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姻窥见欧洲历史

2020-08-29 13:34邱瑞
世界博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婚礼婚姻欧洲

邱瑞

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欧洲婚姻观。

欧洲的婚姻观一直伴随着欧洲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代欧洲的婚姻观和古代中国的婚姻观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政治联姻、妻子地位低、婚姻买卖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当然,婚姻观也一度受到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欧洲女性地位的提升、爱情观念的深入,婚姻观念也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

近亲结婚与政治联姻

近亲不能结婚这一禁忌,也许早就存在人类的基因中,有研究表明人们从原始社会时期可能就已经开始遵守这一禁忌。中国古代也有“五服之内不通婚”的风俗,然而后来欧洲统治者为了保障血统的纯正,甚至为了显示自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而故意选择近亲结婚。同时,政治联姻也是导致他们近亲结婚的主要原因之一,政治联姻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部落之间为了生存需要建立联盟,而联盟的纽带就是婚姻,欧洲皇室的地位大多是通过联姻而得到稳固的,因此,各个皇室之间的婚姻关系错综复杂,最后近亲结婚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欧洲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近亲结婚的“忠实粉丝”,表兄妹结婚、叔叔侄女结婚对他们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近亲结婚给他们带来了非常纯正的血统外,还带来了异于常人的外表,即所谓的哈布斯堡下巴。哈布斯堡皇室的成员们大多由于近亲结婚而导致他们的下巴又长又突出,由于下巴畸形,他们进食也出现了困难,而且嘴巴也很难闭上。近亲结婚带来的遗传病不仅体现在外表上,他们的生育能力也非常低,寿命也越来越短。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卡洛斯二世,除了下巴畸形、身材矮小、身体虚弱、智力低下,还有其他残疾,导致他只活到39岁就驾崩,同时也带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

19世纪的英国皇室也由于近亲结婚得了遗传疾病。那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与自己的表哥结婚生下了9个孩子,由于近亲结婚,加上维多利亚女王本身就是血友病患者,导致血友病在整个欧洲的皇室传播开来,然而皇室还认为这个病与众不同,普通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患上的,于是就把它命名为“皇室病”。其实除了皇室,平民中也不乏近亲结婚的例子,爱因斯坦就爱上了自己的表姐艾尔莎,逼迫第一任妻子与自己离婚后就娶了表姐艾尔莎。达尔文也是爱上了和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姐艾玛,婚后生育的10个孩子全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疾病。

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卡洛斯二世。他下巴畸形、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只活到39岁就驾崩了。

欧洲基督教会的力量在公元4世纪开始不断强大,欧洲帝国逐渐走向土崩瓦解,中央力量虚弱,人们的生活变得以地方为中心。教会的教条通过地方教区牧师说教的方式遍及欧洲许多国家,让欧洲开始笼罩在教会信条的制约下,基督教会的准则逐渐成了人们的行为标准。而基督教的禁欲观也制约了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当时的基督教修道主义盛行,主要是让信徒们能够通过冥想、节食、禁欲等方式脱离世俗,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而婚姻自然就成了修道路上的“绊脚石”。

天主教四大圣师之一圣哲罗姆就极其鄙夷婚姻生活。教会对教士的婚姻是比较苛刻的,如果教士想要结婚,那他的晋升机会必然会被削减。虽然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受基督教会的制约,教会的意见牵动着社会走向,但是人类始终要面临繁衍问题,不可能人人独身到老,所以教会也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对婚姻持开放态度。教会对俗人的约束不那么苛刻,但教会认为,结一次婚也许是必要的,但结2次婚就是通奸,结3次则是私通,结4次的话那简直就是“禽兽”了。一夫一妻制的神圣地位也可以在《圣经》中找到依据,而找一个什么样的妻子圣经中也有描述。《旧约全书》认为,一个出色的妻子不需要虚假的魅力和无用的美貌,她应该能够解决家人吃穿用度的问题,能安排家庭成员的活计,还要会做简单的生意以及会记账。她的性格应该是慈爱的、诚实的、善良的、勤勞的。然而妻子要做到的远不止这些,她还需要和丈夫的妾和情妇共享丈夫的感情,不能有任何怨言,但是妻子的感情却只能忠于丈夫一人,丝毫的怨怼和背叛都会面临被休妻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

即使教会对婚姻持反对意见,但它却利用婚姻为自己带来利益,应该说他们利用联姻巩固和扩大了基督教的力量。为了与法兰克或者盎格鲁撒克逊人联姻,改变他们的信仰,教会将基督教的子女送到海外,嫁给那些领袖们。联姻在欧洲的历史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皇室盛行,也为教会的壮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罗马时期的婚姻形式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婚姻大体分为3种形式,包括麦饼式婚礼(confarraeatio)、买卖式婚礼(coemptio)、惯例式婚姻(usus)。麦饼式婚礼是最古老、最正式、最高级的一种,是属于贵族之间的结婚方式。婚礼会选择在6月进行,因为罗马人认为6月是吉月。之所以称之为麦饼婚,是因为小麦一直被视为非常神圣和珍贵的祭品,在举行婚礼仪式的时候,会在大祭司和朱庇特神像前供俸用小麦制成的麦饼,新婚夫妇必须共同分食这个麦饼,这种形式的婚礼也被称为“献糕式婚礼”,而平民是没有权利举行麦饼式婚礼的。

平民则有另外的婚姻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买卖式婚姻。顾名思义,就是新娘和牛、羊一样被视为财产以及商品,结婚是以交易的形式进行的,而新娘的价格往往低得可怜。新娘从原生家庭直接被送到丈夫家,包括新娘的财产以及嫁妆都直接为丈夫所有,而丈夫也要向妻子的家庭支付“聘礼”。麦饼式和买卖式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旦双方确定了夫妻关系,妻子归丈夫所有,妻子是没有个人财产和权利的,她们必须遵从夫权。

但是惯例式婚姻却不一样,如果男女在一起同居一年以上,两人的婚姻才受到法律的承认及约束。同居一年内妻子仍属于自己的家庭。如果妻子在一年中有3个晚上不与丈夫同居,一年的期限将会被重新计算。听起来这样的婚姻形式对妻子来说是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女性依然是以财产的身份存在,不是夫家的财产就是父家的财产。这样的婚姻形式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妻子的父亲是有利可图的,即使自己的女儿已经嫁到夫家,即使婚姻失败,父亲还是可以“收回”自己的女儿,同时还包括女儿嫁妆的一部分。这就保障了父家的利益,有了父家的支持这种婚姻形式才得以延续。当然,结婚对于父家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据说当时富人家庭结婚,父亲要置办一笔相当巨额的嫁妆,有时甚至需要分期付款,期限是3年。女儿出嫁以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就变得非常的糟糕了,所以很多时候父亲都会希望通过让女儿离婚来收回这笔财产,而这也成了罗马帝国时期许多家庭抛弃甚至杀害女婴的原因。

在保加利亚的婚礼上,新郎也依旧逃不过被灌醉的风俗。

一个社会的婚姻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口的变化。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往往会在婚姻政策上做文章。罗马人常年处于战争之中,同时由于生养孩子的经济压力以及罗马人常年与铅相伴的生活习惯,导致生育率始终不乐观,一度呈现下降的状态。面对这样的现象政府想办法进行干预,最可能付诸法律的形式就是干预人们的婚姻。奥古斯丁大帝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离婚的人必须在18个月内再婚,而寡妇也不能维持单身状态超过两年。未婚的男子不能够继承遗产,不同的社会阶层也被允许通婚,当然“最尊贵”的阶层依旧不和下层人通婚,但是自由人和奴隶却可以通婚。这些法律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结婚成了人们保护自己财产和自由的必经之路。这样的法律规定虽然在人们的婚姻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并没有达到统治者想要增加人口的初衷。

欧洲“隐秘”的婚姻

爱情与婚姻到底有什么联系?现代的欧洲人非常重视为爱结婚的观念,然而在中世纪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中世纪时期,爱情是自由赋予的礼物,但是它却与婚姻没什么关系,婚姻这一件事,根本不需要爱情的参与,它是一种契约,相当于一项事业。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不妨碍人们对爱情的追求,那时候的女性无法在婚姻中获得爱情,她们便把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了吟游诗人的身上。

吟游诗人会来到那些上流社会人士的家中,贵夫人、小姐、佣人围坐在他身边,听他弹唱。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就伴着音乐回荡在中世纪的古堡中,牵动着每一个听故事人的心。而这些故事都是这些吟游诗人为了配合已婚女性的需求,编撰出的高尚的爱情故事。很多时候,这些女主角并不是没有出嫁的姑娘,而是已经有了丈夫的身份显赫的贵族女子,而男主角需要跨越的障碍也并不是女主角的丈夫,而是那个高不可攀的阶级。男主角努力奋斗只为了能配得上女主的身份,同时为了女主角的声誉,两人的爱情也只能在地下秘密进行。

吟游诗人们在吟唱时,往往是以第一人称在叙述故事。听故事的妇女们因此会将吟游诗人设想成那个故事中的男主角,自己则是那个被吟游诗人爱慕着的女主角。吟游诗人们尽情讴歌着这种美丽的爱情,妇女们陶醉地享受着故事带给她们的完美的爱情感受,婚姻在这个时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婚姻的羁绊甚至给这样的禁忌爱情涂上了更神圣的光彩。

女性地位的变化也是人们婚姻观念变化的重要原因。古代欧洲社会中,对于婚姻的看法一般体现在对女性的要求上,婚姻大部分的条件都是用来约束女性的,普遍关注的都是男性的幸福和福利,却没有注意到女性在婚姻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女人在性格、工作能力、生育能力等方面被要求和限制。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农民诗人赫西俄德认为,如果一个男人不结婚就无法得到能给自己养老的子嗣,而即使找到了一个好妻子结婚,他最后还是会发现他得到的坏处远多于好处。也就是说,对一个男人来说不结婚可能会过得不幸,但结婚了也不一定会过得幸福。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买一个女性,这样就可以让其为自己工作,又不必与她结婚。

女性本身也适应这样的观念,她们并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从没有接触过家庭以外的事物,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可以做男人们做的工作,甚至有些事比男人们做得还要出色。直到战争年代,男性被大量征为士兵,必须离开家去参与战斗,家中的大小事物就都交由女性处理,女性则开始认识到曾经自己一度认为神秘的那些财政税务工作也不过如此。渐渐地,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在古代,妻子作为丈夫的财产而存在,而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财产”减少,“财产”当然也没有离开“主人”的权利,婚姻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比较稳定的。然而当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想要获得平等权利的时候,婚姻的不稳定也走向必然。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机器渐渐取代了劳动力,许多新兴的工作让女性也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经济独立。不仅如此,在当代欧洲,当婚姻已经不能满足女性对情感的需求时,婚外情也成了她们的选择。法国女性麦丽莎与丈夫结婚3年了,他们认为二人世界更舒适,一直都没有生育。然而丈夫的事业处在上升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事业上。麦丽莎渐渐开始不满足于这样的婚姻,她认为自己的人生不能只耗在丈夫一个人的身上,她想要体验更多的激情。最终她选择了婚外情,她很享受和情人在一起的感觉,喜欢那种回到18岁的激情。但她也害怕自己的婚姻将走向结束,就好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发不可收拾。

而同性恋在欧洲实际上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古代希腊,同性恋就属于一种特别的风尚,当时有地位的男性如果没有被年轻的男孩爱慕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梭伦改革时甚至将同性恋推到了合法化的位置。从文艺复兴一直到二战时期,同性恋之路走得非常艰难,希特勒甚至下令军队里若是有同性恋,将对其执行枪决。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在思想上也开始逐渐获得解放。当然,同性恋被大众接受与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间也有着非常艰难的路要走。直到1989年,丹麦才产生了第一对合法的同性夫妻,但是由于宗教的压力他们依旧不能在教堂结婚。第一次允许同性恋举行宗教婚姻仪式的国家是荷兰,荷兰在2002年在法律上允许同性结婚甚至包括领养孩子。现如今,欧洲的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和英国等18个国家在法律上允许同性结婚。在全球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比相当高。

荷兰象征同性恋权利的标志性建筑彩虹桥,曾一度被烧毁损坏。如今在政府的保护下,这座桥才得以保留。

男人们穿着经典的苏格兰裙为新郎新娘吹奏风笛,演奏爱的乐章,这也是苏格兰当地的婚礼风俗。

有一对哈萨克斯坦同性恋人,他们的爱情在国内宗教和社会的压力下无法得到认可和接纳,甚至在国内的生存已经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胁。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恋爱都被拿来作为谴责的对象。他们的家族认为,同性的爱情使整个家族都蒙上了羞耻的烙印,双方的父母甚至为拆散他们,拒绝给他们提供任何经济上的援助。为了保卫他们的爱情,两个人打工赚钱,先后来到了西班牙留学。在西班牙他们的爱情得到了社会的接纳,不仅如此,每个星期六晚上他们都会去参加同性恋派对,认识了很多与他们一样的情侣们。每年西班牙的“同志骄傲月”,他们也会身披彩旗到街上去为自己的同性恋群体呐喊。最后他们终于在西班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婚姻,并领养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欧洲那些婚俗

在欧洲领结婚证有很强的仪式感。首先需要提前一个月左右预约市政厅,在市政厅会举行一个小型的仪式,新郎新娘都会穿得非常正式。有的华人夫妇并不知道领结婚证需要预约,也不知道仪式会如此正式,结果准备好的结婚计划都要被推迟。比如在法国,新人会在领证的仪式时邀请很多朋友去参观,比较亲密的朋友会作为婚姻公证人出席。领证时市长代表首先宣读婚姻证明表示见证新人的婚姻,宣读婚姻证明后两个新人互相亲吻。再由市政工作人员宣读此次婚姻的法律效力,新人以及新人的朋友、市长代表和市政府工作人员会分别在文书上签字。接下来会让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再由市长代表将结婚证、户口本等文书交给新人。当然这并不是最后的婚礼,在市政厅进行完领证的仪式之后,还会有正式的婚礼仪式。

欧洲大部分国家是没有拍结婚照习俗的,结婚照片都是婚礼当天拍摄的。当新娘出现的那一刻,所有的相机都会对准新郎,只为捕捉他看到新娘那一瞬间的表情。这是因为在欧洲,婚礼的前一天新郎新娘是不可以见面的,新郎也从来没见过新娘穿婚纱的样子,直到婚禮当天,新郎才会看到新娘身披白纱站在自己面前,很多感性的新郎都会流下激动的泪水。有趣的是,新娘鞋子里有一枚6便士的银币,这是新娘结婚时穿戴的习俗,是财富的象征。婚纱在维多利亚时代也是有蓝色的,但因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所穿婚纱是白色,所以大家都开始效仿女王,穿白纱结婚了。虽然白色衣服容易脏清洗很浪费时间,但是女王可不会在乎。

婚姻这件事,历经了多少的沧桑变化,如今在欧洲人眼中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有人认为,如果我们相爱就在一起生活,人生不需要一纸契约来束缚,我们可以相守相知相信。还有人认为婚姻让我们感情更加牢固,在乎的不是法律上的约束,而是两个人共同携手的决心。虽然离婚已经再平常不过,许多约束也早已不再是约束,婚姻在欧洲渐渐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必然,但那些在婚礼上流下的感动的泪水,好像也在证明着婚姻无论在何时,始终能触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从此以后两人的人生将交织在一起,携手相伴的美好憧憬依旧美妙无比。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婚礼婚姻欧洲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多“彩”的婚礼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