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

2020-09-07 06:18田美香王剑锋高彤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平肝血虚偏头痛

田美香,王剑锋,高彤彤

偏头痛是一种影响病人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疾病,中医学强调从发病机制出发,对病人脏腑及经络运行进行调控,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实施针对性药剂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取得显著可靠的治疗效果[1-3]。本研究探讨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0例,男24例,女46例;年龄21~79(42.31±2.85)岁。对照组70例,男22例,女48例;年龄20~78(41.75±3.01)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签署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

1.1.1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会制定的血虚肝旺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入组前2周未给予针对性治疗。

1.1.2 排除标准 外感性或继发性头痛病人;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病人;精神疾病和语言功能障碍病人;中枢神经、脑神经等头痛病人。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5 mg,分早晚两次口服。试验组给予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中药组方:石决明、珍珠母各30 g,钩藤20 g,川芎、白芷、天麻各12 g,白蒺藜、当归、生地黄、白芍各10 g,每日两次,水冲服。同时配合穴位推拿方法,按摩部位包括前额发迹至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等穴位,根据病人病情合理设定治疗时间。两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头痛程度:需卧床休息计6分,影响工作计4分,不影响工作计2分。偏头痛发作次数:每个月发作次数≥5次计6分,每个月发作次数3~4次计4分,每个月发作次数1~2次计2分,不发作计0分。偏头痛持续时间:≥2 d计6分,12 h~<2 d计4分,<12 h计2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病人治疗前后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病人头痛症状改善情况制定疗效标准。治愈:头痛得到控制无发作;显效:头痛评分减少率>50%;有效:头痛评分减少21%~50%;无效:头痛症状未显著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29%与77.14%,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头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颅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颅内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比较(±s) 单位:cm/s

3 讨 论

随着中医学理论和相关治疗研究系统化深入,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疗效的优势逐渐被认知和重视。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血虚肝旺是偏头痛病人常见的病理机制,由于肝风上扰、阴血亏虚,导致病人出现显著的头痛症状[4-6]。因此,临床治疗需将养血平肝作为指导思想。养血平肝方中天麻、当归能起到平潜肝阳、祛风通络、补血活血及柔肝止痛作用;钩藤、珍珠母、石决明、生地黄、川芎等具有清热平肝、凉血补血、纾解肝经等功效;白芷、白蒺藜、白芍等佐药成分发挥祛风通络、清热平肝、缓解疼痛等作用。使用的养血平肝方具有活血养血、祛风通络止痛作用,从病因和病症出发实现有效的治疗[7-11]。养血平肝方可有效调节经络、血液运行,改善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病人高于正常人群的颅内血流情况等,加之针对性推拿穴位按摩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12-15]。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1)。治疗前两组头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颅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颅内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方法应用于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同时有助于缓解颅内血流速度,对病人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适用临床治疗[16-18]。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治疗,在养血平肝方基础上实施加减治疗,从而促进不同症状病人的快速有效治疗[19-21]。

猜你喜欢
平肝血虚偏头痛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菊花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茵胆平肝胶囊致急性腹泻1例
偏头痛吃紫菜干
滋阴平肝药粥两款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