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20-09-06 13:30倪曼琳李瑜玲黄梦妮涂洪泽刘学旭梁兆谦任政亮
公关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小学

倪曼琳 李瑜玲 黄梦妮 涂洪泽 刘学旭 梁兆谦 任政亮

摘要: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是当代中国亟需研究的问题,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对相关背景进行梳理,立足于广州地区,在讨论小学卫生教育课程开展和创新卫生防疫教育模式意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进行研究综述与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 卫生防疫教育 教育模式创新 研究展望

一、研究背景与立意

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健康中国”的理念已经达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对于健康知识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并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2016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颁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中小学作为重点对象,建立起学校健康教育体制。学校健康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巩固被列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而卫生防疫教育作为健康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在新冠肺炎蔓延背景下,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了一则《关于邀请参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妇幼防控培训课程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的安全与健康,我中心与儿童联合基金会合作,组织相关课程,并在‘人卫慕课上线供相关人员免费学习。”由此可见儿童防疫教育的重要性。

值此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之际,本文对相关背景进行梳理,立足于广州地区,在讨论小学卫生教育课程开展和创新卫生防疫教育模式意義的基础上,和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探索和创新进行研究综述与展望,为深入探讨研究相关内容确立基础。

二、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推动小学卫生教学课程的开展和创新卫生防疫教学模式,是推动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一,卫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国家的运转发展,都离不开人民自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习近平书记曾说:“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可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地位。因此,推动卫生健康教学课程的开展,本质上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视和保障。是为国家顺利运转,人民生活健康幸福做出的重大战略。

第二,基本的卫生常识应该从小普及,特别是在小学时期。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的智力和记忆力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可以学习和分辨,记忆学习内容。相比于幼儿时期,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卫生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更强,能够形成正确科学的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对终身的卫生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儿童在我国人口的组成中,所占比例大,14岁以下的儿童人数就达到2.64亿,对卫生教育课程的需求大。因此,本项目主要研究对象定位为小学卫生教育。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卫生防疫教育,对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保护儿童健康有显著效果。据论文《观察学校传染病中预防中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成果》(蓝秀英)中,在同一个学校中设立两个对照组,传染病来临时,实施健康教育一组的感染人数比没有实施健康教育一组的明显要少。这说明在学校中开展卫生防疫健康课程可以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第四,这次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设卫生教学课程,能够让儿童了解到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进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与社会需求贴合,补齐卫生教育短板,为卫生事业和人类幸福做贡献。

三、研究综述与评价

(一)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是当今信息背景下的一条新的发展战略。互联网+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者们青睐的教育模式。以心理健康教学为立足点,认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对大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思考,利用学术论文解释了网络学习的可能性,探索了高等教育的互联网信息化,实现大规模实时信息交换和交互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另外,教育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改进教育模式。分析由挪威公民调查组成的数据集发现,个人教育会影响政治参与,个人教育应与环境教育系统地联系起来,利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二)学校公共卫生危机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

学校危机教育管理是教育教学重要组成的一部分,这对于学生卫生防疫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校园的危机管理属于教育教学的有机成分之一,在提升教育水平和老师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结合了学校危机的基本原则、类型表现、概念范畴、提升策略等方面,研究了学校遇到危机危险时应做出的具体决策。

此外,通过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2018年云南省部分学校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资料及有关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等方法,分析了2014—2018年云南省部分学校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具有的特征,得出“云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提高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对于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应在高发季节来临时采取高效的防控措施;以尽早地控制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结论。

(三)研究评价

由国内外的文献可见,国内外对于教育模式、危机教育管理、防疫教育和小学生群体教育研究颇丰。其研究结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个学者的研究结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相关分析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例如:在防疫教育方面,许多学者以内容、群体方面进行探讨,但从互联网+方面鲜有涉足。另外,部分学校在开展网络课程,宣传防疫知识时,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失去了实效性。因此,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项目从多个方面,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进行调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成果,并对相关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提出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思路与展望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基于上述已有研究,后续拟在新冠肺炎全球席卷的背景下,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相关政策号召,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索与思考,并基于广州市小学卫生防疫教育通过相关研究进行调查,旨在探索小學卫生防疫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建设性建议,推动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研究展望

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内容展望如下:

(1)现行中国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现状(以广州地区为例)。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采访等方式对广州地区的小学展开调查,初步了解现阶段我国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大致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调查研究。

(2)社会各界对小学卫生防疫课程的看法。除每个学校本身对小学卫生防疫课程的看法外,社会各界人士对小学卫生防疫的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界的人士展开调查,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看法,从而更加客观地来看待现今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总体情况。

(3)新冠疫情下,政府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政策。政府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将会收集政府对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所做措施和表现出的态度及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小学卫生防疫教育的目前情况。

(三)可能的创新点

(1)内容创新: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背景下开展,与国家政策形势密切相关,通过小学防疫教育现状探究相关方案,创新教育模式,推进和完善小学卫生防疫教育。

(2)角度创新:从教育模式、公共卫生危机教育等方面探讨小学卫生防疫教育模式的创新。

(3)观点创新:小学防疫教育模式创新不仅完善小学卫生防疫教育,促进卫生教育资源共享,还激发学生群体对防疫科研的探讨热情和内驱力,培养学生群体的科学、理性思维。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作品竞赛校级作品一般项目 (广大〔2020〕号)。

参考文献:

[1]刘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线上线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6):7-8.

[2]王素玉,陈晓刚.对COVID-19下大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与政策杂志,2020,2(3).

[3]AarsJacob,Christensen Dag Arne.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J]. Acta Politica,2020,55(1).

[4]黄耿东,陈照星.危机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战“疫”之有效举措——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事件为例[J].辽宁教育,2020(08):15-18.

[5]何继波,普金林,郑尔达,黄甜,郝林会.2014—2018年云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20,36(03):414-417.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小学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