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安徽茶产业供应链重构①

2020-08-31 01:27金诺徐键牛文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茶农安徽安徽省

金诺,徐键,牛文静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市场多元化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引擎。“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提出,要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地位与产业竞争力,积极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1]。

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在“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茶产业始终占据大量国际市场份额,出口能力保持着强劲的态势。我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安徽省茶叶的出口数量占全国茶叶出口数量的33.33%,茶叶出口金额占全国茶叶出口金额的34.47%,居全国第二。2019年5月数据显示,安徽省茶叶出口8.1875万t,创汇3512.76万美元,数量同期上升33.38%,金额上升34.47%。茶产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的发展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2]。

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安徽省政府及茶企业的若干举措推动了安徽省茶叶的出口。从历年安徽茶叶出口数据统计来看,出口总额是日益增加的。但在长期对外贸易过程中暴露出的供应链诸多短板,也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及系统思考。同时,国外诸如越南、印尼等国的低价茶叶竞争战略,也对安徽省茶叶出口及市场开拓带来了竞争和挑战。

201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该文件中,安徽省对于茶叶政策优惠及大力支持,为安徽茶叶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安徽茶产业供应链系统重构迫在眉睫。

1 安徽茶产业供应链

1.1 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安徽省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拥有茶园1200 km2;2018年,安徽省茶产量突破13.5万t。作为省内确定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茶产业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收,茶叶收入已成为产区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但从全国市场来看,安徽省茶产业近年发展滞后,在全国的位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三下降到全国第八[3]。主要问题及困难突出体现在:一是茶叶产量与茶树资源不匹配;本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较小,茶树品种进入中老年期,亟待更新;二是茶叶产值不高,深加工水平不够,茶叶附加值较低;三是全省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足,国家级龙头企业较少,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四是茶产品组织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品种单一,综合利用力度不够[4]。

1.2 茶产业供应链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产业供应链的强弱将直接反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在多项工作中提出,力争建设完善各类供应链平台,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供应链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之后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热点。国内比较权威的是马士华、林勇2003年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茶产业的供应链是指以茶叶为核心产品,以茶农、加工厂、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共同连成不断增值的产业链,详见图1。

图1 茶叶供应链结构

1.3 安徽茶产业供应链现存问题

安徽省茶产业产供销脱节现象突出,集中体现在:供应链布局不合理,生产主体弱小、分散;经营主体过多、散乱;龙头企业未发挥主导作用;粗放式生产比重较大;供求结合不稳;产品在品质和科技含量上不足以达到较高标准;供应链的延伸从意识到实施都没有与时俱进。茶叶供应链的整个过程主要划分为四大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接下来,将从这四个环节分析现存问题。

1.3.1 生产环节

茶园种植区星罗棋布,皖南黄山、皖西大别山两大山区生态条件优渥,但低产茶园占主要比例。茶叶种植以农户为主,属于私人行为,人均种植面积小,生产分散,各自为政,没有建立完善的茶农合作机制;不同的茶农作业时间不同,导致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茶叶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合作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这种现象不仅使茶农利益受限,同时也是整个产业健康的隐患。

大部分的茶园属于老品种,相当部分茶树树龄已有五六十年,树势衰退,茶园覆盖度低。老茶园改造迟缓,新建良种茶园发展步伐缓慢。茶园管理欠缺,质量难保证。机械化不足,难以推广先进技术。

与其他农产品不同,茶产业种植环节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农残隐患[5]。茶叶整个生产过程不能碰水,所以农残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近年来,茶叶在国内市场抽检中屡屡出现农残量过高现象,出口检测也不合格,甚至部分企业被取消出口许可证。

1.3.2 加工环节

茶叶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必须通过加工来避免茶青保质期短带来的变质。茶叶的加工指杀青、揉捻、烘干等制作工艺程序,茶叶从茶园采摘之后要在太阳下晾干18~24 h,再通过繁琐的烘、煎等工艺,进一步加工形态,做出品质极佳的茶品。当下安徽省茶叶深加工不足,茶叶和别的农产品不同之处是,要加过二次加工,最终茶品的品质与加工工艺息息相关。

安徽茶产业加工环节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茶农、第三方加工商及茶品企业来承担。安徽的茶品以单一的初级茶产品为主。部分龙头企业开始进行深加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比如制作茶饮品、茶籽油、茶点等,但设计研发能力不足。茶农因为知识欠缺、技术薄弱等问题,仅仅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茶叶损耗率大,加工转化量小,自行加工的茶叶质量很不稳定,茶叶综合效益低下。而第三方加工商,即市面上的茶叶初制厂,数量繁多但规模较小。因缺乏种植经验,一般是雇佣茶农进行初步加工工作,大多数工厂标准化程度低、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厂房陈旧,管理粗放,设备设施落后,加工工艺低级,卫生达不到要求,通过QS认证的仅占7%,缺乏统一的加工标准,更无法做到按照组织标准产销[6]。因此,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茶品企业中有些龙头企业现已逐步实现生产流程标准化,但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之间缺乏运作机制,连接作用发挥不明显。

1.3.3 流通环节

供应链管理就是结合市场的需求,把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机结合起来,安徽茶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系统。

物流不畅。由于茶叶的保鲜特性,物流是茶叶的整个流通过程的重中之重。安徽产茶区多属于边远山区,物流运输成本高,出省出口都基于传统运输模式,现代物流设备和技术运用不足。除此之外,地方保护主义、产销行政壁垒等也对茶产品物流产生极大负面影响,致使安徽茶产品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国内茶产品物流成本大约为总成本的一半。

商流不畅。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把传统推式供应链转为拉式供应链,供应链上游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乃至主动引导市场需求。安徽省茶业未能把传统坐商转为行商,缺乏科学通畅的营销商务模式。

信息流不畅。信息流是一种虚拟形态,主要作用在于及时在供应链中双向传递供需信息,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首先,安徽茶产业商业网点分布分散,各自为政;其次,虽然政府和部分批发市场建立了相关网站,可在网上查询茶产品的信息,缩短了流通环节,但网站上指导性信息比重小,虚假广告信息居多;再者,物联网、大数据、虚拟仓储等先进技术还没有落地实施;最后,对于茶农而言,学历较低,缺乏对市场的敏捷反应,难以实现茶产品的供需平衡,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第三方茶叶加工商来说,会人为造成信息不对称来掐断上下游信息通道,以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在这种供应链节点衔接脱节、缺乏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撑、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下,“牛鞭效应”凸显。

资金流不畅。安徽省茶产业中,大型企业以老国企居多,企业社会负担沉重,赋税负担重,难以获得低利率的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资金不足使产业无法良性有序发展。

1.3.4 销售环节

一般来说,茶企业的销售平台主要集中在商场超市、专卖店和茶馆,而茶农因为茶品品质普遍低于茶企业的产品,交易平台往往局限于茶业交易市场。此外,茶农和茶企业之间也存在交易。销售市场层级多且乱,缺乏统一规范的销售网络,没有严格的销售控制,致使产品质量不一、价格跨越幅度大、透明度低,不得不在低端销售上厮杀不停[7]。

销售成本较高,利润微薄。虽然安徽茶产业销量逐年增长,但生产采摘人工成本也迅猛增加,目前茶叶的销售主要依靠当地批发市场,茶农利润无法保证。

产品开发封闭,系统规划不足。安徽茶品研发是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行进行,仅能考虑到供应链中其中一环,无法站在企业和商业角度结合产品本身、商业模式、利润等因素综合开发设计,封闭式的开发使茶产业供应链不联动。因此,当下茶品研发简单分散,缺乏市场统筹规划。

品牌建设滞后,宣传推介不够。整合是徽茶品牌建设的瓶颈。全省现有几十种名茶,几百种品牌。仅黄山毛峰就生产商众多,注册商标也数目可观。质量不一,真假难辨,品牌无法保证,其他茶叶品牌类似问题普遍。相较于福建铁观音等的整体品牌宣传策划,皖茶品牌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品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文化宣传推介滞后。

2 安徽省茶产业供应链重构要点

供应链重构包括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上文指出,茶产业的供应链是指以茶叶为核心产品,包括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因此,如要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成本的目标,安徽省茶产业供应链重构的要点如下。

2.1 构建拉式供应链运作方式

传统的推式供应链以制造商为核心,产品的生产计划基于长期市场预测与库存水平,再逐级推向用户,用户处于被动接受的末端。中间商往往通过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量来应付需求的变动,大大降低了茶叶零售商的市场响应能力。而拉式供应链以最终顾客为核心,基于顾客的实际需求,整个供应链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强调对市场的响应性,减少库存。

2.2 建立供应链战略性合作伙伴

茶产业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建设,有助于成员间长期协同发展。茶产业供应链成员组成见表1。

表1 茶产业供应链成员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确保茶产业生产与流通的供应链集成化发展,有利于降低供应链风险,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成员利益最大化。

2.3 优化供应链设计

整合茶产业供应链所有环节及各级节点的评价选择和定位,明确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管理,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管理。

2.4 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运营机制

供应链的实际运作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8]。茶产业供应链实质上要通过茶产品的扩散机制来实现共赢,再通过市场的开拓与壮大来夯实企业实力。

3 “一带一路”视域下重构安徽省茶产业供应链的对策

3.1 订单式生产,强化供应链合作

上文提出,茶叶本身的特性及信息不对称等外在因素导致价格跨度大、波动频繁、销量不稳定。尤其在国际市场背景下,宏观环境波动较大。若茶企与茶农实现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按照公平、合理、长效的原则,在茶叶种植前签订协议,可大大提高茶农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茶农可避免“牛鞭效应”,不需过多生产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或者生产不足导致缺货风险;另一方面,茶企可依据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提前按需订购货源,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向茶农定制个性化产品,提升产品形象与口碑。

3.2 建立信息技术支持体系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大量应用极大改善了传统生产、流通与销售模式。生产环节可通过信息手段加强茶园基地与消费市场的直接衔接;物流环节可通过引用GPS、GIS、RFID、POS、OCR等先进技术实现物流作业的科学高效;加工环节可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对市场需求做出敏捷反应,实现柔性加工;库存环节可通过VMI系统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模式。销售环节加强信息协同机制,降低“牛鞭效应”,利用大数据、云台等信息技术构建安徽茶产业供应链网络,实现信息透明化、及时化;构建茶产品网上交易平台,通过政府或合作社牵头,实现农户与零售商无缝对接,并建立消费者与农户直接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平台的搭建,也有利于安徽茶企融入“一带一路”历程中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格局、政策法规等信息更全面的掌握。

3.3 优化供应链设计

生产环节。欧盟高标准的技术壁垒增加了安徽茶叶出口的难度,安徽茶叶须强化茶叶生产水平。可以试点标准化茶园,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推进绿色生产模式,打造优势品牌;逐步引进优良茶叶品种和农业科技,改变现有粗放式种植状态,完善生产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茶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培养一批核心企业。

加工环节。安徽茶叶出口最大的品种是绿茶,主要销往非洲,其次大部分出口至日俄美。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埃及、波兰、阿联酋、乌克兰等对茶叶热爱非常,由于饮食文化习惯不同,绿茶受众面小,欧盟国家偏爱红茶。因此安徽省茶叶生产应摈弃传统单一品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细分市场,开发精深加工产业,推进饮品类、食品类、用品类和药品类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再者,商品包装也是加工的重要环节,茶产品可通过市场细分进行分类设计,比如针对国内市场进行中国特色水墨包装,针对国外市场可进行复古油画包装设计[9]。

物流环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级主干道,推动茶园机耕道路建设,实现大车下村小车入园,设立统一收购节点,减少运输成本。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引入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承担部分采供业务,确保产品运输质量,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安徽茶产业依靠“一带一路”政策,要结合沿线区域的实际情况优化出口通道,加强铁路口岸资源整合。积极推动皖北铁路无水港建设,充分发挥“合新欧”班列经济纽带的作用,加快畅通黄金水道,巩固安徽省与中西亚、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联系,打造合肥江淮、蚌埠淮河、芜湖马鞍山三大航运枢纽以促进内河与海洋运输畅通。

销售环节。打造国际品牌,延长茶叶的价值链。积极推进茶文化传播,增进国际上对绿茶的认可度。争取形成红茶、花茶初加工,茶饮茶点中加工,茶多酚、速溶茶及周边产品深加工等多种加工方式并存的产业格局,提高茶叶附加值。为海外茶业市场建设跨境电商平台,针对不同国家和文化适销对口产品。

3.4 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安徽茶叶融入“一带一路”需要金融服务支持。整合或重组安徽茶叶优质品牌和资产,提升经济效益,通过证券市场上市公开募集资金;对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素质,向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依靠安徽省政府信用背书,争取财政资金,集中扶持安徽茶产业的供应链重构;鼓励政策性银行在茶产业上提供基础性信贷支持;为安徽茶业提供充分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在出口业务中,优化退税服务,提升保险金额,扩大信用覆盖面,全力服务于“一带一路”环境下安徽茶叶出口。

猜你喜欢
茶农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早春茶”开采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