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2020-08-31 14:57耿源蓝钰舒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VAR模型

耿源 蓝钰舒

摘 要: 为探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基于1993-018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讨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不稳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而且农民工資性收入可以推动劳动力转移;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民经营性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 VAR模型

一、前言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015年和016年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018中央1号明确指出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增收,019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这些文件就体现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那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有怎样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是否相辅相成?劳动力转移必然会促进农民增收,而农民收入增加后是否也必然会推动劳动力转移?上述问题,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为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建言献策。

二、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转移对收入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即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李芳等[1]通过新疆多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途径的探讨,提出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聂飞[]认为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家庭生计资本存量、增强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陈啸等[3]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县域农业人口的减少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马轶群等[3]通过建立PVAR模型探究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农产品价格、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反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有推动作用。赵利等[5]通过对山东省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研究,表明获得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收入的主观意愿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在探究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方面形成了诸多有益的结论,但仍存有两点不足:一是现在大多数文献都在研究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单向因果关系,忽视了两者的双向关系。虽然已经有文献探究了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的反向作用,但是缺乏实证分析。二是学者们都在集中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整体收入的作用,忽视了对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针对现有的问题,本文将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路径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即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是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技术进步,间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即经营性收入。基于1993-018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VAR模型,探究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1 农村劳动力转移(ransfer)。国家统计局没有直接公布过关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据,但是相关学者已经基于自己研究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过科学的估计。由于研究的需要不同,学者们的估计方法也不同。本文将借鉴周振[6]估计的思想及公式来计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即乡村就业人数减去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农业收入(Agrin)。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科学需要,将用农民经营性收入来表示农民的农业收入。

3 农民非农业收入(Nagrin)。对于农民非农业收入而言,学者们通常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资性收入数据表示。本文将按照这一研究惯例,用农民工资性收入来表示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二)数据来源

本文将基于1993-018年共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分别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农业收入和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动态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时间趋势对实证分析的影响,本文将对选取指标取其的自然对数,分别记做lnransfer、lnAgrin、lnNagrin。本文的乡村就业人数数据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民工资性收入数据和经营性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构建VAR模型前,需要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将采用AD(Augment Dickey-uller)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单位根检验及以下所有的分析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7 进行。

由检验结果可知,lnransfer、lnAgrin、lnNagrin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这三个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二)确定最优滞后期

建立VAR模型,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本文将根据LR检验、P准则、AIC准则、SC准则及Q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理想的滞后阶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分别建立lnransfer与lnAgrin的VAR模型和lnransfer与lnNagrin的VAR模型,分别确定两个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结果如表、表3所示:由表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所有统计量均显著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资性收入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由表3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所有统计量均显著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营性收入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

(三)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确定后,便需要对模型建立的意义进行检验。因此,本文将利用Grange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两个VAR模型建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可以推动劳动力转移;在5%显著水平下,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四)稳定性检验

VAR模型的稳定性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前提,如果模型不稳定,后期的预测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需要对建立的两个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1和图。由图1可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VAR模型中的3个模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而由图可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VAR模型中的3个模中有1个模位于单位圆外,表明该VAR模型是不稳定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无需再继续进行。

(五)脉冲响应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建立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见图3与图4。由图3可知,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有极强的正向冲击作用,这种正向冲击从第1期开始迅速增强,而从第10期开始这种冲击作用逐渐减缓,但仍在增强。由图4可知,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受到劳动力转移极强的正向冲击,这种正向响应从第1期开始就迅速增长并产生持续增强的作用。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农民工资性收入变化受到劳动力转移与自身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评价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沖击程度,方差分解图见图5。从图5分析可知,农民工资性收入对自身的贡献度从第1期的98%迅速下降到第9期的30%,之后仍在下降,但基本趋于稳定;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度从第1期的%迅速上升到第9期的70%,之后仍在上升并逐步趋于稳定。同时可以看出,第1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基本上只受到自身的影响,但是从第5期开始,劳动力转移对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它自身的影响程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工资性收入为双向因果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农民工资性的收入又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营性收入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两者建立的VAR模型不稳定,可能是因为两者不存在直接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多地是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来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

3 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正向冲击作用从第1期至第10期都极其强烈,之后减缓但仍在增强;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正向响应一直都在增强。

4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农民工资性收入受自身的影响程度在第1期十分显著,但在第5期之后,被劳动力转移对它的影响程度反超。

(二)研究建议

上述结论表明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增加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从生产条件而言,政府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机具补贴政策,调动农民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机具的使用,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着力发展小城镇,为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提供有利条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负担加重成为可能,政府要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疏通各种就业的渠道;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指导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卢雪梅 新疆多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途径探讨——以昌吉凉州户镇为例[J].黑龙江民族名族丛刊,013(10):78-8

[]聂飞 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背景下农民家庭生计资本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017(05):50-56

[3]陈啸,宋陆军 农村金融效率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018(08):103-106

[4]马轶群,潘万惠 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019(08):99-107

[5]赵利,张丽霞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014(03):88-9

[6]周振,马庆超,孔祥智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016(0):5-6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VAR模型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