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0-09-06 14:09赵光辉许美星
时代汽车 2020年13期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赵光辉 许美星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仍然处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政策标准以及检测體系等外部大环境都处于搭建过程中。各大厂家已经不限于测试样车和牌照发布的媒体宣传,真实的以场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落地及量产技术方案也在验证当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四个层面入手,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发展困境的阐述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困境 应对策略

1 引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2010年“车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直至目前信息化和工业化汽车概念的出现,“万物互联”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基础。2015年以Alphago为代表的 “人工智能”赋能到自动驾驶领域,推动其进入“快车道”,除了Robotaxi、无人高速货运等热点外,在2020年疫情下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清扫/消毒车都一次次的将智能化带入大众的生活,并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而5G随着华为事件和商用牌照的发放,高带宽、高稳定、低延时概念深入人心,成为网联化的坚实基础。

2 智能网联汽车简介

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了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和汽车产品的跨界融合,其中网联化是指汽车可以通过利用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汽车自身和外部信息的交换,借助万物互联的多元化信息交互,实现协同感知,决策协同等功能。智能化汽车也会更加主动的去获取信息,进行自主决策和控制。

智能网联在重新定义汽车,满足基本通行需求的同时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实现汽车潜在价值的创造,同时利用创新集成,提供实时路况、天气温度、消费场所建议等,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影响人们对于移动、效率和安全的思考。

3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看,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明确技术驱动和战略驱动两大发展方向。同时,各部委也在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推广,同时也在致力于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战略目标设定,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包括顶层设计,标准体系与能力建设,市场应用和社会效益。起步阶段是在2016年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网联创新体系;发展阶段是2021年至2025年,其目的是基本建成产业链与智能交通体系,成熟阶段是2026年至2030年,实现产业链的建成以及智能交通体系的完善。

4 智能网联汽车应用面对的困境

目前国内外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具体研发还不够成熟,由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跨多学科相融合形成的新事物,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也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要想实现真正的推广仍面临颇多挑战,除了技术成熟问题,还要考虑客户的接纳程度,具体如下。

4.1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战略协调

国内相关行业缺乏战略协调,主要体现在对汽车产业进行管理的各部委之间和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尚未达成一致的要求,好的方面是多头并进,百花齐放,但企业及从业人员由于信息不全面,容易出现困惑、误解以及错误决策的情况。因此国家要做好多行业、多领域融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通过明确具体的产业理念需求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智能交通体系的融合。

4.2 法律法规相关体系不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具体推广需实现真实驾驶环境的转变,因此,就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问题和法律的相关保障。由于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国内缺乏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从而导致法律法规并不能够有效的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合理上路,同时相关的制度也不能够有效的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合理通行,同时缺乏技术标准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正常运行的界定,法律制度和政策标准的不到位也无法保障责任追究和保险体系完善。整体而言,车路相关的数据和协议都尚待统一,对于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以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都不完善。同时我们还要面对道德伦理问题,如果汽车控制系统无法在面对意外事故时做出合理的抉择,那么大规模普及就会受到影响。

4.3 核心技术和可靠性缺乏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产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车载系统,核心芯片等都被国外垄断,并不能够支持实现汽车的智能化控制。基于车辆控制执行的层面,其核心部件诸如EMS(发动机控制)、EBS(电子制动)、EHPS(电液转向)等也都掌握在个外资的企业中,在实际开发中容易出现响应滞后、技术限制多、成本高等问题。国内企业在一些关键部件上建立核心能力,但多集中在传感器领域,比如大疆的固态激光雷达,KUS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毫米波雷达,这些需要整个汽车产业给予扶持和支持才能形成性能和成本的竞争力,由于欠缺产品上的应用,从主机厂的角度为了高可靠性只能选择大陆、博世、克诺尔等,因此掌握核心技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5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应对策略

5.1 技术层面

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方案均不满足市场化要求,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落地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配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的车辆已逐步被客户所接受,开发以三大功能ACC、AEB、LKA为基础的智能化产品是量产最为可行的方案,其已经具备自动驾驶所需要的感知-计算-决策-控制执行的基础逻辑,软硬件方案可以作为将来升级智能驾驶的基础。

同时,结合智能网联技术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不同应用场景的划分,在配置方案和实现路径上略有不同,但以多传感器感知融合方案+多种定位技术融合+多重冗余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线控执行端的架构搭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智能驾驶平台是共识,因此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策略,实现L4和L2级别的智能网联车辆同架构、不同配置,同步设计、同步开发、同步验证,尽可能的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

5.2 企业层面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内部需要增加跨学科工程人员的招聘和培養,比如深度学习、融合算法、定位规划等领域工程师,以人才创新促进传统企业产品的延伸。另外就是做好未来智能网联化产品的定位和分工,以一定的创新科研费用和量产化承诺投入,吸引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来共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自身研发系统的转型升级。此外,企业还需要鼓励研发人员进行先进技术的学习,将自身的科研结果转化为产品。

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基础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信息安全、整车测试、示范运行、验证等,联合核心供应商、探索商业模式,建立新的生态体系,以此推动企业发展。

5.3 产业层面

从产业入手,由于产业发展具有综合性和网络性的特点,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整个产业链繁琐,所涉及的组织和机构都比较复杂,因此产业要想从整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要依托整体产业链的整合,除了基础的生产产业之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提升,包括政府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通过提升产业内外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合作效率,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构建产(终端产品)-学(高校)-研(科研机构/企业)-标(标准)-投(资本)五位一体的新联盟,汽车产业是承接基础,以快速迭代的研究为其注入巨大的科技能量,国家层面标准体系在搭建中,并日益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资本领域也嗅到商机在积极的布局,如红杉资本、光大基金、方正证券以及互联网资金巨头等已经开始投资高精地图、各类传感器、V2X及边缘计算单元等产业,全新生态体系日渐成型。

5.4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只有进行合理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才可以保障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长久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引导需要从基本国情入手,结合智能交通总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进行具体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的推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保障,因此要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相关智能汽车设计,实现生产,销售,注册登记,交通事故处理,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同步,通过提前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好针对性的事故预判,同时还需借助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实现具体工作落实。通过加强车辆管理,以及路面通行测试等等,配套设施来实现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规范和信息化。同时基于相应的法律基础实现政策与技术的同步。另外,目前我国自动驾驶技术还属于探索阶段,在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等的核心技术的研发。

6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应的引导以及各类优质资源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整体产业的能力的提升,从而占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先机。

参考文献:

[1]郭俊.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现状与政策趋势浅析[J].科技与创新,2018(3):43.

[2]刘宏骏,齐巍,张博.国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发展现状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8(03).

猜你喜欢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发展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方案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