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油田Z 1281断块储层非均值性研究

2020-09-07 07:13刘林鹏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随着国际能源环境变化,石油经济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储层非均性研究,分析该断块储层非均值性发育状况,为后该快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油气资源;枣园油田;非均质性

1 引述

沧东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夹持于沧县隆起、徐黑凸起及孔店凸起之间,是在区域性拉张背景下发育的一个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该区枣V油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水道、河口坝、坝间泥、席状砂、滩坝砂、浅湖泥等沉积微相。河口坝为主体构型要素,河口坝进一步细分为坝主体、坝内缘、坝外缘,砂体发育程度较高,砂体呈条带状、连片状分布,砂体连片发育,相互叠置形成河口坝的复合体。

2 层内非均质研究

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其沉积方式不同,其沉积韵律性各异。不同的沉积韵律组合,直接影响储层储集物性的变化情况。

正韵律:这种类型的韵律厚度较稳定,约10m左右,砂/泥比值较高,从岩性上来说,下部往往是厚层块状的细砂岩、粉细砂岩,上部变成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构造以交错层理为主,粒度由下而上具由粗变细的趋势,储集物性也自下而上由好变差,该类沉积韵律一般是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的产物。

反韵律:这种类型的沉积韵律厚度变化相对小,厚度也较大,通常韵律厚度在6m左右,砂/泥比值高,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有一些泥质纹层,沉积构造也较简单,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往往是薄的粉砂質泥岩或泥岩夹层,粒度从下至上有变粗的趋势,储集物性在纵向上由下至上变好,一般是河口坝微相的产物。

复合韵律:这种类型的韵律厚度变化较大,约6m左右,砂/泥比值较高,从岩性上来说,中部往往是厚层块状的细砂岩,上、下部变成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构造以交错层理为主,粒度从中部向上、下具由粗变细的趋势,储集物性也是中部最好,顶底较差,该类沉积韵律一般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其它微相叠置形成砂体的产物。

3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研究

由于孔一段的沉积韵律以及沉积韵律的非均质性,各小层层内单个砂层或多个砂层的纵向叠置分布,造成储层渗透率的纵向变化的非均质。根据各井各小层层内渗透率级差(Km)、渗透率的变异系数(Vk)、突进系数(Tk)来确定各小层的非均质性。

枣1281断块(下套)各单砂层渗透率非均质参数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层内非均质性较弱,渗透率变异系数0.5左右,相对均质。

4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通过对各取心井全井段各单砂层的非均质参数进行统计研究表明,渗透率变异系数基本大于0.7,突进系数均大于1.5,级差平均值达到467,说明枣南孔一段各单砂层之间非均质性较强或严重。其中枣1281断块的枣1281-8井表现出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

5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枣1281断块孔、渗分布特征与枣南区块整体分布大体一致,通过编制枣南孔一段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等值线图,分析表明各单砂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高值区多呈北北东或正北向条带状展布,与主力相带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呈现出平面储层的非均质特征。

基于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各井组的示踪剂受效分析资料,进行砂体平面连通性分析。结果显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下的砂体,由于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导致不同成因微相控制下的砂体连通性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以枣1287-4井组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枣1287-4井组的示踪剂分析资料,枣1291-3K井在注入示踪剂后13天发现有显示,而枣1287-5、枣1288-3、枣新1287-2、枣1282-4、枣1282-3、枣1281-6、枣1287-3等井未见显示。

由枣1287-4井的吸水剖面资料分析可知枣1287-4井的吸水层位主要集中在IV6-3层,其他层位基本不吸水。确定8口观测井与注水井的动用匹配层位之后结合动态受效情况,分析各单层内不同成因砂体之间的平面连通情况。

从IV6-3层的沉积相研究成果来看,Z1287-3井与Z1287-4井分处水下分流河道间漫溢砂与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两井间连通性较差,不见效;Z1282-3与Z1287-4井分处席状砂与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两井间连通性较差,不见效;Z1291-3K与Z1287-4井同处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连通性好,因此见效。

6 总结

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环境下,不同微相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导致不同成因砂体之间的渗透性、连通性也各不相同。水下分流主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间满溢砂或席状砂微相之间,由于分属不同的成因砂体,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导致砂体连通性较差。

参考文献:

[1] 薄启亮.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0:1-17.

[2] 童晓光.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5:3-9.

[3] 童晓光,窦立荣,田作基,等.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6.

[4] 吕功训.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3:1-6.

[5]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6] 穆龙新.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3.

作者简介:

刘林鹏,男(1993.04-至今),201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及油藏动态工作,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