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2020-09-07 07:03李恩珠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仪仗青衣服饰

(韩)李恩珠

一、序论

韩国的古代王室或者官衙举行朝会、祭祀、外出、游园、巡视等活动时,为彰显礼仪和规格,凸显主人公的威严,会使用多样的象征物。这些象征物被称为“卤簿”,或“仪仗”“仪仗物”。

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卤簿、仪仗制度,从高丽时期延续至朝鲜时代,成为朝鲜半岛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仪制,卤簿和仪仗的规模有所不同,可大略分为大驾、法驾和小驾等,仪仗物的种类和个数各有区别。同时,手持仪仗物的人员服饰也有特殊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仪仗物的种类、个数以及仪仗军的服饰有所变化。

本文将简略分析朝鲜时代卤簿、仪仗制度的特征,并划分前后期,对朝鲜时代仪仗物的种类、仪仗军服饰的种类及其发型、装束等进行研究。

二、朝鲜卤簿、仪仗制度的变迁与特征

《周礼》载,仪仗根据统治者身份而不同,种类、个数按等级区分,设“司常”管理。①《史记·留侯世家》载“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这是秦朝时有关“卤簿”的记载,但是有关“卤簿”的具体记载到汉朝时才开始出现。②“卤簿”与“仪仗”一词有时同义混用,有时也区别开使用。1450年《世宗实录》中载“大驾仪仗”③,《国朝五礼仪》中载“大驾卤簿”,实为同一内容。但“卤簿”与“仪仗”也有严格划分。

(一)卤簿与仪仗的概念

《大明集礼》卷四十二《仪仗》总序中详细记述了“仪仗”的意义。“仪仗”是为提高君主权威、警戒臣子,归根结底是为区分君臣上下所设。古人创设旗、盖、幢之形,以慎出入、严尊卑④。而为“慎出入、严尊卑”创设之物就是“仪仗”“仪仗物”。

图1:大驾仪仗的红门大旗和六丁旗局部(丁巳旗、丁卯旗、丁丑旗),1834年《纯祖国葬都监仪轨下》,第252页

图2:白泽旗起始的王妃仪仗1802年,《纯祖纯元王后嘉礼都监仪轨下》,第306页

图3:由麒麟旗起始的王世子仪仗1816年,《孝明世子册礼都监仪轨》,第283-284页

图4:肃宗时代,皮帽,《崇政殿进馔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图5:英祖时代,皮帽,《景福宫行事图》,首尔历史博物馆藏

东汉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⑤汉应劭在《汉官仪》中解释道:“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⑥

《大明集礼》卷四十五《卤簿》总序记述“卤,大盾也。簿,籍也。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君臣皆用卤簿。”⑦即,“卤簿”包含着“帐簿”之意,指出行时列队扈从的人、物集合的整体。因此“卤簿”一词具有更全面的意义,指“持奉仪仗、仪仗物的方阵或队列”。

“仪仗”的“仪”指“威仪”,“仗”指矛、刀等兵器,也泛指旗帜刀剑⑧。“仪仗”从狭义上讲是卤簿的组成部分,指礼制上使用的武器或器物等。因此可以说,“仪仗”一词广义上虽可作“卤簿”使用,但本身更侧重指具体的“仪仗物”。

“卤簿”和“仪仗”两词最初虽是不同的概念,但被混用已久。至朝鲜时代,则根据其侧重的概念不同,用词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卤簿”“仪仗”“卤簿、仪仗”等词。

(二)朝鲜的卤簿、仪仗制度

朝鲜的卤簿制度源自古代中国。唐朝时期,在准备皇帝的仪仗时,欲突出皇权及其仪仗体系,这样的传统沿袭至宋明两朝。宋朝的《大驾卤簿图书》⑨,是展示宋朝皇帝卤簿的重要资料。

有学者认为卤簿制度在朝鲜半岛由来已久,但史书载明是始于高丽时代。据推断,朝鲜王朝建国初期曾沿袭使用高丽时期的仪仗物,但在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后,逐步完善其制度,并采用了诸侯国礼制。同时其在仪仗物数目上,并未原封不动地接受中国的仪仗制度,而是根据朝鲜的实情,增减了仪仗物的数量,并依据材料制定了相应的仪仗物⑩。在《世宗实录》中有关“仪仗物”的记述很多,由此可见世宗时期曾进一步完善仪仗制度。

图6:昌德宫藏,巾,《朝鲜时代宫中服饰》,第18页

图7:红巾、紫巾示意图

1、朝鲜时代的卤簿仪仗制度资料

(1)朝鲜前期卤簿仪仗制度资料

《世宗实录·五礼》中嘉礼、序例、卤簿部分记载着卤簿种类及个别仪仗物的图解。其中介绍了①大驾卤簿;②法驾卤簿;③小驾卤簿;④中宫卤簿四种具体的卤簿构成。在《卤簿图说》中也有“红门大旗”等62种仪仗物的图片和简介⑪。

成宗时期的《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重新整理收录了世宗时期的“卤簿、仪仗”制度,但局限于对礼仪、仪式、节次的阐释,而在制度的实际执行上还有讨论的余地。因此,它按照五礼的顺序解释了制度执行所需的参考事项,并附上了图解。

成宗时期成书的《国朝五礼序例》卷二记载了①黄仪仗;②红仪仗;③大驾;④法驾;⑤小驾;⑥王妃仪仗;⑦王世子仪仗等七种卤簿⑫。与 《世宗实录·五礼》相比,《国朝五礼序例》对卤簿的划分更为详细,并对不同卤簿的仪仗、侍位、仪仗军等的排列顺序以及仪仗军的服饰等有所说明。

(2)朝鲜后期卤簿仪仗制度资料

1751年(英祖27年)编纂的《国朝续五礼序例》中记载了朝鲜后期重新完善的卤簿制度。大的变化是将属于形名的交龙旗和纛包含在了卤簿中,但不包括在仪仗物中。同时《国朝续五礼仪补序例》中首次增补了王世孙和王世孙嫔的仪仗⑬。1780年在《春官通考》中又出现了这种已经发生变化的制度。

除以上典籍外,专门整理记录卤簿的文献还有英祖时期的《卤簿式》(1762年)、正祖初期的《正衙朝会之图》《仪仗班次图》(1787年左右)、纯祖时期的《各殿宫动驾仪节》(1811年)等。以上的记录虽多少有些变化,但保留了前期的体制,也表现出细化和增加仪仗种类的倾向。

2、主要卤簿、仪仗

朝鲜前期1474年(成宗5年)成书的《国朝五礼序例》记载了①黄仪仗(37柄);②红仪仗(23柄);③大驾卤簿(165柄);④法驾卤簿(110柄);⑤小驾卤簿(56柄);⑥王妃仪仗(55柄);⑦王世子仪仗(35柄)等七种仪仗。

朝鲜后期1749年(英祖20年;英祖1725~1776在位)成书的《国朝续五礼序例》中记载了国王仪仗①大驾道驾;②法驾道驾;③小驾道驾(56柄)。此外,还增加了④祈雨祭小驾(38柄);⑤王世子嫔仪仗(19柄)。王妃仪仗和王世子仪仗与朝鲜前期相比没有变动,因此没有相关记录。另外,1751年(英祖27年)成书的《国朝续五礼仪补序例》中又增加了⑥王世孙仪仗(19柄);⑦王世孙嫔仪仗(8柄)。英祖时期卤簿的特征是增加了象征王权的纛及交龙旗。在这一点上与前期的卤簿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纛与交龙旗不计算在仪仗的数目内。

图8:15世纪金时习肖像画的黑笠,《历史人物肖像画大词典》,第67页

图9:16世纪金璡肖像画的黑笠,《书生,其魅力与生活的世界》,第19页

图10:17世纪黑笠,《神德王后祔庙都监仪轨》,第385页

图11:崔元立(1618~1690)墓,小氅衣 ,《17世纪朝鲜武官的装束》,第24页

图12:20世纪初,小氅衣,《德国莱比锡格拉西民俗博物馆所藏韩国文化遗产》,第204页

图13:朝鲜前期紫衣图示

图14:朝鲜后期青衣图式

正祖 (1777~1800在位) 时期的 《仪仗班次图》明确提出仪仗数目与前期相同。规定①大驾(165柄);②法驾(110柄);③小驾(56柄);④祈雨祭(38柄),此外⑤影帧细仪仗(31柄);⑥细仪仗(30柄);⑦王世子仪仗(35柄);⑧王世孙仪仗(19柄);⑨王妃仪仗(55柄);⑩王世子嫔仪仗(21柄);⑪惠庆宫仪仗(45柄);⑫嘉顺宫仪仗(3柄)。这其中增加了影帧细仪仗、细仪仗和惠庆宫仪仗以及后宫仪仗嘉顺宫仪仗。纯祖时期(1801~1834)的《各殿宫动驾仪节》记载①王大妃(55柄);②中宫殿(55柄) ;③惠庆宫(45柄);④嘉顺宫(45柄);⑤元子宫(1柄);⑥庆寿宫(53柄)⑭仪仗。增加了国王生母嘉顺宫的仪仗数目,增加了元寿宫和庆寿宫仪仗。

朝鲜王室使用的仪仗物种类总共为68种。可以分为以下8类:①仪仗旗24种;②仪物20种;③器物6种;④形名5种;⑤幢4种;⑥扇4种;⑦伞3种;⑧盖2种。属于仪仗旗(24种)和仪物(20种)的仪仗物占大比重。仪仗物的类型和个数根据卤簿、仪仗的规定决定。

朝鲜后期仪仗的种类进一步细分化,有关使用者的记录也更加具体化。朝鲜后期确定了19种仪仗种类。本文只研究朝鲜前期制定的7种主要卤簿。

(1)黄仪仗

黄仪仗是在接受明皇帝诏敕或是向明皇帝拜表时使用的仪仗。仪物同阙庭仪仗⑮皆为37柄。黄仪仗以黄清道旗和黄盖、黄凤扇、黄龙扇、黄阳伞、黄龙亭等象征皇帝的黄色仪仗物为特征。

(2)红仪仗

红仪仗的仪仗物为23柄。千秋节拜笺时使用,仪仗物同宫廷仪仗⑯。从一对令字旗起,青凤扇2柄、红凤扇2柄、红阳伞、鼓吹、香亭、至青龙亭止。

(3)大驾仪仗

大驾仪仗是在诏敕迎接、宗庙祭祀、祭社稷、国葬、嘉礼(始自英祖)等场合使用,共165柄组成。其仪物同殿庭大杖⑰,从红门大旗起,至后殿大旗结束。从第四排开始有六丁旗,左右各站3柄。左排丁巳旗、丁卯旗、丁丑旗排列,右排丁未旗、丁酉旗、丁亥旗。只有六旗完备才可称为大驾卤簿。典礼书记载举旗的仪仗军着青衣、皮帽,但在大部分的仪轨班次图中仪仗军皆着红衣皮帽(图1)。可见文字记载和图片有所不同。

(4)法驾仪仗

法驾仪仗在祭祀文昭殿、先农、文宣王(孔子)时,射箭场观看射箭和武科殿试时使用。法驾仪仗共110柄,左右一对红门大旗起,左右一对后殿大旗止。法驾不使用六丁旗。因此有红门大旗,但没有六丁旗的卤簿可判断为法驾卤簿。法驾仪仗又称为“半仪仗”或“半仗”⑱。

(5)小驾仪仗

小驾仪仗在拜谒皇陵等御驾出宫时使用。总共56柄,以朱雀旗和白虎旗起,至御辇后的青扇止。简单而言,没有红门大旗,即可判断为小驾。

(6)王妃仪仗

王妃仪仗比国君的小驾仪仗少一柄,由55柄构成。王妃仪仗的特征是一对白泽旗。如图2所示,从一对白泽旗起,且旗帜只有白泽旗,轿后一对青扇止。轿子前使用红阳伞。

(7)王世子仪仗

王世子仪仗共35柄。如图3所示,以一对麒麟旗起,轿后一对青扇止。王妃仪仗的特征是只使用白泽旗一种旗帜,而王世子仪仗的特征是使用麒麟旗。之外还使用白泽旗一对,玄鹤旗一柄,白鹤旗一柄,驾龟仙人旗一对,旗帜总共有5种8柄。与王和王妃的红伞不同,王世子仪仗使用的是青阳伞,以红色和青色区分王妃以上的身份和王世子以下的身份。

总结仪仗使用的几个特点:一是王室成员的身份可能随着时间和特定事件变化。身份变化时仪仗的构成和个数也随之不同。二是可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仪仗和仪仗军服饰。三是卤簿的管理和运营以及仪仗军由兵曹负责,仪仗军服饰则由工曹济用监负责。

(三)各类卤簿、仪仗的仪仗物类型

18世纪之前的各类卤簿、仪仗的仪仗物类型如表1所示,19世纪后各类卤簿、仪仗的仪仗物类型如表2所示。

三、仪仗军服饰的种类与构成

《国朝五礼序例》明确记载了有关朝鲜前期的仪仗军服饰的规定。仪仗物不同,仪仗军服饰也不同,少则使用两种服饰,多则使用五种服饰。可知根据仪仗物类型有固定的服饰。卤簿的管理和运营由兵曹下属的乘舆司负责。仪仗军也由兵曹司调遣,其服饰由工曹济用监负责。仪仗军服饰由仪仗库下属的郎厅管理⑲、济用监制作、费用由户曹承担。⑳

表1:15~18世纪卤簿·仪仗种类

表2:19世纪以后卤簿·仪仗种类

图15:朝鲜前期红衣

图16:朝鲜后期红衣

图17:丁应斗(1508~1572)墓出土帖里,檀国大学石宙善纪念博物馆藏

图18:李益炡(1699~1782)墓出土帖里,檀国大学石宙善纪念博物馆藏

图19:青行缠侧面示意图

图20:李应台(1556~1586)墓出土行缠,国立安东大学博物馆藏

(一)仪仗军服饰种类

1474年成宗时期的《国朝五礼序例·卤簿》记载了仪仗军服饰。按照仪仗种类,仪仗物的构成有所不同。仪仗物不同,仪仗军服饰亦有所差别。总共有五种服饰:①青衣、皮帽(仪仗旗);②青衣、紫巾(伞、扇、盖、水晶仗、金钺斧)㉑;③青衣、黑笠(银马杌);④紫衣、紫巾(银交椅、脚踏、银盂、银罐、朱漆交椅、脚踏);⑤红衣、皮帽(仪物)。

此后服饰体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为追求便利性和灵活性,将服饰类型由五种减少至三种。1800年正祖国葬,仪仗军服饰为青衣、皮帽,青衣、紫巾及红衣、紫巾三种。㉒

图21:青行缠剪裁图

图22:一对青行缠的剪裁方法

1811年《各殿宫动驾仪节》整理了仪仗军服饰的变化。①持旗仪仗军着青衣、花帽、红带、青行缠; ②持伞、扇、盖的仪仗军着青衣、红巾、红带、青行缠;③持银罐以下的凤扇等器物、仪物的仪仗军着红衣、花帽、红带、青行缠。

(二)仪仗军服饰构成

1、冠帽类

(1)皮帽

因皮帽由皮制成,所以也称为“皮笠”,在图示中也记录为“花帽”。前期是持旗的仪仗军及持幢、仪物的仪仗军穿戴,1800年后持奉器物的仪仗军也穿戴皮帽。根据情况也用红巾或紫巾来代替。

《仪轨》记载皮帽的材料为生牛皮、三绿、真粉、朱土、磻朱红、明油、熟麻等。㉓生牛皮长宽各1尺1寸5分,用布帛尺计算的话大约为面积53.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生牛皮制成帽子后,用半块朱土给帽子染色,用三绿6分、真粉3分、磻朱红2钱、明油3盒等画图,此外用熟麻红绳2钱制作缨子。㉔

皮帽的样式在黑笠出现以后发生变化,由此推测皮帽的样式是按照黑笠的样式进行变化的。因此推测,在帽顶扁平的黑笠出现前使用圆形皮帽(图4),18世纪后使用帽顶扁平的皮帽(图5)。

(2)紫巾、红巾

紫巾和红巾在穿着青衣和红衣时搭配。紫巾19世纪后被红巾取代,最终只使用红巾。紫巾和红巾虽然颜色不同,但材料和制作方法一致。使用2层的棉布,在表层和里层放上生布芯,围成头围大小的直挺的圆筒后压平,将左右两侧叠出10厘米左右的褶皱,再将上部缝合。上边缝制3个小的棉铃,下边缝绳系在下颌。

表3:朝鲜仪仗军服饰的种类及变迁

昌德宫收藏的巾上沿缀有3个1.2厘米大小的小棉铃。巾高26.5厘米,上沿宽13.5厘米,左右各叠5厘米,共10厘米,下围约等于头围(图6)㉕。其颜色应如图7所示。

(3)黑笠

黑笠是银马杌仪仗军搭配青衣穿戴的帽子。带黑笠时穿着青衣帖里。黑笠作为朝鲜时代的代表官帽,随着时代的流行,帽顶的样式和高低长宽等也发生变化。例如从日本天理大学所藏的《金时习(1435~1493)肖像画》(图8)㉖中可见15世纪中期的黑笠,帽顶为圆形。从1572年的名作《金璡(1500~1580)肖像画》(图9)㉗可见黑笠样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可推测,持奉银马杌的仪仗军穿戴的也是跟随时代潮流的黑笠。平帽顶的黑笠最早见于1669年(显宗10年)《神德王后祔庙都监仪轨》班次图(图 10)。㉘

黑笠的材料也很多样。初期在草笠上涂黑漆制成黑笠,但渐渐按照身份的不同,制作材料出现了差异。并且竹丝的粗细也根据身份不同有异。1446年(世宗28年)一品两班子弟戴“真草笠”,顶竹数为30根以下,坪竹数为14根以下。而平民和奴婢都穿戴“常草笠”,顶竹数要在15根以下,坪竹要在7根以下。㉙《文献通考》记载士族戴50竹草笠,平民戴30竹草笠。所谓“竹”是指编织草笠时的经丝数。㉚

高官等上流阶层的“马尾笠”外罩马尾,再下一阶层的黑笠外罩黑纱,更低阶层的黑笠外罩麻布,用黑漆染色。持奉银马杌的仪仗军戴外罩麻布的黑笠。

2、服饰类

(1)青衣、紫衣、红衣、红木带

仪仗军穿着的青衣、紫衣、红衣样式是两边敞口的长衫,即通常的小氅衣样式。国立古宫博物馆收藏着171件红衣,推测为20世纪初仪仗军的服饰,这些衣服样式较短,侧边没有摆㉛。朝鲜后期仪仗军服饰与当时小氅衣的样式相似㉜。

17世纪末,仪仗军服饰的下摆较宽而侧开叉较短(图11)㉝,不露出里衣。18世纪后,衣服的下摆宽度则变窄,侧开叉变长,露出里衣(图12)㉞。穿着时,腰系红色棉布制的红木带。

持奉交椅、脚踏、银罐、银盂等器物的仪仗军穿着紫衣(图13),持奉旗、伞、扇、盖的仪仗军着青衣(图14)。仪物奉持军穿着红衣(图15)。但紫衣逐渐被与紫色颜色相似的红衣所替代。19世纪持旗的仪仗军也穿着红衣(图 16)。

(2)青衣、广多绘带

银马杌仪仗军的青衣不同于上文提及的小氅样式的青衣,是专与黑笠搭配穿着的服饰,样式很可能是与黑笠搭配穿着的帖里或直领。从银马杌仪仗军的职责来看,帖里比直领更合适。腰系鸦青色或近似黑色的广多绘带。

帖里分为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和下裳的比例随时代而变化,朝鲜前期16世纪的帖里(图17)和18世纪的帖里(图18)样式也有变化。堂上官以上(正三品以上官员)的帖里使用莲花蔓草纹、云纹等花纹织物制作。而身份等级较低的仪仗军穿着的是棉布等制作的帖里。

(3)青行缠、云鞋(共通)

为方便行动,仪仗军在小腿上绑着青行缠(图19)。青行缠也被称作青行滕,因其下端尖,故亦称耳行缠。图20是16世纪李应台墓中出土的行缠。剪裁和制作方法见(图21)和(图22)。

上文所述朝鲜仪仗军服饰种类及时代变迁情况见表3。

四、结论

参考中国与韩国古代文献,以及朝鲜时代的服饰遗物,对朝鲜时代卤簿、仪仗制度及仪仗军服饰研究结论如下:

1、“卤簿”虽可作为比“仪仗”更广泛的概念使用,但也作与“仪仗”同等的概念使用。卤簿、仪仗制度被用来提高使用者的权威,根据礼仪的不同存在多种仪仗。朝鲜前期的《世宗实录》和《国朝五礼序例》,朝鲜后期英祖时期的《国朝续五礼序例》《国朝续五礼仪补序例》《卤簿式》,正祖时期的《春官通考》《仪仗班次图》,纯祖时期的《各殿宫动驾仪节》等,其中都有卤簿、仪仗制度的相关记载。可知,朝鲜时代从黄仪仗至元子宫仪仗,共有19种仪仗种类。

2、仪仗物根据物品属性可分为八类:①仪仗旗24种;②仪物20种;③器物6种;④形名5种;⑤幢4种;⑥扇4种;⑦伞3种;⑧盖2种。

3、仪仗军服装由工曹济用监提供。根据仪仗物类型,服饰有所区别。朝鲜前期有①青衣、皮帽(仪仗旗);②青衣、紫巾(伞、扇、盖、水晶仗、金钺斧);③青衣、黑笠(银马杌);④紫衣、紫巾(器物:银交椅、脚踏、银盂、银罐、朱漆交椅、脚踏);⑤红衣、皮帽(仪物)五种。朝鲜后期,减少为①青衣、皮帽(仪仗旗);②青衣、红巾(伞、扇、盖、水晶仗、金钺斧、银马杌);③红衣、红巾/花帽(银交椅、脚踏、银盂、银罐、朱漆交椅、脚踏、仪物)三种。

注释:

①《周礼》卷六,《春官宗伯》,中国哲学书电子化 计 划,https://ctext.org/rites-of-zhou/chunguan-zong-bo/zhs.搜索日期2016-05-19.

② 仪仗,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http://terms.naver.com/.搜索日期2016-05-19.

③《世宗实录》卷五十九,世宗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丁丑)。

④《大明集礼》卷四十二,仪仗编总序“昔者轩辕氏创旗盖麾幢之容列卒伍营卫之警所以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而示天下后世以至公之制也盖人君者天下之至尊也”。

⑤ [汉]蔡邕:《独断》卷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duduan/zhs.搜索日期2016-05-19.

⑥ 卤 簿,https://zh.wikipedia.org/.搜 索 日 期2016-05-19.“汉应劭《汉官仪》:“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⑦ [明]徐一夔:《大明集礼》卷四十五,《卤簿编总序》,嘉靖九年内府刊本。

⑧ 仪仗,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http://terms.naver.com/.搜索日期2016-05-19.

⑨ 中国历史博物馆:《华夏之路》,北京:朝华出版社,1997年,第238-243页。

⑩《世宗实录》卷五十三,世宗十三年七月十九日 (辛巳 )。

⑪《世宗实录·五礼》,《嘉礼序例卤簿》,端宗二年刊本。

⑫ [朝鲜王朝]姜希孟撰:《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卤簿》,成宗五年刊本。

⑬《国朝续五礼仪补序例》,英祖二十七年刊本。

⑭ 正祖的后宫(1765~1824,1780入宫)。

⑮ [朝鲜王朝]姜希孟撰:《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卤簿黄仪仗》,成宗五年刊本。

⑯ [朝鲜王朝]姜希孟撰:《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卤簿红仪仗》,成宗五年刊本。

⑰ [朝鲜王朝]姜希孟撰:《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卤簿大驾》,成宗五年刊本。

⑱ [朝鲜王朝]姜希孟撰:《国朝五礼序例》卷二,《嘉礼卤簿法驾》,成宗五年刊本。

⑲《光海君日记》卷一四四,光海君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丁酉)。

⑳《己丑进馔仪轨》,纯祖二十九年,第12-13页。

㉑ 指立在水晶杖前的小金钺斧。

㉒ 金恩陈、李恩珠:《1800年正祖国葬仪仗军的服饰再现硏究》,《韩服文化》,2016年第1期,第71页。

㉓ 同上。

㉔ 《朝鲜朝肃宗仁贤后嘉礼的研究》,韩国文物保护财团,2004年,第133页。

㉕ 《朝鲜时代宫中服饰》,文化公报部、文化遗产管理局,1981年,第18页。

㉖ (韩)李康七等:《历史人物肖像画大辞典》,韩国:玄岩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㉗ 《书生,其魅力与生活的世界》,2002年,韩国国学振兴院,第19页。

㉘ 《神德王后祔庙都监仪轨》,《外奎章阁仪轨》,朝鲜王朝显宗十年,第385页。

㉙ 《世宗实录》卷一一二,世宗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壬辰)。

㉚ (韩) 崔英成编译:《传统工艺文献资料集成1》,韩国:清晨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

㉛ 《朝鲜朝肃宗仁贤后嘉礼的研究》,文化公报部、文物管理局,1981年,第85页。

㉜ 金雅蓝:《通过服饰考证再现福温公主婚礼迎亲班次图》,檀国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84页。

㉝ 《17世纪朝鲜武官的装束》,梨花女子大学博物馆,2006年,第24页。

㉞ 《德国莱比锡格拉西民俗博物馆所藏韩国文化遗产》,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2013年,第204页。

猜你喜欢
仪仗青衣服饰
青衣覆雪
动物“闯”入服饰界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青衣
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
曾因交通问题取消10年国宾摩托车护卫队:不只是“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