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报告

2020-08-31 01:26靳艳娥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青海省文旅青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产业,也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青海省在2019年的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目标,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全要素投入,深化合作共享,大力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积极协调搭建交流交往平台,实行规范管理,净化文旅环境等措施,使得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要素不断增强、基础不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使得文旅产业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9年5月18日,中宣部在深圳召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大有可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①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精神,着眼于座谈会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目标,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结合“三江之源、昆仑之巅、丝路之冲、民族之和”的省情特点,着力于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文旅产业成为青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0年青海文旅产业融合现状

(一) 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青海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2870家,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3.7亿元,2019年1月到8月,全省文化旅游企业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93家,营业收入47.45亿元。2019年1月到10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933.07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实现旅游收入546.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人员达106万人,超过全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香巴林卡公司作为全省首家上市文旅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海南州、同仁县、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中国唐卡艺术之乡”“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泽库县和日镇和日村一直享有“高原石刻第一村”“石刻艺术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三江源移民搬迁后的和日村积极探索以石刻为支柱的村集体经济,同步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脱贫增收,为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二) 文旅产业要素不断增强

截至2019年年底,青海省培育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108家,其中4A级以上26家;星级饭店34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227家;旅行社508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5家;旅游商品展销店107家;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250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0处,乡村旅游接待点324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省级旅游创客基地12家。②青海以因地因时制宜为原则,审时度势、找准定位,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文旅产业资源配置,使得全省文旅产业全要素不断增强。

(三) 文旅产业基础不断优化

根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年底的统计:全省有文化馆(群艺馆)55个,公共图书馆51个,馆藏文献图书442.68万册(件),乡镇文化站36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69个。31个县、乡(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17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家、名镇1家、名村5家,国家级传统村落79个,省级传统村落231个。博物馆、纪念馆3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7家。③文旅产业基础不断优化与完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 文旅产业业态不断丰富

青海在持续加快传统产业包括工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的同时,积极推动新兴数字产业,在青海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一期的基础上,结合文旅融合发展新需求,2019年实施了大数据平台扩容升级二期建设,新增和优化文旅资源统计分析、文旅产业扶贫分析、景区运营分析、交通自驾游线路分析、文物数据分析、旅游指数统计分析、公众评价分析、旅游景区实时监控等8项数据功能④,对全省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同时链接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10类,共计1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展现。同时,几何书店、云藏藏文搜索引擎、VR体验等新型业态文化产业逐步兴起。此外,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以藏医药为依托的高原康养等业态发展。省图书馆、博物馆和柳湾彩陶博物馆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全省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

青海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青海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修订了《青海省旅游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其次,2018年11月底,根据机构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整合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及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关于文化方面的职责,组建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统筹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专门机构。文旅厅成立后,积极履行职责,先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作为推动青海文旅产业发展的全域规划,同时青海省“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也在全面推进之中。再次,2019年年底由省文旅厅牵头成立青海省文旅产业发展联盟,联盟由省内外70余家单位和企业构成,旨在创新开放合作共赢模式,打破行业阻碍和区域限制,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青海省优秀文旅企业,推动青海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合作共享

首先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据统计自2016年青海省累计投入文旅产业引导资金15.8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3.92亿元,中央专项资金1.92亿元。其次启动文化惠民卡西宁试点项目,向西宁常住居民发放5万张惠民卡。再次设立各类基金,吸纳社会资本,省政府相继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投资资金、省级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和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最后,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省文旅厅分别与9家省内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家景区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省文旅厅与工商银行携手启动“大美青海”综合金融服务项目,打造“旅游+金融+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圈。2019年前三季度,省内各金融机构为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到47.43亿元,比2018年增长33.98%。

(三)深挖特色资源,增强产业基础

首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以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打造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能够集中欣赏和体验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其次,在民族手工艺方面,着力打造“青绣”品牌“八个一”工程,连续两年举办“刺绣”大赛,深挖土族“盘秀”艺术,目前全省从事刺绣人数达30万。再次,在民族艺术剧目创作方面,民族舞剧《格萨尔王》《唐卡》、秦腔《尕布龙》等二十多台剧目先后登台,儿童京剧《藏羚羊》创排至今在省内外巡演达到1000场,《唐卡》先后赴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地区巡演45场次。同时,依托青海湖、茶卡盐湖、天境祁连等重点景区,制作《爱情的证悟》《天境祁连》《天空之境》等演艺作品,满足游客深层的文化体验目的。最后,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戏曲进乡村”项目、文化流动车和图书流动车配备工程,组建成立了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同时,加大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签订《共建热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基地框架协议》,致力于共建青藏高原首个国家级考古研究基地,开展都兰及柴达木地区的考古挖掘工作,丰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学术研究。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國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7家。

(四)“走出去、请进来”并重,搭建交流交往平台

一是成立青海文旅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包括13个省直有关部门、8个其他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7个省内金融机构、8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3个新闻媒体、31个省内外文旅企业共计70个。其中8个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和省外企业,主要以援青平台为依托,借力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援助方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补齐青海文旅产业的短板。二是打造品牌节庆活动,依托青海文化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平台,开展“大美青海”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活动,扩展“大美青海”的品牌影响力。三是在项目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览等省内外文物巡展,有效扩大青海宣传辐射范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创新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青海数字文旅高峰等论坛。三是组织我省文化旅游企业、演艺团体、民族手工艺人、文化旅游协会等参加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和展览展会活动,累计赴英、美、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开展交流活动600余人次,首个“青海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在泰国曼谷成立。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净化市场环境

一是严格执法。以文化、旅游、出版、文物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执法能力,累计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14.29万人次。二是落实旅游市场安全监管责任,检查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单位7.66万家次,形成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常态监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深入开展“平安景区”创建,规范整治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责令整改2086家(次),警告819家(次),罚款48.61万元,停业整顿122家(次)。对文化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严肃惩处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回顾2019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青海在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上紧跟中央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后发优势依旧受限于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科学编制规划、有效策划项目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文化创意、研发设计、项目融资、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关人才匮乏等困境。2020年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为更好地做好青海文旅融合发展,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做好规划引导

一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要求,以《青海省就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年)《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为指导,加快建设以西宁为核心,以河湟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昆仑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区,各州县根据不同州情,分别以文化节庆、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工艺美术品、文化演艺、生态旅游、文化生态、遗产保护开发等为主体⑤的“一核引领,两区联动,五带辐射”空间文化产业布局,同时与旅游发展“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新格局相衔接,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进全省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有机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提升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青海文旅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机关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解读政策,咨政献策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打破行业和区域限制,激活文旅市场,促使文旅企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打造文旅精品,推进文旅供给侧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补齐青海文旅产业短板。三是做好全域文旅产业发展规划。自“生态立省”战略实施以来,应在《青海省“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规划》《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修编过程中,依旧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原则,避免浅层次同质化开发。

2、進一步深挖特色资源,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全域文旅产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做好文旅产业的合理性布局。以省会西宁为中心,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南热贡文化、果洛格萨尔文化、玉树康巴藏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班玛和海晏红色文化等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作为重点,围绕特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体验区和文化旅游线路,并促进不同主题文旅产业区的协同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解决青海文旅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季节性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打造“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开拓冬季冰雪旅游节和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定制冬季高端旅游项目和路线。开发藏传佛教寺院年度内于冬季例行举行的各类法会、热贡於菟仪式等在冬季举行的宗教、民俗活动,吸引对文化具有深度爱好的人群于冬季进入青海。同时拉长服务产业链,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禅林,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厕所革命”为引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在公共交通枢纽、主要景区、商业中心等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优化旅游住宿设施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度假型、会议型、保健型、旅居型、养生型等特色主题酒店,大力发展家庭宾馆、农家旅馆、青年旅社、汽车旅馆、露营木屋帐篷等适合大众的旅游住宿设施。在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与机场、车站、码头间建立便捷的换乘系统,构建全域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3、进一步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一是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在毕业季前往各地招聘财税、金融、旅游管理、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高端人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政策,做好人才保障的配套工作,充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制订文化产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制度、机构、人员及经费,并有培训绩效评估和改进意见。三是柔性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昆仑英才”计划中的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为依托,加大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依托援青平台,借助援助放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将文旅产业相关人才纳入专家咨询库,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经常性地咨询专家库成员意见。

4、进一步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构建共建共享平台

一是进一步做好“大美青海”品牌营销,积极组团参加省外品牌节会,进行青海精品线路推介,展示“新青海”形象。二是开展好国内外文化交流、展览推介等活动,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网站等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加强与携程网等网络平台合作,加大对青海文化旅游资源、文旅企业、文旅产品的宣传推广。三是进一步推动与甘肃省、西藏、新疆等自治区构建旅游大环线,加大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铁路沿线省市的交流合作。

(特别感谢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于本文写作中在数据、建议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注释

①《中宣部在深召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深圳特区报》,2019年5月20日。

②③资料来源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截止于2019年11月卡30日的统计数据。

④伍策 宋卿:《青海:以数字化强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6月18日,中国网。

⑤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7年12月21日。

作者简介

靳艳娥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藏族文化史方向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青海省文旅青海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