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校体育发展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2020-09-06 14:06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质青少年体育

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

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检查力度,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并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

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中的占比,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并加大相关财政经费投入。

优化体质健康检查的模式和内容,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体系,构建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完善体质监测预警评价等综合管理机制,定期公布各地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和排名。

可出台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一是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3项体育项目;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议以青少年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多个项目;三是配备完善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四是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

建议将中考体育成绩提升至语数外同等分值

引导各省市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占比,切实将体育上升为“第四大主科”。建议教育部鼓励各省市借鉴云南省将中考体育成绩提升至100分,与语、数、外同等分值的做法。

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将体育增列为与语、数、外并列的必考科目,或者将体育增列为选考科目,融入到目前的3+X模式中。

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

要建立涵盖基础体能、专项技能、专业竞赛的社会化体育教学体系。扭转学校体育课“重体能、轻技能”的趋势;要继续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进一步扩大专项体育课教学规模;要发挥体育系统的优势,引入社会资源,以社区为依托,提升校外比赛规模、质量。具体包括: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支持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解决体育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的课时补贴;健全法律保障,设立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基金;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

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升学壁垒。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具体建议包括: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启蒙从学龄前儿童抓起

提早启动专业的体育教育,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协调能力、智力發育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希望我们这代人以后成为孩子的家长后,会有这个意识,并且能更提前一些。

重视幼儿体育启蒙,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参与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

家长应该避免急功近利,过早地让孩子参与专项运动训练,而应注重体育对幼儿身体发育、体质健康、智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保护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游戏趣味性强,在幼儿和家长中接受度高,在游戏过程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亲子感情。应该以体育游戏为契机,在家庭成员中养成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

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往年精力主要放在学校体育方面,现在觉得社区体育必须要提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近几年国家也一直在这方面做整体规划和建设,其中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亟须关注。在社区体育活动空间里,现有设施及标准更多倾向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使用,适合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非常少,使用成人体育设施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危险性。

学校体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把孩子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扔到学校。希望社区成为学校体育的强力补充,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志愿者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社区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对带动学校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为投身体育的青少年提供了升学渠道,为高校营造体育氛围,同时为专业队运动员解决了文化学习难题。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体育在学生的综合评定和升学指标中的权重,把政策要求转变成学校学生的重视和加强体育的自觉行动。二是提高招生比例,比如把高校运动队的招生规模,由不超过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提高至10%,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热情,带动更多青少年投身体育,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打造“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

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打造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体育为延伸和补充的立体发展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实现“家-校-社”协同联动,要进一步拓展体育资源。如,引进体育专业人才资源,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体育队伍;开发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满足学生健身、运动和竞技的需要;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提高体育教科研水平;整合体育科技成果和文化产品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体育内涵的科技文化产品;发展体育旅游资源,让学生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中感受体育魅力,提高体育素养。

教育和体育部门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学校体育带给青少年的获得感还不强,中小学校在体育师资专业性、体育课程科学性、体育竞赛系统性和体育考核合理性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痛点、难点问题有待解决。而这些问题带有明显的跨部门与复合性特征,仅靠教育部门单兵作战显然势单力薄,多年来的实践效果也不佳。

我国教育部门的学校体育工作在利用体育部门的专业资源方面还存在沟通和形成合力不够的问题。如何发挥国家、地方各级体育单项协会在专项技术、人才方面的组织优势,调动体育单项协会服务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需要体育系统主动发力,更需要教育部门主动协同。

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

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两者之间本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在改变观念的过程中,家长对体育的看法也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体育不是耽误学习而是促进学习。简单举例来说,体育就像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轨道,通过体育搭建神经元,学习就是在上面跑的车,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车多了只会造成拥堵。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竞赛体系,不仅是三大球,其他运动项目也是如此。要引进高水平的教练,优秀的教练才能带出优秀的队伍,所以学校教练员的水平要提高。要建立校园的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氛围。

教育部門对学校体育的优秀运动项目进行统筹布局,不能要求一所学校开展所有的体育项目,可以在保证基础项目的前提下开展两三个优势的特色项目。体育部门也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重视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

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要回归体育的本源,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修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改进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二是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由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健康意识、习惯养成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三是强化“以体育人”理念,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体悟竞技体育内涵,培育体育文化精神;四是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多种举措,增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考虑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建议中小学实施

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

目前中国青少年肥胖、近视等问题凸显,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因此建议从中小学开始,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能毕业。

体质好了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们的体质好了,精神状态好了,保持热情专注在学习上,就会事半功倍。除体育课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球类竞技活动,在秋季运动会的基础上增设春季运动会或体育节。此外,应提高社会体育馆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体育不能用简单的考试分数去衡量

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能体质、锻炼意志毅力,因此,不应该简单地用竞技体育的方法来衡量学生体育的发展。建议以组建俱乐部的形式,激发兴趣,保证孩子们有基本的运动量、一定的时间投入,并从中培养他们可以持续终身的一两项热爱的运动。

建议将体育教育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建议构建科学的青少年锻炼体系和达标评价体系。对于青少年来说,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有的年龄段适合锻炼心肺功能,有的年龄段则适合锻炼力量。因此,建议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生理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体育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少年体质。除了科学运动、规避风险之外,还要有完备的保障体系,比如要有法律保障,还可以引入保险。此外,让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专业人员进校园、进社区,和青少年面对面接触,可以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情。

猜你喜欢
体质青少年体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