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次生舆情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2020-09-02 09:10张旭昱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害成因新媒体

张旭昱

摘 要:新媒体时代,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事件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快速传播,很容易发酵成为网络“爆点”。并且网络意见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个原生事件议题可以导致多个次生舆情。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次生舆情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于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次生舆情;成因;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2

一、引言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以普通大众为发生群体及受众的新媒体平台也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百度贴吧、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来表达对社会不同问题的多种看法。新媒体的发展为公众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次生舆情也进入了公众视野。

二、次生舆情的成因

所谓次生舆情,即“舆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性因素,引发针对当事主体或其他主体的新的舆情事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生舆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话题性

次生舆情的产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舆情本身的话题性强弱。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出现,而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无疑是具有很强话题性的信息。当高关注度与高话题性相结合,便会引发媒体的聚集性报道和网民的普遍热议,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扩展,包含在原生舆情中的热点话题便逐渐衍生出多个次生舆情。

(二)舆情当事主体缺乏有效回应

舆情当事主体作为舆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于舆情事件的回应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舆情的后续发展情况。当原生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一定会存在某些疑惑,如果舆情当事主体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质疑,那么渴望真相的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人肉搜索、传播不实信息甚至网络暴力等某种非正常方式来弥补信息的缺失,从而会诱发不利的次生舆情。

(三)新媒体平台加速次生舆情形成

在次生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媒体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去。受众收到信息后可以即时做出反馈, 很快便会完成意见的交互,形成意见凝结。并且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会以链状、树状、放射状等样式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广度的拓展无疑加快了原生舆情的分化裂变,使得次生舆情纷至沓来。

三、次生舆情的危害

(一)引发大量网络谣言的出现

次生舆情在发酵的过程中,信息多元化,很多网络推手会进行添油加醋的炒作,加之二次传播产生的信息失真,会导致很多网络谣言的出现。并且次生舆情往往不是对于事实本身的一种关切,而是一种推论。在推论的证明中,公众往往会先做出猜测,然后再去寻找信息来证明推论。这种先入为主的认定,给网络谣言的澄清带来了很大难度。

(二)导致大量消极情绪的产生

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很容易会诱发个人的消极情绪甚至偏激心态的出现。而次生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存在的焦虑和不安,这为公众宣泄消极情绪提供了机会。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通过次生舆情的不断发酵而传递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导致社会产生大量消极情绪。

(三)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

面对复杂的次生舆情环境,如果主流媒体没有做到及时疏导回应,那么网络谣言、负面情绪便得不到有效遏制,次生舆情也会进一步发酵。一旦次生舆情走向消极的一面,公众便会对主流媒体的“沉默”产生猜疑猜测,对于主流媒体的认同基础也会产生动摇,从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四、次生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原生舆情处置,有效回应公众质疑

次生舆情往往是伴随原生舆情产生,能否有效处置原生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次生舆情发酵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舆情当事主体要重视原生舆情的处置,不能模糊处理。舆情当事主体要积极回应,解决公众的质疑,否则便会给网络谣言可乘之机。只有有效回应公众的质疑,消除公众的疑惑,才能最大程度地压缩流言形成的空间,防止次生舆情的产生。

(二)媒体积极履行责任,巩固主流思想舆论

面对夹杂着消极、负面情绪的次生舆情,我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积极发挥其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作用,及时消除公众的消极情绪。在新媒体时代,次生舆情中的不良情绪多源于个体信源,其信息可信度较弱,而我国主流媒体凭借无可比拟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主流媒体要积极宣传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客观地去看待舆情事件,遏制消极情绪的发展。

(三)政府建立辟谣机制,加强检测管控治理

新媒体平台为次生舆情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如果不能及时管控治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及时遏制次生舆情的进一步发酵,政府必须建立相对应的多层次监测跟踪机制。对于次生舆情,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政府要在原生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尽快公开相关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终止次生舆情的蔓延。

五、结语

次生舆情的产生无疑为网络舆情的管控治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其有多种形成原因,危害程度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次生舆情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舆情当事主体、媒体以及政府要积极行动,减少次生舆情危害。我们本身也要提高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理性发声,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空间。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分析教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网信网,2019:1.

[3]曹爱民,王尹希.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演变特点及综合治理——以“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声屏世界,2019(07):88-90.

猜你喜欢
危害成因新媒体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