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及实现

2020-08-28 15:47密曼曼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意识形态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涌现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科技等的影响力正以一种极速蔓延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个层面,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域,所以要夯实和深化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思想文化根基,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然而,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冲击与挑战,它们试图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对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合理利用和创新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手段,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合理应对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教育和传播。三.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坚持中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特点,又要合理借鉴外国大学先进的宝贵经验。四.高校自身坚持“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创建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教育新形式,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形式,发挥“关键学科”的带头引导作用,以点带面,从浅入深,带动增强和传播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发挥“关键高校”及“关键学科带头人”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教化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高校教育;意义实现

继十九大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在这个新时代中,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而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高校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重要意义。同时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洪流。同时随着自媒体热潮的“被掀起”,社会网络文化逐渐被异化,使得高校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与浅舆论,从而逐渐丧失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立场不够坚定,这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遭遇挑战。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挑战,而基于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境,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和传播的主要阵地,显然对其意识形态的教育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网络的言论自由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发展的全球化使得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以一种透明的方式投射到网络中,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信息化网络下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十分重要,高校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主流思想的传播和学习,无疑将对他们自身和社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传播和影响作用,所以除了看到这种意义之外更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更要在实践中加强其意识形态的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所面临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1.西方国家对国内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操控”

二战以后,新自由主义和西方政治思想开始出现并影响波及至全球,西方国家大肆宣扬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通过新闻,报纸,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我国文化和发展进行渗透。第一,他们通过经济层面的消费来直接渗透和影响国内高校学生的观念,包括,在影视,音乐,饮食,文化等领域通过网络媒体方式在攫取巨大利润的同时,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并利用媒体试图从各个层面操控和影响。

西方国家试图在教育领域宣扬他们的教育方式的“自由,平等”,甚至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留学潮,赴美潮”等,导致高校大学生一味追求“出国留学”为光荣,以致大量人才外流。大三.不仅在经济教育领域,更在制度領域宣扬,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对我国的制度进行丑化和抨击,试图从制度层面影响国内高校大学生。第四,他们试图在精神领域思想层面进行操控,通过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来制造大的舆论话题,以科技引领下出现的系列产品来加强其在国内的渗透力,尤其对高校学生的控制力,他们之所以将高校学生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和控制的重要部分,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作为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我国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都有受到过西方国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信息化背景下,他们的手段更加多样,除了直接渗透还有间接渗透等方式,使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内高校教育教学以及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选择,这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冲击。

2.国内自媒体热潮的冲击使高校宣教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人们的交往形式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信息主体的发布者。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话语权逐渐有了更大的自由,所以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主体与发布者。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自我展示,求异需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话语场所”。但是也带来了对他们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在各种各样的接踵而来的信息中,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过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与传播,不免使得他们陷入“浅薄”和“过载”的态势。海量信息的的传入,使得网络的泛滥和超负荷,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较大影响。

高校传统的宣教工作者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不再仅仅满足被动接受高校的宣教,而是自发成为新的话语体系“建立者”,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高校传统的宣教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自媒体的需求,无法适应自媒体语境。此外多数高校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过于单一,不够多元化,而且存在信息的滞后性,这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及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在被自媒体高度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逐渐产生认知偏差,缺乏深度思考与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人云亦云,以谣传谣,同时无法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极容易陷入“空虚”“无助”的状态,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包含了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乃至于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也夹杂其中,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了现实的冲击,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动摇了他们的信仰,混淆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削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文化根基的加强及实现

1.加强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在新形势和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作为高校,首先.要坚持和拥护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面对新形势和信息化时代下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思想,作为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性,这是重要的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意识形态的强大支撑和思想。积极响应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指导,并落到实处,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的理论宣传和传播。十九大以后,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部分高校开始成立“学习十九大思想”的重要理论研究机构,使高校老师和学生在思想领域学习先进的理论,增强其政治认同,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网络同步直播向各大高校传播和宣传十九大精神,提高其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次,合理利用和创新信息化背景下新媒體传播方式和手段,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合理应对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教育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数据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直播,传播等新形式,建立新的传播交流平台,使新思想,新观念更加广泛传播,各大高校师生都能真正有机会接受和传播新思想,增强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教育培养和政治认同。

2.创新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坚持中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特点,又要合理借鉴外国大学先进的宝贵经验。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在保有原本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特点之外,也应该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纵观国内高校教育的发展,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各校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教育,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也积极学习国外的宝贵建议,如“课堂的自由化”“以教育主体”为主要导向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丰富了国内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发展。

高校自身坚持“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创建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教育新形式,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形式,发挥“关键学科”的带头引导作用,以点带面,从浅入深,带动增强和传播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净化高校校园网络,传播主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线上线下核心价值观思想”互动传播平台,毋容置疑,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网络传播平台,通过师生共建的实践活动,加深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对高校师生的有效传播和学习。高校自觉主动的发挥学院“关键学科”的传播作用,开展网络课堂,发挥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十九大召开以后,各大高校的“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积极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以及宣讲工作,通过课堂及网络各种形式进行学院以及其它其它学院的交流学习,更好的增强了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和学习。

3.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发挥“关键高校”及“关键学科带头人”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教化作用。高校在教育发展本身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网络两者的统一,加强各校之间的思想文化建设和传播,十九大以后,北京市开展了“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通过各大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等方式直接方式加深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和传播,并且积极发挥“关键学科带头人”作用,邀请专业理论思想教授进行授课,这种创新的方式同时发挥了高校师生和新闻媒体的优势作用,在十九大精神的不断传播和学习中,更有助于加强院校的意识形态思想建设。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冲击和挑战的局势下,始终坚持围绕以习近平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继续积极学习十九大精神,而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发展是有路可循,在各种路径的摸索与探究中,不断根据新形势新时代变化创新,那么高校将作为一把可用的利剑,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继续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其时代性与先进性。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发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发挥其政治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不断提升文化教育功能,为培养新时代信仰坚定,有远大理想的社会青年而助力,同时也为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而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的意义极其实现》

[2]《十九大报告原文》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4]《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密曼曼,女,1991.06,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意识形态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分析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