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埃德加·斯诺眼中的农民和妇女形象解读

2020-09-02 09:10陈莉诗屈彩娥李琳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

陈莉诗 屈彩娥 李琳

摘 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通过文字和镜头为世界记录了延安时期的历史真相。《西行漫记》中的农民和妇女形象不仅让世界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农民和妇女形象,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在农民与妇女工作方面的举措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农民形象;妇女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被誉为是西方报道“红色中国”的先驱、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典范。也就是说,在当时外国人纷纷对中国进行歧视的时候,是埃德加·斯诺这么一个人走上了与其他同样是白种人的不一样的道路。在当时看来,埃德加·斯诺是“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在当时炮火连天,中美矛盾突出的时代,是他,勇于踏入中国这片黄色土地中的红色区域;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在打赌,以便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形象;是他,冒生命之险,只为竭力传中国之美,以便为了打破一直束缚在中国身上的这块莫须有的“偏见之锁”。因此,可以说,埃德加·斯诺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前奏。身为一个美国人,并且在一开始的确受到了当时的偏见误导,但埃德加·斯诺最后却能够从西方人与生俱来的优越种族感中走出来,打破了传统的“傲慢与偏见”,勇于走进中国这片贫穷落后的土地,并通过他那双“去伪存真”之眼,发现了他笔下具有鲜明特征的“红色中国”;同时,还发现了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勇敢、善良、团结,大敌当前,无所畏惧。

斯诺的红色中国行长达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斯诺与中国的贫苦人民同艰苦共辛酸,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了解就好比写文章一般,达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这也就是说,斯诺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中国人民的形象也不再拘泥于“土匪流寇了”;这也进一步说明,斯诺笔下的中国农民更加写实,“娘子军”的形象更加逼真了。

一、“红色农民在延安”

20世纪的中国,具体到延安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整个国家弥漫着一股“白色恐怖”。但是,就好比云翳当中的一丝光亮,斯诺笔下的中国人民用他们那善良纯朴、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大无畏精神照亮了中国;同时,还给世界送去了一丝不可思议的奇迹之光。尤其是在延安时期,斯诺眼中的苏区“延安”就是这样“别具一番特色”。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延安时期的农民们,在延安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休养生息,世世代代延续着。“他们也许住在被称为‘原始山洞的洞穴中;但殊不知,在整个西北,这是一个无数世纪以来形成的建筑特色——‘窑洞。他们在陕北特有的、坚硬的淡褐色的山体壁上掘洞而居,冬暖夏凉,里面有铺着毛毡的土炕;他们也许是一群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挎着手枪年轻的劳动力,从村里走出来,询问你的来由并用当地的方言‘hai pa(bu zhi dao)来回答你的提问;他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虽都是穷人,但善良朴实、殷勤好客。他们会因为你是‘外国客人而杀掉养了好久的、一直舍不得吃的鸡,给你准备一间干净的屋子,炕上铺着新毡子。他们还会给你的牲畜喂食,只收你两角钱的鸡的费用……”[1]如此这般,以至于斯诺在书中的“和红色农民的交谈”一章中写道:“他们都很穷,但非常善良、热情,一听说我是外国来的客人,就坚持不收我的饭钱”。[2]其中,斯诺提到当地裹脚的农妇听到他是远道而来的国外客人时,坚持要杀一只鸡来招待他,这令他大为感动。从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和妇女的形象在斯诺眼中,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在中国期间,斯诺很长时间是与贫苦农民一起度过,尤其是在延安时期。所以,毫无疑问地,斯诺以他那自然熟悉的口吻,用他那亲切诚挚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红色的农民在延安”的画作。

每个农民都有一个土地梦。他们期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从而达到自给自足。但这放在当时的苏区,当时的中国来看,显然是一个奢望。大地主、大官僚,通过各种巧取豪夺或者是强买强卖的手段,将大部分土地收于囊中,而占有大部分人口的农民们却拥有少得可怜的“营养不良”的土地。因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租借地主的土地,有时候还得支付高利息的田税。一来二去,税务使得他们与家人贫困潦倒,以致饥荒年代,成就了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世界”。地主和农民俨然成了一个对立的群体,且伴随着某种强大的悲愤洪流。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那个能够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中国共产党。所以,自然而然地,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出现时,农民们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潮之中。终于,他们的“土地梦”有望实现了。

农民,作为最朴实的生命个体,他们身居社会底层,离政治最远,当他们的土地梦想与希冀在改朝换代的喧哗与吵闹中一次次破灭时,他们对所谓的政权也就熟视无睹了。[3]这也就是说,在反抗旧的社会制度运动中,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条件就是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精神之食,血液之粮。只有根植大地,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斯诺说“中国人民不是消极的、中国人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4]在斯诺笔下,中国农民虽然很辛苦,但他们拥有了土地,拥护中国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可以说,中国农民之所以热烈追随中国共产党,与其说是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倒不如说是对土地的渴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农民性革命运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党意识到农民与土地相互依存的這层基础关系。

二、中国《红色娘子军》

说农民如此,可是广大妇女又何尝不是呢?作为苏区广大的后备军,她们同样在那个战争年代里挣扎着、拼命着,以期为自己拼出一片晴天。

延安时期,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娘子军。她们在前线或后方都留下了英勇的身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斗争精神,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半边天”。而这高涨的革命激情,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工作的高度重视。共产党的出现,使得广大妇女意识到了自身的潜力,意识到了她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因此,在种种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她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觉醒”,想要获得自由解放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为她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广大的农村妇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她们给自己争取有利的地位,让自己不再屈从于卑微被迫的地位。而这些,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苏区妇女与旧社会妇女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她们不再用丈夫的姓,不再像旧社会的妇女那样穿旗袍,而是用自己的姓名或者革命名称,身穿宽大的军服,戴军帽,留齐肩短发;同时,他们还享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在苏区,妇女们身体力行,与革命者们并肩作战,为革命胜利及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诺看到了这些,并高度赞扬了妇女先驱们的革命精神,她们的无私奉献,她们的舍小我成大我精神。正如海伦·斯诺所说的那样“中国革命非常重视妇女,这和中世纪的骑士气概毫不相干,而是因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自己赢得了在红星照耀下的合法地位。她们既称不上是中国革命的‘骄子,至少也是平等的一员。”[5]

除了这些成为了投身革命者的妇女们,还有无数的“小脚”妇女们,她们默默地奋斗着,主动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以支援丈夫、孩子抗战;她们甚至参与到苏区的合作社中,为前线部队生产军需物品,领着少得可怜的津贴,却丝毫不言苦不言累。可能是她们心中的革命之火早已将一切与个人的利益的欲望化为灰烬了吧。其实,无论是否投身于革命,这些妇女先辈们早已是中国的“红色娘子军”,她们的勇敢、顽强和努力,为她们自己、也为中国,撑起了半边天。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情,斯诺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民俗风情”。所谓“只身一人赴延安,求得红星中国情。”

三、结语

埃德加·斯诺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十分重要的美国记者、作家。他的作品里所描写的代表延安形象的农民和妇女形象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斯诺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他思想进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主战士。他对延安时期贫苦的红色中国充满信心,是一位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公平与正义,他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充满同情。他想要了解革命中的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更想把历史真相公布于众,让世界认识在中国进行的伟大事业。他所描写的中国农民和妇女形象打破了世界主流文化对于中国及中国人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而言之,斯诺笔下的延安形象是立体的、生动的,为世人了解延安时期的农民和妇女形象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农民与妇女工作方面的成功举措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67-207.

[2]王梓.紅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与他笔下的中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7).

[3]杨蓉.埃德加·斯诺笔下的中国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05).

[4]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54.

[5] 【美】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68.

其他作者简介:

屈彩娥,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李琳,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研究方向:英语。

作者简介:陈莉诗,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研究方向:英语。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延安时期英美文学传播研究(16JK1845);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10719022):延安时期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形象,2018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13022),2018年校级大创项目。

猜你喜欢
埃德加斯诺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这是不可能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最新关注
他们躲在哪里是个谜
埃德加·斯诺和罗斯·特里尔眼中的毛泽东
透过《乌鸦》赏析爱伦坡的美学原则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