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寰观照,墨语情怀

2020-09-05 08:00邵榴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0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

邵榴芳

【摘 要】从文人画到“徐蒋体系”再到有如新形态水墨、实验水墨、当代水墨等各种新形式的水墨探索,中国画的历史性发展无不是在在创新与探索中找寻一条承契时代精神,文化性与人文性兼容并蓄的创作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涌现一批水墨人物画家,他们以自身理论践行力求为当代水墨人物发展拓宽新路,其间以张江舟为代表的水墨人物画对推动当代水墨发展起到了相当影响。张江舟先生对社会生存的密切关注、对人类生命的高度关怀,及其作品中映照出的当代意识无不令人敬佩。本文立足于张江舟先生水墨人物作品所折射出的“当代性”,从艺术功能、精神状态、语言结构及笔墨形态等角度分析其创作对当代中国水墨发展的长足推动力。

【关键词】当代;水墨人物;艺术创作

一、水墨人物中的当代性

艺术历史发展延续至今扮演承担了各种角色职责,其间艺术肩负的责任在当代进程中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好的艺术作品像一棵树,有肥沃的土壤方可植根,这块土壤就是传统所积淀的艺术物质性;向下汲取向上生长,枝蔓需要与外界契合生长,这就是时代新生与传统的融合。人物画的创作也曾陷入唯主题论、“红高”主题的困境,二十世纪初叶“徐蒋”所建立的写实性水墨人物打破了文人画一统的惯常话语体系,这种建立不是突如其来拔地而起,而是观照时代需求,对绘画本体回归进行的有效探索。如蒋兆和《流民图》,立足中国文人笔墨传统的同时吸纳西方科学写实传统--传统与创新的描绘照进现实生活--写人民艰苦,携时代缩影,从而使人们通过艺术认识社会,反思社会问题以及人类共赴的困境。

因此水墨人物画需要发展就必须着眼当下时代需求,《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是张江舟于2009年开始历经十年逐渐形成的一个系列,该系列作品精神内核源于其早年的军旅生活、越战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血色战场等回忆。张江舟也曾在访谈中谈到艺术的当代责任:“如果中国画完全是画一种闲情逸致、遣心逸性的东西,我感觉不甘心······我总感觉它应该承担一种责任,一种文化发展的责任。”张江舟的作品正是体现了一种文化性,无论东西艺术这种文化性的体现仍是评价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张江舟《殇》系列作品定位都市题材,关注并反映现实问题,但并非《格尔尼卡》《流民图》一类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采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回避苦难的灰色场景描绘,通过各种形态舒展的女性形象向人们传达对生命易逝,珍惜美好的感想,并且借由作品向世人引发有关生命与生死的思考。都市是当代的一个缩影,聚焦于都市题材的水墨人物创作也必将通过艺术的手法反映人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通过张江舟的作品可见其对人性朝向、生命共存以及当代文化问题的高度敏锐性,这正是一个水墨艺术家在当代需要培养并坚持下去的。

二、造型语言中的当代意识

水墨人物画确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消沉,人无论是形还是神都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中国历代画家、评论家都有“惟人物画最难”的感叹。前面有提到张江舟笔下的人物形象非惯常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而是一种近似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人物在多层时空之下自由排列组合,自然营造一种飘散晕眩之感。人物多双脚自然下垂,悬浮离地,身体更是随着整体走势自然飘浮,整体营造出一种飘浮感、坠落感。张江舟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单独三两的呈现,而是以纪念碑式的群像铺陈开来--基于其好用的语言方式--人物排列组合大小不一,收放自如,有成群结队、有孤立无助、有自由散落也有众星捧月······

顾恺之就人物画造型提出形神论--以形写神--通过对所绘人物的外貌形态的刻绘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个性气质。水墨人物发展吸取并延续中国传统文人画之流,这种吸收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文人画传神写照不求形似,逸笔草草可描神韵,自“徐蒋体系”以来写实性水墨的突破为人物画打开新的窗口。水墨化的中国水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水墨画,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偏离中国传统文人画及写实主义规范的以探索水墨画的现代化转型为旨归的新型水墨艺术形式。张江舟的人物运用写实性的造型语言而非写实或者具象的语言,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写实,只是相较于文人画而言,实际还是属于写意性的。张江舟秉持通过形象达到传递精神思想的创作思路,其人物形象突破对形的具象桎梏,以意象性、夸张化着手入画,更多的将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注入人物之中,融入了真实情感的艺术形象在视觉上对观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震撼力的同时也是区别艺术家个性语言的必由之径。

三、笔墨当随时代

张江舟的水墨人物是都市性的,题材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衍变的同时,形式笔墨也应随之改变。张江舟水墨人物笔墨中既有传统文人画语言的精神内核,又涵盖了新形式的笔墨实践,以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访谈中张江舟谈及中国画笔墨问题时提到“笔墨是有精神性的”,解决造型问题的同时笔墨对人物精神思想的传递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笔墨不仅仅是单纯的造型语言,画家通过笔墨语言传递精神状态及审美形态。张江舟一路从“蒋徐体系”走来不不断发现写实性水墨造型与笔墨之间的矛盾,顾造型的严谨写实必定在笔墨上会有所顾忌;如果重笔墨的恣意挥洒,则造型上又会有所失。可以说张江舟的笔墨形式已经远远超越了“徐蒋体系”,在笔墨造型的矛盾关系中,张江舟探索出人物造型写意化发展的道路,抛开形的局限,在其笔间我们既能看到到毕加索的影响又能捕捉到黄宾虹的笔墨气息,尤其是其浊色的恰当运用,浑浊中出了精神,出了味道。

水墨畫作传统中国画的一支,强调笔法精当,以墨为主,色彩为辅,设色单纯。现代水墨涵盖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突破了笔墨的传统规范,另一方面强调了水墨的现代化表达。后者所强调的水墨现代化表达,是基于我们对传统笔墨形式充分认识、把握--摹古但不泥古--通过吸纳传统精神的渗透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笔墨的方式与所要传达的主旨、内容达到一种高度契合。水墨化的中国画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尝试与探索,比如实验水墨、观念水墨、表现性水墨,但与之而来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同传统文人画相比精神不足,过分凸显“实验性”或“个性化”语言。张江舟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的领军人物也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其笔墨语言既丰富了画面视觉张力又使观者体会到其间的苦涩之味,苦涩中流露的不是悲情,而是通过这样创作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生存问题、人类生命的关注与反思。张江舟在笔墨与精神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为当代水墨关于笔墨精神的坚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为中国画绘画语言精神性功能开发不足指明一条实践道路。

参考文献:

[1]绘画语言的突破与价值的重构——张江舟访谈[J].国画家,2018(06):12-15.

[2]范迪安.生命的关切与墨语的情怀[J].美术大观,2016(09):4-11.

[3]辛晓星.张江舟:当代水墨需要文化性的追求[J].艺术品鉴,2019(04):60-67.

[4]马鸿增.“徐蒋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J].美术,2004(11):79-83.

[5]陶振兴. 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水墨画研究[D].郑州大学,2011.

[6]陈静. 传承与变革—新中国十七年水墨人物画笔墨之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7]袁凤梅. 周思聪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

[8]李芳. 论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当代转化[D].广西师范大学,2010.

[9]王苏华. 古法今韵,礼赞生命[D].山西大学,2018.

[10]王俊杰.中国画传统与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1-162.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