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油田Z 1281断块储层基本特性研究

2020-09-07 07:13刘林鹏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储层基本特性研究,分析该断块储层发育状况,为后续井网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枣园油田;储层发育;井网调整

1 概述

枣南孔一段岩性为长石细粉砂岩和岩屑长石细粉砂岩。粒度累积曲线多为上拱的三段式和四段式为主,细、粉砂含量相对较多,分选较差。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为牵引流搬运特点。粒度中值变化在0.05~0.19,平均为0.095,粒度较细,以细粉砂为主。

沉积物的成分成熟度很低,石英含量一般小于40%,平均為31.9%,长石类和岩屑类含量较高,长石类含量变化在44%~64%之间,平均为53%。岩屑含量一般是4.0%~25%,平均达15%。胶结物含量也较高,以方解石为主。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结构成熟度也较低。颗粒分选磨圆为中到差,可见不等粒结构。

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通过对取心井样品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认为枣南孔一段以次生孔隙为主的混合孔隙类型为特征,根据孔隙的产状和大小,将本区砂岩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微孔及裂缝四大类。

该区所具有的四种孔隙大类并不单一出现,而以混合孔隙形式出现,即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孔隙组合成而成,其中以粒间孔为主,粒内孔次之,微孔和裂缝少见。

该区孔喉形态复杂,不规则,大小不一。分析表明,共存在以下四种形态:

孔隙缩小型喉道:此类喉道与孔隙不好区分,孔喉比近于1,发育于颗粒疏松堆积的砂岩中,其大小可在60um以上。岩石孔隙几乎都是有效的,以此种喉道为主的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渗透率。

片状喉: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长条通道,长度不超过相邻颗粒长度,有窄片状宽片状之分,窄片喉道一般为15um,宽片状喉道在溶解作用强的的砂岩中很发育。以此种喉道为主的储层具有中等孔隙度,较低的渗透率。

缩颈喉:由于颗粒排列趋于紧密以点接触为主,喉道短且窄,具此类孔喉特征的储集岩可能有较高的孔隙度,但渗透率低。

微喉道:此类喉道很小,分布在泥质杂基或含量较高的胶结物内,与微孔隙共存。

该区这四种喉道类型,一般不独立分布,好的储层以前2类为主,中等以第3类为主,差的储层以第4类为主。根据压汞曲线及其对应的渗透性,可以将储层分为中高渗孔喉型,中渗细喉型,中低渗细喉型以及特低渗微喉型。

3 粘土特征与储层敏感性

经注水开发的实践证明、粘土矿物对油层损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水敏性、酸敏性、盐敏性及速敏性对油层注水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粘土矿物类型、产状、分布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等极为重要。

3.1粘土矿物类型

X-衍射分析表明,枣南区块粘土矿物主要有4种,即伊蒙无序间层(S/I),蒙脱石(M)、高岭石(K)和绿泥石(C)。通过电扫照片可观察到粘土矿物在储层中的产状有三种:粒表包壳状或薄膜衬层状:伊蒙无序间层和绿泥石粘土以这种产状为主;分散状:高岭石以该类产状为主;桥状:蒙脱石以该类产状为主。

该区砂岩中各类粘土矿物含量有所不同,伊/蒙无序混层为主,平均相对含量为57.1%,蒙脱石平均为13.7%,高岭石和绿泥石在孔一段普遍分布,平均含量分别为12.3%和16.9%。

3.2储层敏感性分析

自生粘土矿物对油层损害问题表现为水敏、盐敏、速敏、酸敏四个方面,主要是当油层中自生粘土矿物与外来液(如钻井液、完井液、注入水等)发生反应时便可发生以上损害,不同粘土矿物损害方式不同:

高岭石其特点是颗粒较大,呈书本状或手风琴状集合体;在颗粒表面附着不紧,对油层损害表现为颗粒迁移堵塞喉道,产生速敏。

蒙脱石对水有一定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膨胀分散性,对油层的损害表现为使油层喉道缩小,形成水敏、速敏。

绿泥石本区主要为富铁的铁镁过渡型,对酸比较敏感,可生成Fe(OH)2凝胶物堵塞孔隙和喉道,形成酸敏。

伊/蒙混层与蒙皂的特点相似,具有较高的亲水性,膨胀性及非常高的比表面,故其损害主要表现为水敏。

为搞清该区储层敏感性,借鉴枣43井、枣1340井油层敏感性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区敏感性表现为强水敏、强盐敏、中等速敏,中等酸敏。

4枣V下套河口坝砂体演化规律

在枣V下套层系中,该区河口坝砂体发育程度较高,河口坝沿水下分流河道展布,呈宽带~连片状;坝缘沿河口坝周缘分布,呈环带状;河口坝前端可发育片状分布的席状砂和土豆状的滩坝,垂向上河口坝砂体呈连片状向宽条带状向条带状过渡。

5 总结

枣南孔一段岩性为长石细粉砂岩和岩屑长石细粉砂岩,细、粉砂含量相对较多,分选较差。砂岩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微孔及裂缝四大类。粘土矿物主要以伊/蒙无序混层为主,平均相对含量为57.1%,蒙脱石平均为13.7%,高岭石和绿泥石在孔一段普遍分布,平均含量分别为12.3%和16.9%。

参考文献:

[1] 薄启亮.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0:1-17.

[2] 童晓光.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5:3-9.

[3] 童晓光,窦立荣,田作基,等.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6.

[4] 吕功训.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3:1-6.

[5]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6] 穆龙新.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3.

作者简介:

刘林鹏,男(1993.04-至今),201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及油藏动态工作,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