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如意,趣在其中
——论“柿趣壶”的自然艺术魅力组成

2020-09-03 09:34周益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柿子紫砂壶紫砂

周益芳

紫砂壶是生长于自然中的艺术。这句话乍一看上去似乎充满矛盾,实际上是对紫砂壶艺术诞生、发展过程及特点的概括。“生长于自然中”一是对紫砂壶制作材料——紫砂泥的定性,这种大量分布于中国江苏宜兴丁蜀地区矿石底层的泥土是神奇自然的直接“代言人”;二是印证了紫砂壶艺术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纵观中国紫砂壶艺术世界,从最早的供春壶到当代的创新造型壶,都不难发现自然的痕迹,构成了自然、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柿趣壶”以柿子为造型,结合文字陶刻表现出对文化感的重视,才能达到“柿趣”的标准,呈现出颇有“标新立异”之感的自然艺术魅力。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这自然艺术魅力在壶中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手工艺人借此传达了怎样的艺术、文化思想乃至人生理想,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紫砂壶艺术传统,这些问题都能在赏析“柿趣壶”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1、“柿”之形——“柿趣壶”的整体造型概述

对于自然瓜果植物的仿造是紫砂壶艺术的一大特色,通过在壶上贴塑、雕刻纹样或装饰筋纹能够将自然之美与工艺之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贴塑、雕刻等技法装饰的称作“花器”;运用筋纹的称作“筋纹器”,此件“柿趣壶”属于前者,表现目的不仅在于形的逼真,更强调自然生命力的彰显。

柿子的模样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到了成熟的季节,一个个饱满火红的柿子就像一盏盏小灯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红红火火,又因与“事”的同音衍生出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作品最直接表现的就是柿子的红与圆。细腻的棕色泥料夹带着红光,透亮的光泽是紫砂泥的鲜亮,也是柿子的新鲜,一时间模糊了柿子与紫砂泥、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达到了一种丰富极致的美的享受,展现了紫砂壶力求完美的艺术品质。

圆形的壶身与柿子如出一辙,也是紫砂壶传统造型特征的表现。扁圆的壶身有憨态可掬之感,上部平整的肩部给予壶以艺术结构上的典型特点,同时更接近成熟柿子的饱胀满足。壶身中央又是一圆形壶盖,使柿子的造型更加完整,壶身结构的和谐感亦有所增强。连接在壶身两侧的壶嘴与把手造型简约,它们一是对紫砂壶传统工艺的继承;二是作品实用功能的保证;最后是对壶艺术主题的丰富,整个壶的造型结构主次分明,兼顾紫砂壶艺术的严格标准与对柿子造型的真实表现,为欣赏者们呈现出一个自然而又精致的“柿”之形。

2、“柿”之味——“柿趣壶”的装饰技法运用

对于柿子的呈现要有形有味,如果说形所调动的是人们对自然柿子的联想,那么各种装饰技法对壶细节的强化则能充分调动起人们味觉、嗅觉等,产生“通感”的效果。这一节我们主要围绕壶钮、壶身及其部分展开分析,揭示紫砂装饰技法在此壶中的运用。

壶钮雕刻为柿子的梗的形状,并在其中配合上树叶与新生的小柿子,使壶钮造型得到了极大丰富。壶嘴与把手点缀上直接,象征更为粗大的柿子树枝干。在壶面一侧上包裹有宽大的叶片,叶片脉络清晰,边缘微微翘起,与壶身产生的距离感将叶片与柿子壶身的独立性强调得恰到好处。再结合这些装饰来看此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悠闲的悬挂在树上等待人们发现它的柿子,壶由此能具有和谐恬淡的自然美感,摆脱了单纯对柿子本身的表现而进入到宏观的自然层面,将“柿味”扩展至整个自然,要想获得这“柿味”也必须融入自然,这对久居在由钢筋铁骨筑成的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

3、“柿”之趣——“柿趣壶”的吉祥如意与雅乐妙趣

此壶还运用了文字陶刻装饰,这就使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更加具体。在壶身一面纵向刻着“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歌中的一句,是诗人对秋天柿子林之美的真实描绘。这两句诗将我们拉到更远的地方,从柿子到柿子树再到一整片柿子林,自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正如此件作品一样,各种工艺技术与装饰手法在其中交汇,正是趣味无穷,令人倍感处处如意,事事如意!

结语:正如诗人李益所描写的柿子林一样,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还有待人类去探寻。此件“柿趣壶”以精湛工艺、丰富文化组成自己的自然艺术魅力,也是自然的一个侧写,启发着手工艺人去表现自然,启发着每一个人去接近自然,热爱自然,这也是当代和谐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柿子紫砂壶紫砂
柿子乐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山里的柿子红了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来自柿子的烦恼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