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时代表征与路径创新

2020-08-31 14:59顾剑锋李智水
廉政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

顾剑锋 李智水

摘   要: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生态呈现新态势。廉洁教育的思想内容有了新拓展、教育功能彰显新内涵、教育方式呈现双向互动新转型、教育话语体系凸显新色彩。面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态势,教育主体要站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通过路径创新,发挥微传播和主渠道的双轨作用,抢占大学生廉洁教育话语权的制高点;强化廉洁文化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供给力”;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廉洁教育联动格局,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从而开创高校廉洁教育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时代表征;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0)04-002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这是对教育根本任务逻辑前提的科学回答,更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价值遵循。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廉洁教育,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亟需关注的各类问题,教育的逻辑理路呈现出系列新态势。因此,厘清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的问题,阐发其基本的逻辑理路,将有助于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路径选择。

一、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时空场域覆盖率低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它不是针对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体化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廉洁认知、廉洁意识、廉洁素养的全面教育,是对大学生主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的全覆盖教育。纵观当前廉洁教育的现实境遇,存在着明显的教育主体时空场域覆盖率低的问题。从廉洁教育的时间维度来讲,长期以来,廉洁教育被当做节点式教育而非过程化教育,被视为断裂式教育而非持续性教育,被理解为任务式教育而非终身性教育。这意味着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在特定时间节点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而被迫进行的教育,缺乏教育的持续性、长期性和常态化。就廉洁教育的空间维度而言,长期以来,廉洁教育更大程度上被局限于思政课堂的教师讲授、学校礼堂的专题报告、教室内的主题班团课等显性教育,而学生一旦离开上述场所,进入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空间领域,廉洁教育便进入真空地带。因此,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覆盖面相对较低的现实境遇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侧重于单向度的政治话语,缺乏喜闻乐见的多维度话语表达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很显然,廉洁教育概念在提出之初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它是对廉政教育广度的极大延伸,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的有效拓展。教育路径倚重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推动,教育方式着重以单向度的理论灌输为主,教育内容侧重于政治话语表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所必须坚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大学生廉洁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到政治高度,这是必须的也是根本的。但问题在于,大学生廉洁教育除蕴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属性;除了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之外,还应辅之以大学生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除彰显出浓厚的政治话语之外,还应凸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向度话语表达,诸如不失理论深度的网络话语、不缺教育力度的流行话语、不乏情感温度的生活话语等。然而,大学生廉洁教育话语表达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这是每位教育者必须给予关注的问题。

(三)廉政教育与廉洁教育的界限不明晰

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教育虽一字之差,但其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路径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教育内容而言,前者重点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执行,对中央八项规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落实,而后者侧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廉洁意识及廉洁技能的养成等方面;教育对象,前者主要涉及高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而后者重点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教育路径,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甚至是千篇一律的“规定动作”,而后者强调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灵活化。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抑或是教育路径,二者均需建立明晰的界限,不能将彼此相混淆,更不能以廉政教育代替大学生廉洁教育。而现实境遇是有的高校以廉政教育的内容来教育当代大学生,以领导干部的教育方式来启发大学生,造成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的隔阂感、疏离感,无法破解大学生灵魂深处的迷思。有鉴于此,如何使廉洁教育更加倾注于大学生群体、符合大学生教育特点、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明晰廉政教育与廉洁教育的界限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关切学生生活之本真,回应学生心灵之慰藉,解答学生现实之困惑。

(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审视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被视为特殊节点的形式化、任务化、痕迹化教育。诸如在廉洁教育周、“5·10思廉日”等特殊节点,由学校纪委或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系列廉洁教育活动,廉洁教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负责,不是为了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廉洁技能,而是应对上级的检查,将廉洁教育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对待,往往通过“拉横幅——学生签名”、 拍照留念、媒体报道等形式,在走过场中完成了任务,而非常态化教育。透视其成因,主要集中体现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是缺乏专业的富有廉洁教育理论和廉洁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部分高校在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上有所欠缺,导致廉洁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二是缺乏制度性的整体式宏观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仅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小插曲”,进行断层式的割裂教育,缺乏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常态化。三是廉洁教育缺乏学科理论支撑,有关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著作、教辅资料的编撰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支撑的廉洁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盲目性。正如毛泽东所言:“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2]同样,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过程,没有坚实的理论为指导,必然会导致教育内生动力不足,教育效果不佳。

(五)社会廉洁文化培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未达到同频共振

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职责,亦是受社会廉洁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外源性动态教育。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果,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渐趋形成,的确为高校廉洁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以往高校廉洁教育面对不正之风教育效能低下的境况。但是大学生的廉洁文化培育尚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筑廉洁教育的“同心圆”,唯有此才能实现社会生态与高校廉洁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部分腐败官员级别高、贪污数额大、腐败形式复杂等一系列新情况,使大学生对廉洁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产生困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托关系、走后门、部分媒体价值观的扭曲报道等等,这些碎片化的社会情境,不但没有实现社会廉洁文化与高校廉洁教育的同频共振,反而导致有些大学生把圆滑世故、人情关系、不劳而获等腐朽思想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高校廉洁教育在社会不良风气前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弱化了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时代表征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想、话语体系、功能定位、教育方式等在相对稳定中彰显了绝对变化的新态势。这种态势是在遵循适应与超越规律的基础上,廉洁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廉洁教育逻辑理路新的时代表征。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内容发生新拓展

根据《意见》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方面。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与《意见》出台时的基本现状相比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将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置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凸显了当前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继承廉洁教育固有内容的基础上,遵循适应与超越规律,一方面,教育主体通过深入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典型案例,开展廉洁技能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思想深处逐渐认识到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对“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政治生态的日趋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纪律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3]即纪律观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主动转型,特别是在当代,这种转型更注重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上,转向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大学生对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认同感。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功能彰显新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廉洁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思想教化、道德规范、行为导向等方面,该功能的發挥主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实施。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2008年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2010年,中央纪委、宣传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教育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说明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应该站在国家高压反腐的新态势下,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审视它的功能定位。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功能还应包括意识形态功能、导向预测功能和整合功能。

“纵览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新成就与新进展,但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范围、手段、对象等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与新挑战”[4]。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廉洁教育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环境复杂化、范围广泛化、手段多样化、对象多元化等新挑战,要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发挥意识形态在廉洁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引领功能。在校大学生虽然不像党政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是每位大学生都具有公民身份,未来在社会中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公民的培养,加强从业前的职业腐败风险预测教育就势在必行,这也是廉洁教育导向预测功能的集中体现。廉洁教育的整合功能是对教育资源各要素价值属性的协调与统一,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提升廉洁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方式呈现双向互动新转型

教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教育的双赢。过去廉洁教育我们更多地强调“大水漫灌”,以教育者单向度的“灌输”为主。但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型逐渐在众多高校的廉洁教育中体现,尤其是微信、微博、QQ等媒介的广泛传播,使得大学生廉洁教育不受时空的局限,廉洁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开放、实时的新特点,打破了时空界限的限制,实现了教育方式双向互动的新转型。这种转型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一外源动力催生下的转型,它不同于单向度的实物传递,而是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教育效能。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得海量的资讯,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需要教育者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实时和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从而提升廉洁教育的时效性。

(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话语体系凸显新色彩

话语即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廉洁教育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功能体现都是以话语的形式出现的。90后、00后大学生不同于70后、80后,他们生活在网络化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通过多元化的媒介获得大量的资讯,视野开阔,对事物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变化,推进廉洁教育话语体系转型,凸显了新时代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色彩。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话语体系不仅注重国家层面的政治需求,而且更关注学生层面的价值理性需求。具体表现在话语内容由“生硬刻板”转向“生动灵活”,不再是过去纯理论式的课堂讲授,而是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大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体悟廉洁教育的价值理性;话语方式由“单一说教”转向“双向互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人的“说教式”模式,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等地位。

三、开创大学生廉洁教育新格局的路径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近年来,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之下,凝聚了较强的创新动力。廉洁教育在高校的持续发力,不仅要坚持对传统教育路径的传承,更要关注路径的创新发展。纵观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已呈现诸多新态势,面对这些新态势,开创廉洁教育新格局,路径创新至关重要。

(一)发挥微传播和主渠道的双路径作用,抢占大学生廉洁教育话语权的制高点

微传播是指以微信、微视频、微博、QQ等为代表的微媒介传播方式。自媒体时代,廉洁教育的微传播途径是主渠道教育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是“传播能力最强、触角延伸最广、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6]。微传播与主渠道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构筑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廉洁教育的“同心圆”,夯实教育实效的“承重墙”,对抢占廉洁教育话语权的制高点起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作用。

当前廉洁教育的微传播话语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着话语失效的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会消解主渠道教育的效能。因此,必须实现微传播与主渠道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宏观阐释”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宏观阐释是从国家安全及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讲清廉洁教育的理论根基,提升学生的理论深度,增强其分析问题的理论素养;微观叙事是聚焦廉洁教育中鲜活的案例,尤其是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深度剖析,精准阐释廉洁理论,增强微传播的亲和力,抢占廉洁教育在微传播领域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革新廉洁教育理论传播方式,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参与度。微传播以学缘、地缘或兴趣为依托,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倘若教育主体能够将刻板的廉洁教育理论以富有情感的温度加以表达,以生动化、人格化的方式不断在各种微平台刷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大学生对微传播内容产生亲和感和认同感,其话语权必将牢牢掌控在党和人民手中。

(二)强化廉洁文化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供给力”

廉洁教育要做到落地、落小、落实,不仅要强调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而且要加强廉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廉洁教育的“供给力”。面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廉洁观的影响越来越大,偏激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需要教育主体及时跟进,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供给。而提升廉洁教育供给力的有效路径就是强化廉洁文化的价值引领。

第一,将廉洁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系统阐述廉洁教育的相关理论,夯实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根基。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的载体价值。校园文化长廊、橱窗、微信公眾平台、报刊杂志、廉洁主题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都是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媒介。高校要将廉洁教育的内容以“秋风潜入夜”的方式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中,让廉洁教育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做到“盐溶于水”,使廉洁教育的影响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第三,以“三进”扭转“三失”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7]廉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中的重要构成,在部分高校的确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三失”现象,这是我们廉洁教育供给力的缺失。为此,廉洁教育也要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大学生接受廉洁教育搭建全方位的供给框架。

(三)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廉洁教育联动格局,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校纪委、宣传部抑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使命,需要多方联动、同向同行、同向发力,着力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联动格局,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廉洁教育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要继续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也要掌控第二课堂,利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廉洁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同时,要把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与廉洁教育专题讲座、廉洁教育书画展等相结合,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实现教育的全覆盖。

第二,统筹协调,实现组织架构的整体联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亦然如此。学校党委、纪委、学工处、团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提升育人效果,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避免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推诿扯皮,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廉洁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廉洁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搭建立体化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容碎片化、浅娱乐性、短小精湛的视频等,均是当今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高校在开展廉洁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这传统“四大平台”的基础上,还要将教育平台从实体场域拓展到移动终端的虚拟场域。要利用好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课堂派等手机移动终端的线上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从而构建具有实效性的立体化大学生廉洁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10)[2020-05-13].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学海,2017(6):5-12.

[5] 中共中央宣傳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3.

[6] 杨林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微传播与主渠道融合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4):31-37.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20-05-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责任编校   张煜洋

Abstract: Prob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social ecology for prob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akes on some new looks. New expansion is made in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probity education, new connotation has been attached, new transformations have been made as regard th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vity in the education mode, and new features are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education discourse. Faced with such new tendencies in the prob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ors should occupy the strategy highland of ideology for the purpose of occupying the discourse highland by means of method innovation to have the micro-communication and main channel communication play their double roles. The "supply power" of probity education is to be promoted directed by probity culture valu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education is to be strengthen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ordinated pattern that is pluralistic and cubic for probity education so that a holistically coordinated pattern for probity education can be created.

Key words: prob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ra features; innovative path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机制与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半书院制管理的路径创新探索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
安徽“美好型”乡村治理博弈的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