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20-09-04 10:07周慧升
云南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侵染田间可湿性

周慧升

(师宗县葵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师宗 655700)

师宗县是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玉米在师宗县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又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灰斑病近年已上升为师宗县玉米的主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地影响着全县农民的增收。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梁、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主要为害叶片。

1 玉米灰斑病症状

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4~20 mm×2~5 mm,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使叶片变黄枯死,失去光合作用功能,湿度大时,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重时玉米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传播途径

2.1 初侵源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

2.2 侵染循环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源。该病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气较多的地区发生,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极易造成大范围流行和成灾。在连作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多发和重发,造成玉米叶片干枯。地势低洼,海拔较高的低温玉米种植地区,对其发生有较大的影响,而播期、种植密度及肥料等对该病发生影响不大。

3 为害情况

3.1 叶片提早枯黄

师宗县感病品种多为会单四号、长城799等,进入8~9月份雨天、强日照交替出现,2~3周内暴发流行,叶片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干瘪,群众俗称“秋风”,叶片提早枯黄,植株不能作青贮饲料原料,给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

3.2 产量下降

由于叶片枯黄、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使产量下降10%~50%,平均25%,亩损失30~130 kg,平均70 kg。

3.3 品质变劣

由于玉米灰斑病多发生在8-9月,使玉米在蜡熟期、甚至乳熟期“被熟”,导致籽粒干瘪不饱满,百粒重低,品质下降,每千克售价下降0.2~0.6元。

4 发生规律

4.1 发生时间

7月下旬,从脚叶开始发病,8月缓慢发展至中部叶片;8月中旬玉米抽雄开花后田间湿度加大,玉米灰斑病为害加重,病叶率达20%~45%,病情指数21~42;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迅速暴发流行,病叶率达30%~80%,病情指数30~75。

4.2 耕作粗放

在师中县玉米生产过程中,乱撒乱播、种植不规范、间苗定苗不及时、中耕除草跟不上、肥料使用不合理、病虫害发生不防治等一系列管理不到位问题突出,造成玉米长势普遍较差,抗病能力弱。

4.3 栽培条件

玉米灰斑病发生从栽培上看,营养水平影响发生程度,同一品种同一播期,植株生长壮旺,发病较轻,植株弱小发病较重。

4.4 区域海拔的影响

海拔1600 m以下的区域温度高,降雨较少,发病较轻,9月初调查会单4号病叶率60%~80%,病指12~21;而海拔在1600~1850 m的区域,9月上旬调查,会单4号品种,病叶率62%~100%,病指41~93。

4.5 种植密度

同一地区、同一播期、同一种植模式,密度不同,发病程度不同。据试验,2015年会单4号同一块地种植,密度每公顷为67 500株,9月上旬病叶率85%,病指46;密度每公顷为60 000株,9月上旬病叶率70%,病指32。

5 发病因素

5.1 病原物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可侵染马唐、山茅草等禾本科植物及玉米秸秆。据调查,玉米秸杆堆沤后还田的只有70%,还有30%未经堆沤的玉米秸秆存在数量巨大的病原物,成为次年侵染玉米的初侵染源。

5.2 感病品种

感病品种会单4号、长城799到后期病叶率80%以上,病情指数60~95;路单8号、海禾一号发病较轻,后期病叶率20%~40%,病指5.2~17.3。会单4号、长城799等感病品种在师宗县种植面积常年在1300 hm2以上,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与其长期协同作用,亲和性越来越强,随着会单4号、长城799等种植年限的延长,大面积集中栽培,有时甚至当年春夏连作,尽管采取防治措施,但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越来越严重。

5.3 气候条件

8、9月份每月降雨量170 mm,月平均气温达24 ℃,高温高湿为玉米灰斑病流行创造有利条件。

5.4 栽培管理水平

播期晚的比播期早的发病严重。据调查,2015年会单4号品种在全县同一区域种植,5月4日播种,密度每公顷为60 750株,8月上旬调查病叶率80%,病指47;5月24日播种,密度每公顷为60 000株,9月上旬调查,病叶率94%,病指61。

农户普遍存在偏施氮肥的习惯,致使玉米植株抗逆性较差。防治意识淡薄,致使该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防治。

6 综合防治

玉米灰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较重。根据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特点,结合全县的生产实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一方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宣传和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6.1 选用抗病良种

通过近年引种试验与观察,较抗玉米灰斑病的品种有华兴单7号、华兴单88号、师单8号、云瑞47号、云瑞2号、云优78号、五谷3861号等适宜种植的品种,生产上应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阻止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保持品种抗病性的相对持久和稳定。

6.2 消除菌源

田间病残体是玉米灰斑病主要的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侵源;畜厩肥要堆沤使其充分腐熟后才能施入土壤;要创造条件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其他科作物轮作;播种时进行药物浸种或拌种,用药量按种子重量计算,50%多菌灵为种子重量的0.5%,15%三唑酮为种子重量的0.3%~0.4%;若发现玉米发病,在病株率达到70%,病叶率达20%时,摘除病株下部2~3片病叶,减少病害的再次侵染。

6.3 加强栽培管理

6.3.1 适时早播

针对全县玉米灰斑病在8-9月下旬大量发生和为害的实际,充分利用前期的光热资源使玉米危险期与发病高峰期错开,适时早播,提前收获,对玉米避病和增产有较明显的作用。

6.3.2 合理密植,实施规格化栽种

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块,玉米下种前1 d去掉杂质、霉变种子,提高出苗率和齐苗率。没有包衣的种子下种时,每亩用种2.0~2.5 kg拌50%辛硫磷10 mL现拌现播,防治地下害虫。可等行塘播,行株距70 cm×23 cm,每塘播2~3粒,塘深15 cm,盖细土5 cm,晴天播种,盖种土可适当盖深;土较潮湿时播可适当浅;每塘留1株,每亩4100株;也可宽窄行塘播,大行距90 cm,小行距35 cm,株距25 cm,每塘播2~3粒,留单株,每亩4200株。

确定每亩株数时应根据土地状况和品种的高矮而定,贫瘠土地每亩4200株,肥沃土地每亩3800株;高秆品种每亩3800株,矮秆品种每亩4200株。通过规格化栽种,可达到植株个体与群体结构的协调,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充分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增产作用。

6.3.3 科学平衡施肥,提高抗病能力

玉米的适宜施肥量应根据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氮、磷、钾数量及土壤的肥料利用率计算。一般亩产500 kg,需亩施尿素30~40 kg,普钙50 kg,硫酸钾15~20 kg,有机肥800~2000 kg。有机肥作基肥,翻耕前施入,普钙作底肥,尿素10 kg作苗肥、20 kg作穗肥(大喇叭口期施)、10 kg作粒肥(灌浆期施),钾肥作穗肥和粒肥,各占50%。

6.3.4 大面积轮作

要创造条件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其他科作物进行大面积轮作,减少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的连续性为害。

6.3.5 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种植以后,要挖好墒沟、腰沟、埂沟,达到下雨完田间无积水,避免形成田间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同样能达到预防玉米灰斑病发生的目的。

6.3.6 与其他农作物合理套种

主要采用玉米套种魔芋、马铃薯的方式。套种能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荫蔽度,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6.4 科学用药,适时防治

通过玉米灰斑病药剂防治试验、示范的调查,防治效果最好是25%丙环唑,为73.65%~78.88%;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防治效果为65.62%~67.20%。结果表明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关键时期,丙环唑类、苯醚甲环唑类2类药剂是防治玉米灰斑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中部叶片发病或大喇叭口期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25%丙环唑3000倍液对水喷雾防治,亩用药液60~70 kg,每10~15 d喷1次,共喷2~3次,交替用药。也可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40%福硅唑乳油等,任选1种对水45~50 kg喷雾防治,防治2~3次,间隔期为10 d。还可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每亩用25%苯甲·丙环唑乳油15 mL对水40~60 kg喷雾,间隔7~10 d再雾1次,效果较好。为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引发玉米灰斑病的再生,在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苯菌灵乳液800倍。

猜你喜欢
侵染田间可湿性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春防大蒜病虫害需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