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9-05 07:16莫慧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0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生命教育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健康心理。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对生命具有正确的认识,生命態度积极向上,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生命态度消极。目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存在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形式不够丰富、教育主体情感体验不够强烈等问题。为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拓展生命教育途径,丰富生命教育载体;建立特殊群体生命教育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前,他们正处于重要的“拔节孕穗”期,而当下社会转型向纵深迈进,他们所面临的各项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生命消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精心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对于大学生而言,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从而用有限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可见,充分认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境,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是物质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命观反映的是个体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主要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等方面。生命教育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帮助学生真正重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他们成为新时代积极向上的新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树人”的应然追求要求必须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可见,生命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若没有筑牢生命教育的这个基点,大学生将会出现漠视生命、生命态度消极的现象,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将生命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培养其对生命的敬畏感,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能够使“树人”的使命落到实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促进学生成长

大学生应该是潮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但在形势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同样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象牙塔”式的保护下,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当面临不良思想的诱导、负能量的侵蚀,这些学生容易被影响,对生活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容易产生消极的生命态度,这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有助于学生直面成长过程的困难,正确认识和辨证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健康心理

当前,大数据的迅猛发展,让学生不出校门便知天下事,高校也逐渐成为各种社会事件激荡的场所,大学生深处激荡的漩涡,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薄弱,无论是身为旁观者还是亲历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由此可见,开展生命教育,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将生命理念贯穿于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中,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正向引导,助力学生调节不良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并树立健康的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境现状

生命观反映的是个体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主要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等方面。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对生命具有正确的认识,生命态度积极向上,但极少部分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生命态度消极。

(一)生命认知偏差

当前,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生命观,对生命具有正确的认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主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生命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形成积极生命观的前提,只有具备正确的认知,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内涵,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认知迷糊,没有形成明确的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理念。比如,针对一些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现象,持较为冷漠或者无所谓的态度。

(二)生命异化现象

生命异化也是当前部分大学生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生命困境。从自然生命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出现自我结束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体发肤”不可轻易伤害。从社会生命层面看,存在生命关系冷漠、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从精神生命层面看,存在生命价值混乱、生命气象不佳的现象。“个体的生命精神状态表现为生命气象”①。大学生是一支最具有活力的社会力量,应充分发挥一身浩然之气,形成良好的生命气象,彰显出至上的生命活力。而当前部分大学生产生漠视生命价值的思想,生活浑浑噩噩,缺乏生活正能量,生命活力大打折扣。

(三)生命态度消极

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我们挖掘生活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而部分学生持着消极的生命态度,对未来感受不到希望,对生命充满负能量,对生命的价值追求略显悲观。学生产生消极的生命态度,究其原因,有来自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繁重的学业压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以及“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抗压能力、排忧能力略微薄弱。因此,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部分学生难以避免的出现了悲观情绪,因此产生了消极的生命态度。

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生命外显为自然肉体生命,内隐是精神生命。“完整的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提升三个方面”,②也就是说,既要教育学生对物质自然生命的珍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发展社会生命、提升精神生命的境界。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但在教育内容上呈现偏向自然生命层面教育的趋势,对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层面的教育有一定的忽视。自然生命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为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实现提供保障。但自然生命教育比如生命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起点,而真正的生命教育旨归是经过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的递进过程,实现生命意识、生命意志和生命价值三者相统一的教育。因此,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要强调“生而珍贵”,又要重视“为何而生”与“生能何为”,将聚焦点辐射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面,不断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激发学生追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活力,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宗旨。

(二)生命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

大学生教育要着重突出“生命”的在场地位,“让生命真正回归教育的主场③”。因此,应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而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是当前生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教学始终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着重凸显生命教育理念,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也适当融入生命教育,但大多以理论讲授或案例展示为主,缺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设置,学生无法在情境中体验生命、感悟生命,以至生命教育在学生中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应将生活资源、多重平台、多种载体有效结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或虚拟的生命体验情境、生命主题特色班会课、生命主题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网络展览典型事迹,让学生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真正的珍惜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情感体验不够强烈

生命教育回归教育场域是完善生命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而强调生命情感体验,更是符合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是提升生命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当前,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教育场域中侧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和主流,因而生命教育的微弱之光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笔带过”“风过未留痕”,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共鸣,难以照亮学生的生命长河并给予他们无穷的生命力量。生命教育中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强烈是当前开展生命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内化于心方可外化于行,只有从情感上真正的接受、认可,才有可能逐渐的将这种认可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在教育教学及校园活动的开展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真心接受这种理念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解决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

顾明远指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教师的教育要以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为起点,促使教育之初心为生命而坚守,实现教育之光为生命而发热。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面提升生命教育素养,从而对大学生开展完整的生命教育。

首先,稳抓自然生命教育,筑牢生命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自然生命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类的本源和未来”④。因此,开展生命教育要稳抓自然生命教育,筑牢生命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生命,在探索生命系统的过程感悟生命,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其次,强建社会生命教育,追寻生命教育的意义。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系统之中,融入社会、贡献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生命的价值。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社会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最后,创新精神生命教育,突出生命教育的价值。人的生命具有精神特质,因此,生命教育要在自然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升华精神生命,帮助学生真正明白怎样的活法更具意义。

(二)拓展生命教育途径,丰富生命教育载体

我们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生命、感悟生命进而感恩生命。首先,打造生命教育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政课、班会课、专业课之中,打造生命教育课堂,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生命认知上,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生命情感上,重视生命教育的情境化与生活化。生活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场域,要充分利用生活,设计紧扣主题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生命意志上,注重引入时事与经典案例,创设情境,营造未真实经历却犹如感同身受的情境效果,提升学生的体验度。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生命体验。

充分利用心理活动月、资助活动月、党史活动的契机,融入生命教育。

最后,巧用时事契机,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下的社会热点时事,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并且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比如,疫情之下,感染者的生命受到重创,但是他们依然顽强求生不放弃。一幕幕“起死回生”与“殊死搏斗”昭示着生命的强大力量。

(三)建立特殊群体生命教育干预机制

部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产生消极的生命态度,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健康。面对这部分特殊群体,采取及时的干预手段是防止产生偏差行为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排查,建立特殊学生健康档案库。关照存在生命认知偏差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的健康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第二,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们就业教育。新生刚步入大学,心理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需加强对新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的人生观。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利用契机适时的将生命教育融入就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就业。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耐心、爱心与责任心,引导他们走出阴霾,战胜困难,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总之,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生命层次教育的相统一;通过拓宽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有效载体,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建立特殊群体干预机制,推动生命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教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1-7.

[2]李永兵,李家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价值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61-64+68.

[3]顾高燕,张姝玥.论生命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1):38-45.

[4]刘慧.让生命回到教育的主场[J].人民教育,2020(07):28-31.

[5]程豪.生命教育:内涵解构、现实困顿及破解之道——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92-102.

[6]朱小蔓,王平.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与实践[J].江海学刊,2019(01):224-232.

[7]党晶,刘济良.教育场域中青少年敬畏生命的缺失及重塑[J].中國教育学刊,2019(06):94-100.

[8]葛莹莹.大学生命课堂的理念生成和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21(03):81-85.

注释:

①周洪宇,齐彦磊.教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1-7.

②邹太龙.公共危机事件下的生命教育:反思与重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3):8-12.

③刘慧.让生命回到教育的主场[J].人民教育,2020(07):28-31.

④顾高燕,张姝玥.论生命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1):38-45.

作者简介:

莫慧朋(1991-),女,壮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生命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