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分析

2020-09-02 06:47黄笑伟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全面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涵意义与当代价值,明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大学生群体的意义,构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途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大学生价值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概论

(一)内涵意义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对待青年问题,包含观点、方式、基本立场以及在此之上怎样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全力开展年轻人工作的政策原则。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科学体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共同组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学习中,要求全方位、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为我国青年工作的蓬勃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青年的素养培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青年们的价值观很容易被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想观念所牵引,在此方面,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可以很好地对其纠正,为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开辟道路,在他们的工作实践中给予正确的评判标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应该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任务和使命,通过实践努力提升自我素养,为国家的改革建设尽一份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青年成长过程中自身价值的养成具有一点的导向作用,新时期青年们必须要明确自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追求新事物、努力学习新技能,具备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再巧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共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学习,在它的指引下,树立崇高的价值信念、本本分分专研,一起为实现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此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我国的社会建设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创新”一直以来是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大学生处于创新的最佳阶段,与青年人一样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创新”一定要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利用这样高素养、高能力、多元化的人才来推动科技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渗透下培育出优秀的青年群体,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共同努力让我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始终保持着不败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渗透于大学生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已经独具了中国的特色。在高校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的同时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渗透在大学生身上主要具有实践意义。

1、努力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前提下,大学生们也能够更加快速和直接的了解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作为主力军的大学生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年龄、知识、创新意识上始终占有优势,都具备成为社会栋梁的潜力。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为自身的发展明确清晰的方向,培育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奋斗的精神以及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动力。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灌输了勇于实践的精神,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为梦想的实现竭尽全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从他们身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未来的发展才能得以保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让大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挫折观,他们能够直视自我,在面对困境时也能够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渗透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使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得到全方位发展,进而培育成全面型人才。

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途径

(一)合理运用网络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大学生们也常常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和交流,网课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频繁,但网络中不良的信息也常常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作为文化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有必要构建一个积极的网络学习平台,大程度上减少不良文化、思想、信息的传播。

借助新媒体平台教授传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作用,使网络学习成为一个新鲜且有效的学习渠道。通过便捷的网络载体不仅能实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相比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具有互动性: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对有思想偏差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稳固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下培育的成果。

(二)加强理论基础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从思政课着手,用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学生。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建设,加强思政课中思想性、理论性以及亲和力的内容教育。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彰显大学亮丽底色的同时培养人才队伍。在学科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创造学习马克思理论的优越条件和愉悦氛围,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学科间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要具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精神品质,实践过程中走进人民群众中,与群众结合,引导学生在符合党与国家需求的前提下树立自身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摄入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时代发展相吻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能够有效地积累经验、全面提高素质、不断增长才能。以共同创新为原则,探究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入,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四、总结

国家未来的建设要得力于新一代青年,而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具有希望的群体。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已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未来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完善、学习和实践才能让社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协助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宇博.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

[2]袁周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J].学理论,2015(12):255-256.

[3]卢倩倩.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工作的启示[D].云南大学,2013.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培育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CPYJ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笑伟(1971.05-)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