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短季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0-08-31 08:44樊海潮赵中亭李维江代建龙张冬梅许向阳张志恒李顺张桂花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籽棉封顶果枝

樊海潮,赵中亭,李维江,代建龙,张冬梅,许向阳,张志恒,李顺,张桂花

(1.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2.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3.菏泽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000)

合理密植是实现棉花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1-3]。适宜密度可以改善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协调好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影响植株形态、光合作用、养分分布以及干物质分配等[4-6]。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成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提高,铃重、马克隆值和茎粗显著下降[7]。另有研究显示,密度过高时植株个体生长受到抑制,单株生产力降低,而密度过低时单株生产力较高、个体得到发展,但群体不足、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水平均降低[8]。

整枝技术是调控棉花源库关系、碳氮代谢和延缓棉花早衰的有效手段[9,10]。打顶是调节棉花营养生长、提高产量的重要整枝措施[11,12]。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人工打顶耗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使得棉花不能及时打顶,从而影响产量,难以满足轻简化生产的要求[13-15]。杜玉倍等[16]研究指出,化学封顶能够有效降低棉花株高、减少果枝数以及提高棉花产量。棉花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对棉花产量品质有直接影响[17]。有研究表明,化学封顶能使棉株干物质快速积累且持续时间延长、积累量增大[18]。蔡晓莉等[19]以新陆早58号为材料开展研究,发现与人工打顶相比,使用化学封顶剂可增加单株铃数和内围铃,提高籽棉和皮棉产量。前人关于棉花种植密度以及不同打顶方式的效果已有较多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则相对较少。本试验就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化学封顶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菏泽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北纬35°19′,东经115°29′)进行。供试品种为鲁棉532,由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提供。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密度处理,设每公顷密度4.5万株和9.0万株两个密度;裂区为打顶方式,设不打顶(CK)、人工打顶(M)和化学封顶(C)三种方式。采用6行区等行距南北行种植,行长10 m,行距76 cm,重复3次。5月25日按照预定密度人工点播夏棉,6月10日间苗定苗,使所有小区达到预定密度。各处理只打顶,不采取其它任何整枝措施。其中,人工打顶于7月24日进行;化学封顶于7月16日进行,整个生育期喷施一次缩节胺,喷施量因密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表1)。其它管理皆按常规要求进行。

表1 各处理密度及打顶方式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农艺性状调查 各小区选择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连续20株植株挂牌标记,进行定点定株调查株高和果枝数。

1.3.2 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8月31日盛铃期,每小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棉株3株,分根、茎、叶、花、蕾、铃进行取样,分别在105℃下杀青30 min,然后70℃烘干至恒重称重,记录干物质重。于9月27日、10月16日、10月31日三次收花。

1.3.3 产量及构成因素调查 吐絮期测定各处理产量,统计各处理的实际收获株数,计算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轧花后计算衣分。两年试验结果趋势一致,因此各指标数据均选用2018年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及作图,用DPS 7.05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株高常被作为表征地上部营养生长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田间配置会引起株高的相应变化[20]。由图1可知,相同打顶方式下,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均有所提高,其中人工打顶提高9.90%,化学封顶提高12.09%,不打顶提高3.67%;化学封顶方式下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棉花株高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不打顶>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两种打顶方式均能显著降低株高。

2.1.2 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果枝数的影响由图2可知,相同打顶方式下,密度增大,棉花果枝数均有所降低,其中人工打顶降低23.90%,化学封顶降低21.30%,不打顶降低21.93%,且三种打顶方式下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同密度下三种打顶方式对果枝数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果枝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不打顶>人工打顶>化学封顶。

2.2 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相同打顶方式下,密度增大,棉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均有所降低,除蕾以外,花、根、茎、叶、铃和单株总干重均显著降低;低密度(每公顷4.5万株)下,不同打顶方式对棉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显著,高密度(每公顷9.0万株)下除花、蕾、根影响不显著外,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对棉株其它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大多有所提高,其中化学封顶比不打顶的茎、叶、桃和单株总干重分别提高9.18%、7.37%、18.63%和13.02%,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棉株各器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g)

2.3 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密度增大,棉花单株有效铃数和单铃重降低,且多达显著水平;密度对衣分的影响不显著;高密度的籽棉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最大值出现在9.0C处理,为4 143.19 kg/hm2。低密度下棉花的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人工打顶>不打顶>化学封顶,单株有效铃数为人工打顶>化学封顶>不打顶;高密度下棉花的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人工打顶、化学封顶的产量比不打顶分别提高7.13%和7.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3 不同处理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讨论与结论

合理密植一直以来是棉花栽培上的研究热点[21]。关于棉花密度的研究众多,表明种植密度与棉花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密切[20,22,23]。本研究表明,相同打顶处理下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升高,这与李凤瑞等[24]的研究结果一致,与王燕等[25]的株高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结论不同,原因可能是由密度梯度设置和品种不同所致。王海洋等[23]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干物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成铃数均减少,这与本试验结果一致,但单铃重和籽棉单产有所区别。

打顶技术对于保障棉花增产增收至关重要,其中化学封顶技术完全符合棉花轻简化栽培要求,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省工省时,节约成本,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6]。本研究结果表明,同密度下化学封顶能显著降低株高,对果枝数的影响不显著;高密度下化学封顶对单株干物质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低密度下效果不显著;高密度下棉花的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的产量比不打顶分别提高7.13%和7.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本研究中,每公顷密度9.0万株下化学打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为4 143.19 kg/hm2,低密度下效果不显著。这与崔延楠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综合来看,高密度植棉优先使用化学封顶方式。

猜你喜欢
籽棉封顶果枝
密植条件下陆地棉不同果枝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差异研究
2021 年度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籽棉收购相关数据分析
黄桃树形及整形修剪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丽香铁路香格里拉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
杏树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桃树冬剪不可小看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