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分析*

2020-08-31 05:36刘皓晖尹志华江海宇张厚启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育体育教师素养

刘皓晖 尹志华 江海宇 张厚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分析*

刘皓晖 尹志华 江海宇 张厚启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文章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分析并梳理出以下七个板块: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评价研究、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体育教师心理研究、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职前体育教师研究、体育教师的美育发展。归纳了各时期体育教师研究特点,展望了未来体育教师研究热点及特征。

体育教师;专业化;教育评价;知识能力;心理;信息素养;职前;美育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升级。在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八次改革中,每一次改革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分析及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特征及演化过程具有非凡的理论价值。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体育教师”“体育老师”“体育教师研究”等为关键词,对1979年1月1日至今所有有关文献共70000余篇进行查阅、梳理。归纳、总结出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热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研究概况

本文以“体育教师”等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查阅各体育类期刊获得共计74410篇相关文献。通过中国知网自带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可得出改革开放40年来每年体育教师研究发文数量如图所示。

在1978年~1998年期间我国体育教师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发文数量在每年1000篇以下。1998年~2010年,我国体育教师研究发文量呈飞速增长的趋势,是快速发展期。从2010年至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发文量处于历史新高,约每年5000篇。显然我国体育教师的相关研究正处于一个稳定发展常态化的阶段。

2.2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而对于体育老师而言,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通过专门的训练即体能训练、技能训练等与终身学习,进而逐步获得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从职业化走向专业化的过程。

20世纪末,我国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研究者多以“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为主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陈志和提出体育老师应具备爱党敬业的精神、完备的体育知识技能、教育训练的基本能力与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他还认为对于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要以在职业余的培训为主,提倡脱产进修。其实从改革开放至2000年此段时期中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为薄弱,多以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等为研究对象。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呈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趋势迅速发展。黄爱峰初步探索了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问题,他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应包括三个层次:伦理层次、学术层次、技术层次。即体育教师应在学校体育中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体育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体育教师应具有相当程度的专门知识与实践技能。

近年来,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逐渐成熟,以季浏、汪晓赞、尹志华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转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等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尹志华认为,在“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今我国体育教师发展方向转变应通过定位、创新、更新、传承等多种手段实现专业发展方式的结构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体育教师为中心。在体育教师素质要求方面,尹志华认为,改革开放至2001年,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于重视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养成,而从2001年至今,我国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在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关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尹志华认为中国虽然目前还未颁布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但已具备标准制订的专业认同基础、政策法规基础、指导框架基础和国际经验基础。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终将被颁布,基于标准下的我国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也终将得到发展。

2.3 体育教师评价研究

体育教师评价是以体育教师为评价对象,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体育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体育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高质量的体育课来源于高质量的课程标准、高质量的体育老师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是检验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准则,因此体育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师评价方法、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之初,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方法多以要素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为主。王金贵认为,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使用要素分析法,对体育教师的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的三态:持有态、发挥态、转化态进行评价,即考能、考勤、考绩三方面。在抓住三态的基础上再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他在广泛收集专家意见后,将体育教师评价分为教学训练组织能力、教学竞赛组织编排、教学能力等方面。而陈康则运用模糊分析法对体育教师的教案、教法、组织、指导、教育等因素进行加权运算,从学生评价的角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评价。

而21世纪以来,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研究更着重于综合评价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曾庆涛研究了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他认为体育教师评价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的教师评价的缺点日益呈现,因此他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构建了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工作过程、工作绩效和专业发展 4 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在评价工具方面,尹志华分析了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并发表了对中国体育教师评价的启示。他认为,我国的体育教师评价中,评价理论要着重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开发可操作性的体育教师发展评价工具,在不同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可以运用针对性的评价工具。最后还可以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评价。

2.4 体育教师知识能力

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一直以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末,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较为火热。而进入21世纪后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研究数量逐渐增多。

黄渭铭认为,体育教师的理论结构需包含:比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关决策的理论知识。以上三方面知识结构对于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教师综合能力、课堂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分类,陈维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全面的教育知识理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相关学科知识、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通过六个方面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为21世纪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何德超通过研究发现,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师知识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体育教师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文化知识薄弱、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偏且窄。因此他认为,要转变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受到封闭教育的模式,要转变体育教师学习观念,对体育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

贺新成研究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他认为在新时代浪潮下,我国体育教师的“技能型”知识与能力正逐步向“智能型”转变。体育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等。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师能力方面的研究,其中正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而教学能力是近20年以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旦慧芳认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存在缺乏专项技术分析能力、日常教学缺乏辅助练习等问题。因此在培养我国体育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独立编写教案能力、有效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提升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体育教师的进修的同时也要重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5 体育教师心理研究

改革开放之初至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心理研究一直是比较火热的话题。尤其是20世纪末期,该方面研究尤其繁多,集中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体育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而进入21世纪对体育教师的研究则多以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为主。

王金贵认为,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兴趣、意志、观察力等方面。他指出教师应该具有热爱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品质,求知健体的广泛兴趣,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以及对学生行为、情绪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具备以上四个方面心理品质能够更好地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孙明符就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他还提到体育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以及良好的性格特征,要热烈而镇定、细致而周到、正直而宽厚。最后还要有谦恭的处世哲学。进入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持续关注。王文丽认为,影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学校地位低而带来的情感压力、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而带来的不公感、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而出现的压力。鲁娟对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健全的培训制度,是他们的思想与技能与时俱进,还要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有足够的重视,与其他教师平等对待。最后要建立专门的健康机构,不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体育教师从内心认可自己,热爱体育教师这份职业。

2.6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变得愈发重要。信息素养作为 21 世纪能力素养其中一个方面,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初,国内体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不高,体育教师较为传统,训练型、经验型教师占绝大多数,会使用检索工具寻找论文的教师不足1%。当时吴燕丹提出以下目标: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在信息社会中的危机感;在信息意识方面,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养成用信息眼光、从信息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信息能力方面应不断加强;在信息思维方面,加强训练,形成纵向、横向、立体思维的三维体系;在信息手段方面,应从陈旧的落后方式上解放出来。王葵老师对于体育素养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信息环境不够理想;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观念、思维方式传统,惰性较大;外部环境的制约影响体育教师加强自身提高的积极性是主因。由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与迫切性,他建议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对在职教师则使用专业进修、短期培训、举办讲座等方式加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

近些年来,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有了大幅的提升,在查阅论文,多媒体等运用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我国体育教师信息素养仍然有待加强。王爱国老师认为现在的体育教师多媒体操作性不强,相当基础,却对多媒体十分依赖,没有将其当成仅仅是一个教学辅助。侯芳老师认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对信息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不大,缺乏现代信息意识,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同时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信息能力一直停留在计算机基本操作阶段,计算机运用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侯芳老师提出要提高信息意识、优化培训模式、重视职前培训、完善网络化教学环境等策略来优化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2.7 职前体育教师研究

职前体育教师主要指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特别是大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改革开放40年来,在前20年中并未出现有关职前体育教师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兴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展开,从21世纪初开始,职前体育教师研究日益成为热点,其主要研究方向有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与基于PCK理论的职前体育教师研究。

王健涛认为当今对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向不够明确,他提出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即职前体育教师培训时应注重对其教育能力、运动能力、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培训,这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本质所决定的,要将以上三方面有机统一。对职前体育教师的培训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后能否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关于职前职后一体化方面,霍军认为在构建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模式时,应突出开放型、层次型、衔接型及专业性的特色,在原本体育教育专业集中实习的模式基础上,逐渐转变为阶段性实习。

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理论,即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针对20世纪80年代教师资格制度的缺欠而提出的概念。郭艳红认为,基于PCK理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应是“智慧型”体育教师,而非单纯传统的“知识型”体育教师,即在自身PCK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价值观从而形成个人PCK,为今后的体育教学事业奠定基础。

2.8 体育教师的美育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体育教师的美育观念就被学者提出,他们认为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方面一样重要。通过美育, 使学生懂得正确的动作技术, 技能和美的关系,启发学生对体育动作技术、技能的美感,培养他们所赏美、热爱美和追求美的高尚情操。美育作为等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的部分,在当时也被分为三大块内容,分别是外在美、内在美和教学美。外在美方面,主要包含了身体姿态、服饰美;内在美包含了心灵美与智慧美;而教学美则包含了行为美、教学语言美、动作示范美、教学环境美和教学方法美。不仅是体育老师自身的美,在体育教学当中,美育同样对学生有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2)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3)培养学生健美的体型。

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美育的范围和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胡春红认为学校体育中的美育成分具体表现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强壮的体魄和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准确性以及对美的动作感受性,体育运动通过身体活动和审美可以宣泄情感、排除压抑。而王金龙则将美育进行了体育美育的实践,体育美育的实践实际上就是运用体育美去进行美育的实践。体育美主要包括体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三种表现形态。因此可以依据体育美的三种主要形态去讨论体育美育的实践问题。

3 总结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对我国体育教师研究呈现出有浅入深、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40年来对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本文对有关体育教师研究的7万余篇文章中总结归纳出以下七个热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评价研究、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体育教师心理研究、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职前体育教师研究、体育教师的美育发展。

其中20世纪研究主要以体育教师心理研究、体育教师的美育发展、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则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评价研究、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发展为主要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体育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其专业能力发展、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因此可以猜测未来体育教师发展方向将越来越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并赋予其更强烈的时代特色。

[1]尹志华,汪晓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16-119.

[2]尹志华,毛丽红,汪晓赞,等.对话、规训与权力:一个分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框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00-104.

[3]陈志和.试论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J].福建体育科技,1985(3):6-9.

[4]黄爱峰,王健.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1(6):25-27.

[5]尹志华,汪晓赞,季浏.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95-101.

[6]尹志华,汪晓赞,季浏.中国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历史演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9):158-162.

[7]尹志华,汪晓赞.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的基础与推进路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88-94.

[8]王金贵,张宝,潘泰陶.应用要素分解法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1):84-87.

[9]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0]尹志华,孙铭珠.借鉴与启示: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评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8):20-22.

[11]黄渭铭.高校体育教师要有最佳的知识能力结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85(2):81-82.

[12]陈维科.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培养[J].固原师专学报,2002(3):78-80.

[13]何德超,李华禄.试析当前体育专业教师知识体系及培养[J].贵州体育科技,2004(2):56-58.

[14]贺新成.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81-283.

[15] 丹慧芬.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7):154-156.

[16]王金贵.体育教师心理品质的构成要素[J].西北医学教育,1997,15(1):63-64.

[17]孙明符.论跨世纪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J].体育师友,1995(5):27-28.

[18]王文丽,张春武,张翠萍.试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4):47-48.

[19]鲁娟,张芳.浅谈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的几点看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4):10-11.

[20]吴燕丹,鄢春生,林立强.论高师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1999(4):77-79.

[21]王葵,陈鸿.刍议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8-169.

[22]王爱国.浅谈高中体育教师的信息教育素养现状与思考[J].学周刊,2018(4):91-92.

[23]侯芳.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8(1):76.

[24]王建涛,戴俊.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50-53.

[25]霍军,董翠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1(4):120-123.

[26]郭艳红,方志军.PCK理论视域下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2):116-120.

[27]曹福和.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J].山东体育科技,1988(2):74-76.

[28]管向民,王晓玲.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美育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179

[29]曹福和.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J].山东体育科技,1988(2):74-76.

[30]胡春红.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2):72-73.

[31]王金龙.试论体育美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5(6):20-23.

Analysis of the Hotspot of Study on PE Teachers in China in 4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IU Haohui, eta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TY013)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培育资助项目(2019PY-134)。

刘皓晖(1999—),本科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师教育。

尹志华(198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体育教师素养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论公民美育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