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引性抖音:兴趣是灵魂

2020-09-06 14:13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大头针参与率悬念

彭敦运

在学习新内容前,许多教师都会提前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我将这种“激发关注”称为“制造课引”。

课引,其实很早就有,只不过教师们习惯把宏观的叫做“课程宣介”,微观的称为“课堂引入”而已。

信息技术,尤其是抖音或快手走进校园后,“课引”,由平面升格为立体,由无形无声升格为短视频,这样“抓住眼球”的速度与能力是传统宣介无法比拟的。因此,我将这种高效激趣的抖音(或快手)叫做“课引性抖音(快手)”。

魏元帝惶恐不安

八月的一天,教物理的李教師发给我一段抖音,题目叫做“魏元帝惶恐不安”。

一见这个题目,我就猜想这可能有个我还不知道的历史典故。

物理教师怎么突然爱上了“三国”?我很好奇,于是立马点开。

59秒钟,穿着紫红汉服的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皇宫里铜钟自鸣的故事。

洛阳宫里的魏元帝曹奂,正与大臣们商讨伐蜀的计策,没想到宫门口的那座大铜钟突然“嗡、嗡、嗡”地响了起来。

心烦的元帝问:“谁在这个时候敲钟?”

受命察看的太监,匆忙赶到宫门来问门将。

门将回答说:“没有人敲啊,是它自己响的。”

太监一听,可吓得不轻,他急忙赶到皇帝身边,战战兢兢地轻声禀告。

元帝闻言,脸一下子就变了色,有这等怪事?

……

就在元帝与大臣们翘首相盼时,钦天鉴一个人赶回来了。“陛下,太傅说,不必惊慌,这是蜀国遇到了大难。”

“蜀国有难,我国的铜钟自鸣?”

“是啊,相隔几千里呢。蹊跷!”

“为什么会这样?”

稍有停顿,突然,抖音中的李教师一把脱去汉服,露出西服接着说:“啊,这一学期,物理教师会告诉你这到底是为什么!”说着,他就亮出了一本《物理》,逆袭了一个大穿越,叫人忍俊不禁。

李教师制作的这一短视频发到校园网,点击率直线攀升。管教学的副校长说,今年的物理学科,开了个好头,学生的关注度比往常高很多。

趣从“不懂”起

会教书的教师,都会在开学前或者假期里,做一点课程宣介,或者在课前设有一个“引入”,这个“宣介”或“引入”所设置的悬念越大,引入的效率越高。研究发现,这种效率不仅包含课程启动时的“初次参与率”,还包含学生参与后续学习的稳固率及深度参与率。实践证明,这三个“参与率”越高,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事实上,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将无效,也就无所谓课程教学了。

所以,要把抖音变成“课引”,既要关注“课”,也要关注“引”,如果只涉及学科内容的简单介绍,没有相关的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还不如不做。因为只告诉学生“有这么回事”的报道性抖音,不仅会削弱学生对新课程所产生的心理期待,还会催生对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感知定势。而这两种都是高效课堂的大敌。

研究证明,一个“课引”要在学生中赢得较高的初始参与率,首先必须设置悬念,而且这个悬念还不能马上为学生揭晓。

众所周知,现在的网络极为发达,许多问题学生都能很快上网找到相关答案。如果这样,这个“课引性抖音”所设置的悬念,很快就会被破解,无法达到催生高参与率的目标。例如,上面讲的“魏元帝因铜钟自鸣而惶恐不安”的故事,一旦学生明白了是“蜀国发生了地震,连铜山都崩裂了,当地震波传到洛阳时,正好与宫门口的大钟产生了共振,所以大钟就不敲自鸣了”,还有多少人会保持跟随教师继续求知的欲望?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李教师制作的这个抖音,其实是可以这样改进的:隐去“魏元帝”“洛阳”“蜀国”“太傅张华”这几个敏感的关键词,提高所设悬念的“灰度”,增高学生自寻破解的门槛,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初始率。

有人说,教师的职责不就是帮助学生降低自学的难度吗?怎么能给悬念增设“灰度”,人为提高学生自学的门槛呢?

是的,从基本原则上看,这个指责无可厚非,但是,若放在“制作课引”这个语境里来具体分析,就不合适了。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要制作这个“课引”,不是为了只解决“铜钟为什么会自鸣”这一个具体问题,而是要将学生引入“声波”,甚至整个物理学领域去求知。

一个班学生有多人,兴趣自然不会相同。如果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比作大头针,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头针”在空间的分布因各向异性而无规律可循。

新课程学习之前,这种“杂乱无章”很正常,而教师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在一定时空里,把学生的兴趣定向吸引到课程上来,这种定向吸引就好比在放着许多大头针的桌面上,突然丢进来一块磁铁,大头针就会立即“选向”。

什么东西能有这种魔力,帮助教师让学生的兴趣立即“选向”?

因而,“课引性抖音”,最重要的是“引”。

这种“引”,其目标就是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显然,营造出“引”的难度是较大的。

什么东西才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关注,并引导他们跟随这种关注前往探索?

毫无疑问,这个只能是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明白了这个,我们再来寻找与声波相关的奇异现象,就不难发现,上面李教师制作的抖音,其实可以再一次改造,如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能把藕当笛子吹吗?电线为什么会呜呜作响?……

当然,改造后的抖音题目可以叫《魔性藕笛》《会哭的电线》……若还能润上一点古色,当然还能再做一次穿越,把题目变为《魏元帝为何死死地盯着那口钟》。

魏元帝是什么时候的人?那是一口什么钟?他为何要死死地盯着?几者结合,奇趣频生,你不关注都扎眼,不穿越都不行。显然,顿生的悖论,一样具有激趣、催趣的作用。

其实,利用常见的悖论做抖音,是抖音成功的一个秘诀。

抖音平台上是一个个的微视频,由于篇幅有限,它不可能承载很多内容,因此,为了不断吸引学生的关注,维护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稳固率,一门课程,甚至一个章节都可以做出多个抖音,用于连续吸引学生的关注。显然,这个系列抖音,就是随着课程展开的进程而“漂流”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支撑起课程教学时,“漂流抖音”必将成为新时期教师的助手,也必将成为教师备课的当然选项。这样,变革教师的“备课”成了必然。

我们也知道,普及与提高是一对矛盾,依托课程教学做科学普及,是比较容易的,要提高就难了。但是,基础教育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说白了,就是输送可以继续深化课程学习,甚至参与这一领域进行重大研究的潜在人才。要吸引这一类人的关注,很明显,前面所说的那类抖音就不能胜任了。怎么办?

必须有内容新颖、有一定深度,且制作相对精良的抖音,要涉及的主题,必然出现在课程的边缘,出现在不同课程的交界处,出现在课程与生活的交接处,这就是许多课程专家都津津乐道的“课程融合”。

猜你喜欢
大头针参与率悬念
巧设悬念增魅力
发光大头针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瓢虫卖大头针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一枚大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