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长》萨姆松·维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0-09-05 08:25米热努尔·阿不都克友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0期
关键词:普希金小人物

米热努尔·阿不都克友木

【摘 要】《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于1830年在“波罗金诺秋”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集之一,收录在此篇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第一次出现了俄国文坛中“小人物”的形象,开了此后“小人物”的先河。“小人物”是作家关注的社会阶层下级的小职员、小官吏,通过描写他们的悲惨命运来批判当时社会下的丑陋与黑暗的社会现实。《驿站长》中作者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叙述了驿站长萨姆松·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小说情节通过别尔金的三次经过驿站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人物”故事。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维林的的人物形象及其悲惨命运的分析,解读《驿站长》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驿站长》;普希金;“小人物”;维林

引言

《驿站长》中主人公萨姆松·维林正是“小人物”。作者像我们讲述了以驿站长为代表的小官吏们由于自身社会地位不高,并在俄国的社会体制极其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下一个身处社会底層的十四品文官老驿站长艰难困苦、凄惨的一生。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形象,达到批判专制制度下的丑恶和丑陋的社会现实的目的。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人公维林的的人物形象,解读《驿站长》这部经典之作。

维林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驿站长萨姆松·维林是个社会地位低微,下层贫苦的经典的“小人物”。普希金通过用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等方法来展现维林的人物形象特点。

在小说卷首题词中维亚捷姆斯公爵就说明了驿站长的社会地位,实则也是在暗示公维林悲惨的一生:“十四品文官,驿站的独裁者。”①这句话含有苦涩的讽刺意味。叙述者在文章开篇做出讽刺的提问“谁没有咒骂过驿站长,谁没有同他们骂过架?”似乎这些过客们都是“强盗”和“暴徒”,而可怜的维林就成为了这些“人类恶棍”的苦役。驿站长并不是一个独裁者,在19世纪的俄国,驿站长是管理驿站的低级十四品小官吏。当时在全国的交通要道上设有驿站,函件就是由这一件一件传送,驿站长的职务就是为过客配备驿马。但时常会出现驿站马匹不足的情况发生,而那些自恃社会地位高于驿站长的“恶棍”便对他欺辱、训斥。虽然文中并没有用直接的词句写出维林是如此之可怜和命运有多悲惨,但通过侧面描写开篇就写出了维林社会地位低下,备受屈辱和命运之悲。

维林是一个善良且忠于职守的人。“旅客把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中积聚起来的全部怨气都发泄在驿站长身上:天气恶劣,道路难行,车夫脾气犟,马不肯拉车—都成了驿站长的过错。”即使在驿站发生任何麻烦事最终都会成为他的错,他也任劳任怨。在泥泞的下雨天驿站长还要忙东忙西,遇到找事的官员却也只是躲在屋子里躲避谩骂。但是这年老的驿站长却又什么错呢?很少有人把驿站长当成是“真正的人”来对待,但我们却要知道“这些备受诽谤的驿站长,一般来说都是和善的人,生性愿意为人效劳,容易相处,对荣誉看得很淡泊,不太爱钱财。”不管是如今还是当今社会我们都很难关注的到像驿站长这种“小人物”的悲惨的命运,其实他们经历着更多的痛苦和悲伤。

维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连女儿和旅客卖俏时他都没有注意到,也没有注意到明斯基假装生病是为了带走女儿冬妮娅,却亲手把女儿送上明斯基的车去教堂。在女儿被明斯基拐走后,驿站长再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他被自己内心可怕想法所困扰:“在彼得堡,这种年轻的傻丫头多的是,今天穿绸缎,穿天鹅绒;可是明天,你瞧吧,就会跟穷酒鬼在一起扫大街了。”女儿被拐走后,他怅然若失,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可是狠心的军官明斯基却将他拒之门外,他却只能独自一人回到驿站,不得不向命运低头,这一切都成了徒劳。他从明斯基的前厅走到街上,发现袖子里的钱,愤恨的把它揉成一团扔到地上。然而,为了能够继续去找女儿,他选择回头去拿钱。显然可以看出,此时父亲还没有失去找回冬妮娅的希望。但钱已经不在,已经被明斯基拿走了。这一个细节说明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重商主义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些剥削者的道德沦丧。

维林是一个顾家的人。当叙述者来到驿站,看到的是驿站长居住环境的“简朴、但整洁”,表面上作者在写这个家的贫穷但实则从侧面描写维林年老的驿站长为了养家糊口,即使经历着被不断辱骂也默默忍受,也要养活这个家和心爱的女儿。

维林是一个仁爱慈祥的丈夫和父亲。当叙述者来到驿站,看到冬妮娅后问维林:“这是你的女儿吗”时,他回答道:“是我的女儿,他带着得意洋洋的神气回答说,她聪明、伶俐,跟过世了的母亲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儿冬妮娅并且在心里也一直想着过世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没有选择再婚,没有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继母,而是和女儿住在一起。就这样女儿成为了他生活全部的意义所在。在失去女儿后,悲痛打破了维林生活中原来的一片祥和。当过了几年后,别尔金又见到维林时,他却看到的是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和空荡荡的家。他生命当中唯一的寄托、希望和力量却离他而去。况且不是在得到父亲诚挚祝福的情况下离开了父亲。维林非常害怕自己的女儿会遭遇不幸和屈辱。命运不止一次给他“开了玩笑”,没有什么能让他像丢失了自己深爱的女儿这样让他对生活失去希望。物质贫穷对维林来说,与灵魂的荒凉相比,真的不值一提。所以在他失去女儿后,这份悲痛让他变成了酩酊大醉的酒鬼,家里是一幅“破败和无人照管的景象”,他从“一个精力旺盛的汉子变成一个衰弱的老头”:花白的头发,脸上布满了皱纹,驼着背。作者从环境、人物描写,以别尔金两次经过驿站的所见形成了先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维林对家庭、女儿的爱意之深,这也是他最终郁郁而终的原因所在。

普希金在描写维林这一人物形象时,展现了在社会中无私奉献的底层劳动的普通百姓的悲惨和屈辱的生活。但像维林这样的普通百姓往往是社会中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典范。

结语

在《驿站长》这部小说中,作者打破了社会原有的阶级限制,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深深地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打动,这也是作者对以维林为代表的“小人物”形象的同情和怜悯,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呼吁人们要对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有一颗同情之心,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成一个安定和谐、人人平等的社会,在这里,所有人民都一样而没有地位和身份的差别,百姓相互之间理解关爱而没有压迫。作者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在维林、东尼娅,明斯基的悲剧里,他们每个人好像人都有过错,但是他们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又都是他们所理所应当的,也是合乎情理之中的。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从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这几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剧,不是他们个人所为,而是在这个时代的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所必须做的选择,那是人性的无奈,也是时代的必然结果。②

在小说中作者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驿站长悲痛的境遇上,同时还让驿站长的女儿跟着明斯基走后仍然获得幸福。显然,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是超过他对当时社会罪恶的批判的。与此同时,小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当时迫使站长父女不能重聚的这样一个不人道的社会进行批评。

参考文献:

[1]普希金.驿站长[J].俄罗斯文艺,1999(2):18-23.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黄忠晶,阮媛媛编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3]小人物;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23262.html);2008-04-20

[4]田雨薇.浅谈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J].才智,2014,(5):261

[5]陈璐.浅析《驿站长》中的小人物[J].文学教育,2014,(5)

[6]孙星涵,陈丽.《驿站长》小析[J].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1):81-82

注释:

①普希金.驿站长[J].俄罗斯文艺,1999(2):18-23.

②小人物;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23262.html);2008-04-20

猜你喜欢
普希金小人物
孤独的普希金
孤独的普希金
普希金的数学题
你想住在普希金大街吗?
为小人物喝彩
我曾经爱过你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