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VR技术传承泉州南音文化的创新探索

2020-09-06 13:48李思璇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V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思璇

摘  要  泉州南音拥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美誉,但其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地域性特点,也制约了南音更大范围的传播和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在文化领域,如何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文章针对如何利用VR技术实现南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探讨,并为类似的优秀文化提供范本。

关键词  V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3-0029-03

1  泉州南音的现状

1.1  泉州南音概述

泉州南音(后簡称“南音”)又称“弦管”“南乐”等,用闽南语演唱,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的固定组合形式为左洞箫、二弦,右南琶、三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此五样乐器称为“上四管”,响盏、双铃等其他乐器合称“下四管”。其音乐形式包含“指套”“大谱”和“散曲”三大类,并使用独特的“工乂谱”来记谱,它由“乂、工、六、思、一”五个基本谱字和指骨、撩拍三部分组成。

1.2  泉州南音传播的现状

南音的数字资料十分充足,已经实现了现存曲目、相关论文、照片、南音艺人及组织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在教育方面,泉州艺术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南音班,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办南音培训“大本营”[1]。此后经过各方面努力,南音已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全面铺开。

但是主要由于两个问题,南音的传播并不顺利。首先是语言不通,南音发祥于福建泉州,发音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因此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和港、澳、台等地。其次是南音的唱腔拖拉冗长,初次听者常会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厌倦感,很难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更无法得到新时代年轻人的青睐。

2  VR技术传承南音文化的创新探索

2.1  VR技术概述

VR(Virtual Reality)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创造出三维虚拟空间并使用传感器技术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它可以使体验者自由观察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并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的多感官反馈。

2.2  VR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在文化领域,有故宫推出的《灵沼轩》等多部虚拟现实节目,还有以莫高窟为题材的《VR Dunhuang》和《神遊敦煌-莫高窟第61窟》等其他虚拟现实作品。在非遗方面,泉州非遗VR体验馆由CGI与360°全景VR技术建成,并使用视频、三维建模和CG动画等技术手段详细介绍了当地非遗项目的细节;2019年于北京举办的京西文化游园会上用VR展示了京剧脸谱、汝州汝瓷等非遗项目,让观众置身于非遗大家的工作室,听其讲解相关知识。

2.3  “VR+南音”创新模式探索

2.3.1  南音科普

南音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历史悠久,规制礼仪繁多,因此首先应该将南音的历史和概况展现给体验者。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朝代和年份将南音的发展脉络进行整理并区分,使体验者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节点了解南音的起源和发展。为了减少读取文字的视觉疲劳和丰富体验者观感,在展现方式上还可以加入语音讲解,邀请南音大师讲解南音知识。

此外,南音乐器的构造、材质选择、演奏方式都极具特色,在这部分的制作上,除了实拍图片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加入三维建模,因此VR项目的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为:第一步,素材采集、整理,前文提到南音已实现大部分信息的数字化,这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第二步,使用3D Max、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参考乐器的实物照片和资料建造模型[2];第三步,贴图,使用Substance painter、Xnormal等软件增加质感、细节、纹理使模型更加逼真;第四步,渲染,通过添加灯光、环境模拟来营造氛围,常用软件有Arinod、Vray等;最后,将完整模型导入VR—Platform等虚拟现实平台完成虚拟世界的构建并发布到EXE、网页、移动App上[3]。体验者下载项目后,可以借助VR设备自主选择观看内容并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比如,点击南琵琶,南音大师的讲解语音缓缓响起,画面显示着南琵琶实景图片,点击图片可以看到三维立体构造图,体验者可全方位观察其构造。

2.3.2  南音欣赏

动态影像比静态图像能更直观地展现事物,但现在的360°全景视频只支持有限的视角点,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认为需要利用三维建模和CG动画来展现。在人物建模方面,因为人物为动态形象,所以需要在上述流程中加入骨骼绑定、蒙皮和动画制作三个步骤:在完成贴图后,使用关节链条将骨骼进行连接,并在需要运动的位置添加骨关节;再用蒙皮将模型与骨骼相关联使制作人员能够自由操控模型;最后按照表演动作制作动画使模型像人一样弹奏乐器,如图2所示。

单纯的静态舞台设计无法发挥VR技术沉浸感强的特点,所以应该建造符合曲目氛围的动态三维场景。以《百鸟归巢》为例,它描绘了百鸟嬉戏的画面,那么在场景建模时,除了舞台模型,还可以按照人物建模流程构建颜色、种类各异的鸟类三维模型[4],相当于将现实表演中的舞美设计在虚拟世界进行再现,甚至弥补现实舞台表现能力的不足[5]。同时,该环节也可以结合南音科普中的部分场景和元素一起制作,使画面更加丰富,体验更具趣味性。

2.3.3  南音体验

现在的VR设备已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适性,VR眼镜、手柄、手套以及三维鼠标等动作捕捉设备的使用体验越来越舒适,这为互动性与沉浸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6]。体验者手持或穿戴交互式设备进入VR世界,并选取乐器和曲目,然后以第一视角进入虚拟世界,亲自坐在舞台上,通过交互设备操作手部并按照游戏提示(可关闭)弹奏乐器。我认为还可以为体验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让体验者自主建立房间邀请其他人进入,以虚拟形式组成乐队共同演奏。

南音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自然需要更高质量的音乐呈现效果,而且VR虚拟世界提供的自由视角也需要匹配灵活真实的音效,所以提高体验过程中的立体声效果尤为重要。在前期录制阶段,使用MDA技术为音频对象设定三维坐标,并将声音导向整个录音环境,从而营造逼真的三维空间感。在此基础上,使用DTS Headphone:X技术控制每个音频对像的音量、位置,从而模拟声源方位、声音强度随人体运动产生的变化等[7]。因为它支持多种环绕声音频,能通过普通的声音输出设备提供定位精准的沉浸式娱乐体验,所以将DTS Headphone:X技术应用于VR领域拥有更便利的条件。

3  结语

在VR技术与南音文化的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要保留南音的传统特点,不得随意增添内容,将真实的泉州南音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秉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结合VR技术的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点,顺应时代发展,合理运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虽然将目光着眼于泉州南音,但是VR技术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视角,如何继续利用新型技术为文化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仍应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寻找答案的课题。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VR技术能够开拓更广阔的使用领域,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恩慧.泉州南音传承教育的再思考——基于不同阶段南音教育的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84-87.

[2]王鹏飞.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33(6):114-115.

[3]伍海琳,肖伊宁.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VR技术保护与活化系统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3):113-116.

[4]其乐木格.VR技术对马头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7):16-18.

[5]杨红,张烈.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5):16-20.

[6]万国根,徐佳.基于VR技术中华文化传承人保护技术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10):140-142.

[7]姚国强.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未来音频制作技術研究新展望[J].电影评介,2017(9):1-9.

猜你喜欢
V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VR技术现况及其未来对游戏设计的影响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VR(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影响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
动画技术在室内设计表现中的新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