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 印度遗存藏佛寺

2020-09-06 13:49柯炳钟
畅游行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塔印度教大殿

1开元寺的东西石塔堪称标志性建筑,双塔塔身浮雕精美,其中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摄图网图

泉州不仅有着“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品牌之都、光明之城”等美誉,也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当地早期开放的宗教民风给全世界立下了最佳榜样,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大多数为人所知的宗教信仰都在此和平共存,开元寺便坐落于“一步一寺,十步一庙”的鲤城区小巷里。

如今,开元寺已是一座名闻海内外的干年古刹。作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其寺内范围的东、西两座石塔是现今中国建筑最高且年代最古老的一对石塔,堪称标志性建筑。它非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者,也让后世的人们得见宗教共融的可能性。

开元寺的由来

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传说当地富豪黄守恭因梦见原是桑树园的土地长出莲花,后献出该片土地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诏令更名开元寺。目前,寺中尚存一株树龄1,300多年的古桑树。

寺庙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代屡有修缮。现在的标志性石塔原是木塔,后因火患事件重建成砖塔,再改石塔。东塔取名镇国塔,高约48米:西塔则命名仁寿塔,高约45米。古时没有起重机、千斤顶、推土机等器材设备,建塔时期采用的大石头更重达数干斤,因此双塔如何堆垒建成至今仍是谜团。

屹立不倒的东西双塔

作为寺内最重要的附属文物,东西双塔对峙,立于大殿前东西方约200米处,形成“品”字形布局。双塔也历经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均屹立不倒。

开元寺的另一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初期营造时为扩大室内祭祀空间,采取了减柱法的构筑方式——抬梁式木构架,共有86根大石柱,因此亦有不少人称之“百柱殿”。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两旁则是由五代王审邦修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

2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古迹之一,开元寺也成为年轻人认识宗教的必访之地。柯炳钟摄

3开元寺对寺内古树群的保护一直不遗余力。李永杰摄

1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2大殿前露台东腰处也刻有74尊“人面狮身像”石雕,表情动作不一。CTPphoto图3开元寺东西塔、大殿、塔石等处的石头都藏着许多猴形象。图1&3均为柯炳钟摄

逾300件印度石刻

泉州市内宗教场所众多,开元寺最为特别之处又是什么呢?寺院内的大雄宝殿虽供奉着五方佛,院内却藏有印度教的神祗故事,且深刻在多个角落,印证了泉州宗教信仰的兼容并蓄。该处目前可考的印度教石刻多达300余件,其中大部分已由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保存。

据考证,印度教构建或来自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庙遗迹,开元寺于明代修建之时,人们将前者的石刻融入佛寺。今日,寺院内仍有三处可见印度教构件:一是大殿后回廊石柱的“印度史诗”:二是大雄宝殿斗拱上的二十四尊“天乐伎”:三则是大殿前露台东腰的“人面狮身像”。

当中,大殿后回廊石柱有着一对16角形青石柱,柱子上雕刻源自古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经典故事。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过海路传入泉州,到元代盛极一时,并建有规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蕃佛寺。该寺于元末动乱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人们便从废弃的蕃佛寺搬移大量带有印度教题材的石刻构件来重建开元寺。

三教融合的“飞天乐伎”

大雄宝殿内石柱和桁梁接合处刻有的24尊“巴天乐伎”,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也是开元寺的一大特色。“飞天”是一种栖息在喜马拉雅山巅的神鸟,印度教也称之为“妙声之鸟”和“香音女神”,后期被描绘成人首鸟身的神物,此雕绘艺术也随着印度教被传入中国。

此24尊“飞天乐伎”也象征着24个节气,翅膀亦各有不同。12尊手捧文房四宝,代表着白天:另12尊代表着黑夜,手持南音的乐器。从建筑角度而言,“飞天”也取代了斗拱承载大殿屋顶的重量。

另外,大殿前露台东腰也有74尊“人面狮身像”石雕,表情动作各不相同,此现象在佛教寺庙里是极其罕见的。狮身人面雕刻源自希腊,后东传至印度成为婆罗门教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除了以上构件,双塔的西塔上也有着一尊貌似孙悟空的浮雕,因西塔建成时期远远早于《西游记》的成书年代(16世纪中),为此西塔里的孙悟空形象,应该出自印度教叙事诗《罗摩衍那》中那只可以腾云驾雾的猴神。

开元寺的存在,不仅充分体现出泉州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比喻也显得额外多余。开元寺成为了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让后人明白接受与容纳的重要性。

4大殿内石柱和桁梁接合处刻有的24尊“飞天乐伎”,不仅集结各宗教造型而塑,也起着承载大殿屋顶重量的功能。马耀俊摄

印度教石刻解读

柯炳钟摄

十臂人狮掰开凶魔人狮是毗湿奴的化形,衪把凶魔希拉尼亚凯西布抓来放在上方,两手掰裂其肚皮,其余的八条手臂各持有象征繁荣的法螺、力量的圆盘、权力的仙杖等法宝。

柯炳钟摄

吹长笛的克里希那

克里希那在中国又译做“黑天”或“奎师那”,为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衪幼时是可爱的牧童,常和牧区女子嬉戏,屡行神迹,灭除恶魔。因此,雕刻一般为幼童之姿站立动物身上吹笛子。

柯炳钟摄

象鳄争斗

象和鳄鱼都是毗湿奴的信徒,因惹怒其他神祗而被贬谪,彼此争斗不休。后来象猛然想到以鼻卷举莲花向毗湿奴求救。毗湿奴骑金翅鸟飞临,杀死鳄鱼,解救了大象。

猜你喜欢
双塔印度教大殿
完璧归赵
喜迎春天
大工程
双塔食品“兜底增持”致机构逃离 散户“站岗”
松涛吟唱的诗行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
中国经典古建筑
大底盘双塔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印度教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