哥,还有一对做老师的父母,父母总用哥哥的优点对比她的缺点,这让她心生逆反,觉得大人好烦,觉得自己没有自由、总被责备。在这种逆反心理驱使下,她要么磨磨蹭蹭,阳奉阴违;要么违心服从,下次照旧;要么生气发怒,找各种理由反抗。随后同学给我支招儿,教我以“启发式提问”来跟女儿沟通。我学以致用,在需要对女儿发号施令时尝试以提问的方式,比如:“我们十分钟后出发,你需要多久吃完饭呢?”“脏衣服该丢哪里呢?”“你和哥哥闹别扭的事你们要怎样解决?”

提问与指责不同。指责往往带着情绪,提问大都心平气和,这有助于缓解我的负面情绪,也不会激起女儿的抵抗心理,她会专注于回答我的问题,并感受到尊重。她经过思考会回答我:“爸爸,我需要10分钟吃完饭。”“脏衣服我用扭扭车载到脏衣篓去。”“我给哥哥吃糖(和解)。”

经过摸索,我找到了三个沟通提问的小窍门。

第一,使用一些关键词。多问怎么样、怎么办之类开放性问题,让她有话可说。要尽量避免会踩到孩子情绪雷区的诘问与质问。比如:“你为什么又做错?”“为什么不好好吃饭?”“你怎么这么笨?”

第二,在一个陈述句后面加一个简短的疑问:“是吗?”“不是吗?”加个后缀让语气变得柔和,既提升沟通效率,又让女儿感觉被尊重。比如:“你昨天答应今天洗碗,不是吗?”“你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对吗?”“彼此道歉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对不对?”

第三,使用嵌入式提问。将一个提问放到另一个句子当中。比如:“你闯什么祸了?又被老师请家长?”可改为:“你能给我讲讲,为什么老师又把我们叫去吗?”这种嵌入式提问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缓和紧张气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倾听、被理解。

用开放性问题改善亲子沟通

(孙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人们的愚蠢来自于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答案。智慧人却对每件事都有一个问题。”我发现,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常因为家长善于说教,而欠缺提问的智慧。一般来说,提问能引起好奇心,好奇心会成为孩子思考的动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孩子自己探索、感悟或发现的,他们更容易牢记。

如何恰当地向孩子提问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避免提出导向性很强的问题。

导向性太强的问题,家长心中已有了标准答案。当孩子给出的答案在家长的心意之外時,就会给双方带来挫败感。比如:“这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吗?”孩子很可能按照我们的暗示而认同。如果是问孩子:“你最喜欢的口味是什么?”孩子就容易说出他真正喜欢的口味。再比如:“我们要从灰姑娘身上学习什么美德呢?”不如改为:“灰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更愿意畅所欲言。

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改掉动不动就“简单给出答案”的沟通习惯,对于亲子关系有积极作用。举例来说,当孩子用老师的手机打来电话说忘了带文具时,很多父母会给出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我给你送去。”也有父母诘问:“你怎么这么马虎?”“我很忙,你要我怎么办?”有强烈责备的成分,孩子一听就发怵。

智慧的家长会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办呢?”没有说教和责备,只是充满好奇与期待。这个开放性问题并不假设家长给孩子送文具是唯一答案,而是让孩子思考自己的答案。或许孩子就会突发奇想,找到另外的解决办法。

能够进行开放性提问的关键,是家长在沟通时心平气和,而不是抱着某种特定的期待。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充分信任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会以开放性提问启发孩子。

给孩子大胆求证的机会,教孩子问更高级的问题。

提问往往涉及6个基本问题,即谁、什么、何时、何处、为什么、如何,我们称之为“5W+H”。很多家长从幼儿读绘本开始,就会从故事书里提出这6个问题,并让孩子寻找自己的答案。

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遇到复杂的问题,还是会在“5W+H”的框架内提问。这时候,家长就不妨善意地唱唱反调,让孩子理一理思路,多一些思考。当孩子冒出一个新想法时,甚至可以借鉴第一个案例中爸爸的做法,启发孩子运用批判性思维,想想自己的假设有没有不成立的可能。如果孩子试遍所有实验方法都没能证明他的假设是错误的,那么他可能就是正确的。这类练习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头脑风暴”。

另外,要鼓励孩子探讨问题之前先收集信息,再大胆求证,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为进行更加高级的思考打下基础。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佳佳蚊子女儿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蚊子叮人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
肚有蚊子等
和女儿的日常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