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仕女画中团扇的意蕴

2020-08-28 13:51孙丽侠
艺海 2020年7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团扇

孙丽侠

〔摘 要〕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扇子更充满着审美、身份认同、表达情意等多种文化意蕴。而在中国古代仕女画中,团扇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元素,除了装饰绘画的需求外,团扇在仕女画中成为情感表达的一种寄托。仕女画发展到明代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面貌,在明代,纨扇仕女画的出现成为男性创作者对女性形象观看的新角度。本文通过对纨扇仕女画的赏析,探寻团扇在明代仕女画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团扇;纨扇仕女画;审美意蕴

一、团扇的功能性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扇子主要用来扇风纳凉, 大多具有实用价值。心理学界更是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会出现情绪波动,用手摇扇可以怡情消遣,调节血液循环。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扇子也因其形状和功能的多样性被分为不同的种类,产生较早的扇子是羽扇,它一般出现在谋士的手中,如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就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扇子轻轻一摇,计谋顿生脑海,羽扇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在古代,扇子常用来为帝王遮阳避沙,成为权力的象征。而闺阁仕女经常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为女性平添了几分娴雅文静之态。在一些小说、影视中,扇子又成为一种兵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拥有巨大的风力可以用来熄灭火焰,济公的破烂蒲扇拥有法力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不同的扇子在不同的作用形式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竹扇、蒲扇、折扇相继出现,而真正受到人们欣赏喜爱的是团扇,团扇更是成为艺术的载体。

团扇一旦离开了日常生活进入文学艺术中就与美丽多情的女子相遇了。西汉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后,失宠的嫔妃班婕妤日渐寂寥,秋风乍起之时,班婕妤用不合时宜的团扇比作不被帝王需要的自己,并创作了《怨歌行》,用团扇将自己的落寞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团扇郞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传情诗词,此时的团扇成为象征美好爱情的标志,用团扇传达对情郎的爱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抒发宫女年老色衰,遭君王抛弃的悲惨境遇。可以看出,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团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此后团扇和女性之间解不开的情结埋下了伏笔。

二、团扇在明代仕女画中的审美意蕴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可以说是最早出现仕女形象的绘画,东晋时期的《女史箴图》《烈女传仁智图》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为了表达“明劝诫,著升沉”的伦理要求,但这些仕女画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直到唐代,仕女画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达到发展的顶峰。唐代仕女画摆脱了对女性的道德说教的功用,画面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洛神仙子,所呈现的都是现实中的女性。

不同于雍容华贵的唐代女性,明代的仕女没有了体态丰肥的形象,而大多是柔弱消瘦之态,团扇的意象也更加地趋向于女性化,世俗化。明代的市民阶层伴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而兴起,与此同时,普通平民的身份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市民阶层对画作的需求代替了此前对服务于宫廷的仕女画的要求,此时的仕女画更倾向于世俗化。在明代的仕女画中,纨扇仕女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中的湘夫人的形象来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而画作中刻画了衣袂飘飘的两位女子,人物体态轻盈,此图画面简洁,没有任何背景修饰,作者只对人物本身进行刻画。画作中纨扇的艺术图式增加了女子的个性特征,以纨扇来寄托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画家将这种前途无望,命运凄凉之感反映在手执纨扇的仕女身上,湘君、湘夫人的形象来自神话人物,画家将其世俗化,使其更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画家在女神的形象中仅仅加入了代表女性特征的纨扇,没有复杂的背景衬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画中的女子就是作者内心情感更深层次的表达,女子得不到美好的爱情,手中只有纨扇相伴,这些文人画家感同身受,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对前途命运的无奈都表现在单薄瘦弱的纨扇仕女的形象中。

《秋风纨扇图》是唐寅的传世之作,也是明代仕女画中最具代表的纨扇仕女画。画中一女子手执纨扇,发髻高高盘起,衣裙随风飘动,女子侧身向右方望去,眼睛里略带着忧伤之感,在她的前方是几块粗糙的湖石,与女子柔弱的容貌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不同的是画面中出现了衬托女子形象的背景,但这些背景的加入更增添了女子的忧郁,寂寞凄凉之感。在这里,团扇不是纳凉的工具,不是权力的象征,不是取悦男性的道具,而成为女子悲伤之情的流露,更是唐寅的感情寄托。唐寅的一生受尽波折,在参加礼部会试时,因为舞弊案的牵连而被罢官,开始出入烟花之地,放浪形骸。纨扇的女子就是他在描画自己失意的生活,在画他自己的悲惨命运,将感伤之情,忧郁孤独的精神世界尽收笔底。与唐寅、文徵明并称吴门四家的仇英,他所表现的画面工细雅秀,色彩鲜艳。他的《人物图之贵妃晓妆》对仕女形象刻画精细,画面中的人物衣着华丽,姿态各异,仕女的形象满足了市民文化所欣赏的女子妆容姿态。

三、男性凝视下的团扇意蕴

从对明代纨扇仕女画的赏析中不难发现,画中的纨扇仕女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同风格的女性形象都是在男性艺术家的视角下被创作出来的,不免会带上男性生活的印迹,他们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观者,以自己的审美爱好创造仕女形象,以达到自己的审美理想。唐朝女子以胖为美,在唐代仕女画中可以看到体态丰肥的仕女形象,而在明代,女性呈现出阴柔羸弱,文静娴雅的形象特点,这些不仅是女子生活的真實写照,也是男性的审美要求。

自古以来,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借以抒发情怀的媒介。团扇在女子的手中,成为遮掩妆容的道具,在男性与女性之间似掩非掩,隐约间透露出女性的含蓄美。这种美是男权社会作用下的结果。端庄得体,贤妻良母是人们对女子的赞誉。尤其是在古代,女子抛头露面是一种不得体的行为,即使是在开元盛世的唐朝,女子外出也要有团扇作为遮掩物,甚至用团扇遮掩面部成为一种习俗。此时的团扇在男性与女子之间构筑了一种屏障,一种被男性观看的屏障。女性用团扇时而遮掩面部时而露出妆容,既满足了男性对女子的道德规范,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欲望。画家用纨扇仕女表达自己对女性的审美观,诗人用团扇意象赞誉佳人,文学创作者将团扇带入女子的精神世界,这些团扇意蕴是男权社会下男性所流露出来的对女子的审美观念。

“秋风纨扇”表面上是在画不受宠爱被丢弃的女子,实则是画家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他们借用女性的柔弱和幽怨来表达自己官场的失意和生活的不如意,在没落的明代,画家自己的命运就如同在秋风中手执纨扇,他们借此来抒发情怀,感叹命运。

结 语

从古至今,团扇作为一种道具大多与女子联系在一起,从消遣工具到感情寄托,折射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审美理想,团扇充满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团扇意象被画家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明代纨扇仕女画的分析,了解到团扇在仕女画中的内在呈现,仕女画具有明显时代的时代特征,女子的形象满足男性的审美观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秋风纨扇仕女画的出现,不仅表现了女子的形象特征,而且成为男性观者抒发情感的媒介,女子作为被观看的审美客体,被男性欣赏、凝视,反映出男性的主导地位,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陈方源.唐仕女画背后的审美文化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8.

[5]李秀霞.纨扇仕女[D].上海大学,2012.

[6]薛涛.论清代仕女画中的审美文化蕴涵[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团扇
南宋 吴皇后 行书题青山白云图团扇
南宋 杨妹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诗团扇
团扇
扇面作画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
“无味”之“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