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新城建设浪潮下的公园设计
——以榆林科创新城街心公园为例

2020-08-31 10:24
现代园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城科创公园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1 设计趋势与意义

1.1 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设计实践

景观(landscape)一词,是关乎土地(land)及其地表的特征与景象(scape)。设计,作为建造(architecture)的艺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有着多重的内涵解读及建构表现。公园,作为景观设计在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及地域特征,设计内容及手法宜与之呼应,且特定变化(specific),结合实践项目更是如此。

1.2 时代性

1.2.1 全球化是当下设计无法趋避的话题。现代景观学由美国发源,其设计体系由西方建构与主导,前沿话题和设计价值的认可来自于西方和国际标准。国家与地区之间合作发展,商业贸易、文化传播、信息传达等有着多个层次的交流与往来。在设计上,全球城市新城建设、景观设计案例触手可及,从北美至欧洲,从完成项目到正在进行的试验探索。设计的视野全面打开,设计逻辑的演进及项目的推进有了更为多样的趋向和选择。

1.2.2 产业和智能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景观。设计在空间和时间上赋予了新维度拓展的可能,科技创新、工业4.0 等成为了当下热门词条。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概念,大至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小至监测网络和灯光设备,皆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落地实现。

1.2.3 新城建设成为了更为综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在规划设计中作为开放空间系统进行一体化考虑。公园与周边道路的关系、城市景观风貌总体把控、交通流线衔接等成为独立项目设计及建造要点,开放空间在城市生活中也承担了更多的功能与意义。

1.3 地域性

项目的实践结合城市发展阶段,其阶段通常与空间地域分布相关。一线城市及存量发展地区(往往在东南沿海)与二线及增量地区(西北)在城市建设方面有着不同的使命与特点。在一线和存量城市,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更新与完善的阶段,工程设计趋近于精细化与标准化。二线及增量地区,新城建设仍然保留粗犷与快速的特色,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1.3.1 地域性涉及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有着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度、动植物等,公园设计对此进行汲取和回应,同时,也在设计语言、空间形式、建造材料上有所体现。

1.3.2 地域性也包含人文特征。历史文脉、民俗风情、文化精神等与公园景观设计息息相关。公园包含着公共属性,新城中的公园与老城中建成已久的公园不同,其面向的人群、面对的产业及建成后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新城公园是面向居民一种新的户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公园也成为新城居民在公共空间中创造新文化内容的场所。既有实体可触的空间场所,也有可感可品的内容内涵。

2 项目设计

2.1 基地介绍

2.1.1 设计范围。项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科创新城,范围为怀远二路、草海则路、科创四路所包围地块,呈三角形,总面积约88530m2。

2.1.2 自然条件。科创新城位于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草滩区的过渡地带,项目周边以沙地、草地等植被地貌为主,生态脆弱。风沙大,是我国高日照值区之一,秋冬季降温迅速,10 月下旬~翌年4 月上旬为封冻期,冻土深度1~1.2m。

2.1.3 历史文化。榆林文化资源丰富多元,包括磅礴壮丽的黄土文化,豪迈恢宏的边塞文化,不畏艰险的红色文化,砥砺奋进的工业文化,愚公精神的治沙文化和淳朴热情的民俗文化。

2.1.4 上位规划。榆林科创新城定位为“云创能源谷,生态智慧城”,以体育会展中心和榆林大学为核心的科创功能集聚中心,及高铁枢纽为核心的商务商业服务中心。双核驱动,引领城市升级跨越,同时,融入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理念及榆林地方特有的文化和沙地景观特色。地块周边用地以居住为主,是高铁枢纽至体育会展中心路途必经之地。

2.2 公园设计(见图1)

2.2.1 设计目标。汇聚区域灵气·激发周边活力,打造一个描绘新城映像的门户展示空间。

2.2.2 设计主题。“凭丘望城·塞上四季”——打造榆林最美“四季沙丘”。

2.2.3 功能结构。公园总体布局结构为“一轴·两核·三片区·多节点”。以东西向主轴线贯穿基地,回应老城和新城特质,设置科创核和人文核,结合周边建筑和道路,形成城市形象界面、活力运动区和文化展示区三大片区,串联多个景观节点,植入内容设计,营造丰富、多元的公园景观。

图1 总平面图

2.2.4 设计方法。(1)场所塑造回归本地经验印象。地方印象是由本地的习惯和文化演进而来,之后落位在空间的尺度与形态设计。适合西北的公园景观印象绝非是小桥流水、曲院廊桥,也非国际通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化设计。结合榆林当地的空间案例考察,在街心公园中设计中采用大轴线、大台阶和大广场等语言形式来组织空间。东西向轴线贯穿场地,对外指向新城主要的形象大道——科创四路,延续新城老城空间序列,内部以轴线连接公园内主要聚集空间,以大台阶的方式解决场地入口高差,以大广场形式提供人群活动空间,以当地居民熟悉的空间尺度和设计语言来表达空间,传递大气、包容的地方公共空间印象。同时,设计并非简单的大尺度空间堆砌,在地面布置旱喷广场,设置舒适座椅,考虑无障碍,景墙地形灯柱搭配等进行立面设计,丰富人在大尺度空间中的体验,让空间可感可用。

(2)内容设计丰富新城生活。空间设计好比容器,容器中所存之物为设计的意义。街心公园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使用需求,面向新城生活,设置户外剧场,中央大草坪供人群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可在节庆时节开展大型活动;面向健康生活,设置沙坑、球场等全龄运动场地,服务于周边社区。

(3)植物营造回应西北特征气候。与新城规划中沙地森林的概念一脉相承,需要在街心公园中既凸显西北气候带的植被特色,也需表现新城与老城不同的绿意。实践项目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由于气候寒冷,冬季落叶略显萧条,当地苗圃提供的树苗普遍规格偏小,乔灌木需要一定时间生长。在植物营造中,品种上选取常绿松柏类为背景林与屏障林带;色叶类乔木配置在公园主要活动空间;地被层选用色彩丰富的草本类植物。结合现状沙草地特征,防风固沙与观赏审美兼具,凸显冬季见绿、局部变化、草地缤纷的特色。

(4)海绵设计作为新城建设示范。西北地带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因此,在街心公园设计中,“渗、滞、蓄、净、用、排”中着重于“蓄、用”,在科普花园中设置下凹绿地和科普花园,以作为新城海绵试点示范,进行公众海绵认知,也作为未来新城其他建设项目的借鉴参考。

(5)智慧设计回应科创主题形象。科创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新城的产业和科研,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也可呼应和体现。结合市政项目特质,既在主要节点标志处进行智慧设计,如智能灯光系统,有效地展现面向未来、面向科创的新城形象,在驿站等服务设施、导视系统中加入智慧应用,以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此外,建议在公园系统运营服务中结合新城管理,增加APP 等网络平台,与城市的其他智能、服务互通互联。

(6)公园建设协同新城阶段开发。街心公园作为科创新城的开发先行段,其设计建设也希望能够作为未来新城其他开放空间的借鉴和示范。一方面,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宜人的环境品质能够吸引人气,带动周边开发;另一方面,考虑到绿地项目环境效率周期性较长,在街心公园中设置一定比例商业,作为新城游客抵达的第一站,并激发周边社区活力,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公园建设开发结合投资预算,策划不同的阶段,包括第一阶段保证塑造基本形象界面和公园主要功能。第二阶段增加标志物等,提升空间亮点,同时,也预留弹性用地,让公园与新城开发建设同行,期待未来的设计想象力。

3 小结

西北新城建设的浪潮会继续前行,对于如何考虑时代性,结合地域性的开放空间设计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机遇与挑战并存,榆林科创新城街心公园设计也为此提供了如下设计示范与小结:(1)场所塑造回归本地经验印象。(2)内容设计丰富新城在地生活。(3)植物营造适应西北特征气候。(4)海绵设计作为新城建设示范。(5)智慧设计回应科创主题形象。(6)公园建设协同新城阶段开发。

猜你喜欢
新城科创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玉树新城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在公园里玩
珠江新城夜璀璨
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