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2020-09-05 08:53杨爱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0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机械制造自动化

杨爱荣

【摘 要】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了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的一些策略,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为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机械自动化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道路,需要朝着更科学,生产结构全面升级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时间较晚,一些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不能满足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各企业和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增加我国机械制造发展动力。

一、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起步比较晚

与老牌工业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加工应用自动化的时间较短,许多技术都比较落后。在过去的机械制造领域,许多企业不注重对技术的研发,从国外购进整条生产线。一些企业没有科研经费,全靠外国落后和淘汰的技术进行生产。国内许多高校忽略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保守的教育方法和落后的教材,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

(二)信息化建设相对不完善

许多发达国家早早完成了机械自动化的普及,实现了生产、集成、智能自动化在多个行业的普及。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程度较低,不够完善,设备精度和产能不及外国企业。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完美收官,一些机械制造产业链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并已经覆盖了整条产业链。例如,截止2018年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已经超过了一半,但还有许多机械行业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进程任重道远[2]。

(三)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行业制度与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在生产系统效率、产品换代周期等方面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已有计算机管理模式企业的比重较低[3]。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硬件设备条件不匹配,造成设备新,管理旧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前景

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制造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国家虽然强调一些行业需要“去产能”,但不代表我国制造行业不需要优化产能,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才有精力开展研发活动。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提出,一方面说明我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为机械制造业谋求更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说明我国需要更多的机械自动化产业链。上述两点说明了我国需要更多的自动化人才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进一步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5G技术的领先,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开始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的成功,国内高校将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机械自动化发展经验,优化教材内容,培养出更多机械自动化人才,达到“补短板,锻长板”的发展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对机械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尤其是能够借助5G网络进行数控设计的人才。我国机械制造人才大多数是一线工作者,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机械制造,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就需要更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加大投入,增加了自动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华为和福耀等企业也投入了许多研究经费,帮助国家建立更多科研项目,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机械自动化人才。

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一)分层教学,以技能应用为基础

许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可能会一些简单的知识,但相关理论十分薄弱。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分层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短板,也能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成绩,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学习上掉队的学生能够及时地跟上教学进度,加深自己的知识掌握。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对学生开展训练,让学生都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本,学会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活学活用[4]。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校与企业在机械自动化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选择符合行业发展的新教材,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脱节。同时安排课程与机械自动化联系紧密的课程类型,例如,与5G相关的基础网络课程、与智能操控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开展自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5]。

(三)深入开展思政工作,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随着国内自动化事业的發展,许多国家不仅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也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要耐得住性子,长期与理论和实验打交道,如果长时间没有技术突破项目很难获得收益。国家应当增加行管科研经费支出,鼓励研究项目合理吸纳社会资金,减少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当加强思政工作的开展,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提升学生思想觉悟,鼓励有志青年投入到机械自动化科研项目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机械自动化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当采取人性化教学,开展分层教育;高校与企业要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应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鼓励有志学生投身科研事业。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自动化人才质量会不断提升,增加机械生产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苏芳,王晨升,李渊,王明明.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9):90-92.

[2]李聪波,林利红,江桂云,曹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2):7-14.

[3]张丽娜,邢艳,于欢,朱晓慧.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湖北农机化,2020(07):91.

[4]张树忠,唐一文,叶建华,曾寿金.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158-159.

[5]高淼,柴艺,蒋芬.基于创客教育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2):19-23.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机械制造自动化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
浅论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
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