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范本《千家诗》教育研究述评

2020-09-06 13:30程光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诗歌

内容摘要:《千家诗》为了解中国传统蒙学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作为诗歌的一种,对儿童的认知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千家诗》,吸收《千家诗》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蒙学教育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筛选《千家诗》研究文献,从多个层次对其展开分析总结,得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和帮助。

关键词:传统蒙学 诗歌 《千家诗》 研究综述

传统蒙学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封建社会大众教育的一大毒疮,但是随着新一轮的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因此蒙学教育的普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解蒙学、掌握蒙学是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必须要掌握的一种生存技能。《千家诗》出自中华经典藏诗,是我国旧时代典型的具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千家诗》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是研究现代童蒙的佳选读物,它独特的蒙学性质在当代的蒙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中国传统蒙学,《千家诗》为其提供了一定素材,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还有很多的类似的读物也是关于传统蒙学的,在此对其它蒙学读物不做过多解释,本篇研究综述主要谈谈各个学者对《千家诗》相关的研究。

一.研究综述

关于《千家诗》的作者,众多年来一直都有待商榷,综合前期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千家诗》背后存在着一个或隐或显的庞大的作者群。梁吉平在蒙学《千家诗》的作者及其文学传播中指出:从千家诗篇到千家诗注,史载的作者有很多,经过古今考证还是存在很多疑虑,《千家诗》的作者甚至成了未解之谜。蒋寅在话说《千家诗》中也指出这部通行已久的《千家诗》来历却不是很清楚。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读物,不一定要去深究其作者是谁,它可能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个人,其实这都无所谓,我们在乎的是是否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吸收的东西。当然历史总要被记载,人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总是希望被载入史册,作者的多元化也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真实可信,这才促成了梁吉平一类人的研究。

作为启蒙读物的选本,《千家诗》有什么独特之处才能作为一个善选佳本?王媛媛在《千家诗》的诗歌启蒙研究中指出四个方面的优势,即定位明确、作者多元、题材多样、编排合理。肖华凤和卢立敏在从文学启蒙教育看《千家诗》中谈到其文化启蒙功能:数量适中,体例编排得当,循序渐进;名居云集通俗易懂易于成诵;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三点。他还指出:文化教育是文学启蒙的基础,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文化启蒙的重点。张钰歆在试论《千家诗》的诗教功能中从知识的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意志的感发、美感的熏陶五个方面论述了《千家诗》的诗教功能,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与张钰歆研究相似的还有伍双林,他在试论《千家诗》的诗教特色中将《千家诗》与识字类蒙学读物《三字经》、诗歌类蒙学读物《咏史诗》和《唐诗三百首》作比较来分析其诗教特色。宋元时期的《千家诗选》采用了类书的编排体例,并在门类上经历了不断增补的过程,工具化、实用化倾向明显;明代日用类书的大量刊行,使得《千家诗选》的影响力降低,经过大幅删削而成的《千家诗》在明代成为广泛采用的童蒙教材,编辑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清代对明代流传的《千家诗》进行了重订、增补甚至重新进行选注,除了继续用以训蒙外,更多地呈现出学术化倾向。这是丁志军和徐希平在《千家诗》的版本流传与编辑特点中提出的。以上几位学者基于对《千家诗》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千家诗》在蒙学读物中的优势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千家诗》才被更多的人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它在诗歌启蒙的途径上占有一定优势。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优美的篇章,学好诗歌,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千家诗》在对儿童的启蒙途径中王媛媛在《千家诗》的诗歌启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诵读的作用是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千家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同时体悟不同的情感。

(二)感悟。学习《千家诗》强调“感悟”,“感悟”则有助于孩童的思维发展。孩童在体悟诗歌的过程中会从中获取相关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输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输出就是体现了运用这一方面。孩童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孩童通过不同的渠道惊醒输出,以达到巩固和升华的作用。

其实,启蒙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上的作用,在各方面的巨大贡献。

二.研究综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国一大传统。《千家诗》是一本唐宋诗选本,它继承了这一传统;《千家诗》同时又是我国古代诗类蒙学读物,它具有其他蒙学读物所不具备的特点。对《千家诗》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对《千家诗》整体上的认识;通过对诗文本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千家诗》诗教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和其他蒙学教育诗教的特征,从而更能体会《千家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生态观和人本关怀。

现在对于《千家诗》的研究主要在它的内容、韵律、翻译、版本流传、启蒙教育甚至是红学研究里的涉及等方面,但在已有的研究里,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实质性作用的并不多。不过启蒙教育这个板块的作用很大,尤其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大量使用,以及在现在这个提倡“文化自信”的社会,诗文的大量阅读一定是有好处的。今日的语文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但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优美的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而且能够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五四”之后,中国人所接受的国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反思传统乃至反传统为基调,导致学生不但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几乎出于本能地反感传统文化。最近这些年,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终于扭转过来,本轮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正是拨乱反正的体现。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参考文献

[1]梁吉平.蒙学《千家诗》的作者及其文学传播[J].中国韵文学刊,2018(4):39-42.

[2]王媛媛.《千家诗》的诗歌启蒙研究[J].长江丛刊,2019(26).

[3]蒋寅.话说《千家诗》[J].文学知识,2012(12):82-84.

[4]肖华凤.卢立敏.从文学启蒙教育看《千家诗》[J].文学教育,2011(7):72-74.

[5]张钰歆.试论《千家诗》的诗教功能[J].语文课内外,2019(7).

[6]伍双林.試论《千家诗》的诗教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8).

[7]丁志军.徐希平.《千家诗》的版本流传与编辑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4).

[8]窦金然.《千家诗》启蒙教育功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

[9]李静.近五年我国编辑史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1).

[10]李昌礼.黎恂《千家诗》诗注特色及其文学意义[J].安顺学院学报,2018,20(4).

[11]康震.康震讲诗词经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8.

(作者介绍:程光敏,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指导教师:张文浩)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