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儿子“逼”我当太祖

2020-09-02 06:50檀弓
百家讲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裕高祖太祖

檀弓

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颇有作为的一代英主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

刘劭虽弑父篡位,但还是要装孝子的,因此对外宣称父亲是暴病而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刘劭继位不到两个月,即被三弟刘骏杀掉。刘骏当上皇帝后,重新给刘义隆上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刘义隆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武功虽不如其父刘裕,但长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可以说,他是相当出色的守成之君,时人也称他为中兴之主。所以,无论是象征经天纬地之功、慈惠爱民之能的“文皇帝”,还是“耆意大虑、布义行刚”的“景皇帝”,对刘义隆来说都是恰当的,问题出在庙号上。

西汉伊始,每位皇帝死后,新帝都会立庙祭祀他们,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每个过世皇帝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将难于祭祀。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与在位皇帝最亲的几代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庙到一定时候都会被毁掉。但对于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子孙后代会给他上个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

这个待遇可太诱人了,能被世代祭祀可是无上荣誉。但每个朝代有那么多皇帝,大家又都是父子、祖孙这样亲密的关系,庙号给谁、不给谁都不好做,于是发展出一套庙号授予机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说,非有大功、大德的人不能上庙号。因此,两汉有几十位皇帝,但有庙号的才寥寥数人。

不过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被打破,从曹魏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及至五胡十六国,只要当过皇帝都能混个庙号。

到刘义隆这儿,庙号已缩水,加上他的政绩还可以,在南朝诸帝中也能处于上游水平,符合“有德”的标准,“中宗”的庙号也符合他守成之君的作为。刘劭虽大逆不道,但给刘义隆上的这个庙号还是很客观的。

但后来这个庙号被废除了,刘骏为刘义隆设庙号为“太祖”,这就很有问题了。因为这不仅将只能属于开国之君的“太祖”授予了守成之君,还使刘义隆的地位凌驾于刘宋开国之君刘裕之上。

刘骏是“太祖”,那刘裕呢?高祖。这是有先例的,刘邦不就被称为汉高祖吗?至于刘邦的庙号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但却有个问题。

曹丕建立魏国,应该就是曹魏的太祖,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奠定魏国基业的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开国皇帝,因而曹丕为显示对父亲的尊崇,追曹操为“魏太祖”。但最终正式建国的是曹丕啊,“太祖”给了曹操,那他怎么办?曹丕死后,上庙号“高祖”。

此后,“太祖”与“高祖”在禮法上差不多可以画等号。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位奠基者,还有一位建国者,那就一个叫太祖、一个叫高祖,混着来。不过,“太祖”在太庙里的地位稍高于“高祖”。

刘裕建立刘宋,既是奠基者又是开国者,按理说应是“太祖”,而且刘裕本人也有这个意思,他在开国后立太庙却不立太祖,实际上是为自己准备的,但没想到死后竞只被尊为“高祖”。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许刘宋朝廷是想,以后要能有皇帝统一天下,上庙号“太祖”也未司知。

而刘义隆继位后也没给刘裕更改庙号,继续沿用“高祖”,直到他自己被定为“太祖”。刘裕的功绩比刘义隆大得多,最后却让刘义隆成为“太祖”,问题还是出在刘骏身上。

刘骏是刘义隆的第三子,按理说没资格继承皇帝。刘义隆晚年曾想改立世子,但由于刘骏长期不受宠,在朝中也没什么势力,所以不在考虑范围内。虽然刘骏后来做了皇帝,但还是很尴尬。

此外,据史书记载,刘劭弑父篡位后,身为一方大员的刘骏竞曾向其表示过臣服,尽管他后来做了皇帝,但始终抹不去这个污点,怎么看都得位不正。

为摆脱“不合法”带来的危机,刘骏必须采取行动来宣示自己登基是规范的,他选择的幌子是“孝”。他继位后,全盘废除刘劭的新政,改用元嘉旧制,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为政标准完全承自父亲;连登基伊始的年号都定为“孝建”。刘骏的面子工程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乃至他死后谥号为“孝武皇帝”,还是一个“孝”字。

刘骏想要加强自己的合法地位,不光要展示自己处事有乃父遗风,还要抬高刘义隆的地位,以此与弑父篡位的元凶刘劭形成鲜明对比。刘骏用实际行动告诉天下:朕继位可能让你们觉得很别扭,但只有我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最终,刘骏将“太祖”强加在刘义隆头上,虽于礼于法不合,却换来了“至孝”的名声,让自己的皇位愈发名正言顺。

猜你喜欢
刘裕高祖太祖
汉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八月十五月儿明
未来日记
阳台上的“撩”:蛊惑了一颗曲解的心
废储风波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婆婆纳
偷皇帝的车
曹植聪慧
刘裕写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