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0-09-07 07:13刘伟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欢西油田稠油产量呈下降趋势,油汽比偏低,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寻找一種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稠油开采方法已迫在眉睫。自从微生物采油技术自1996年引进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改进,已成为我厂稠油区块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该技术可有效提高稠油循环产量,延长生产周期,降低稠油开采成本。

关键词:微生物生产周期;开发中后期;开发成本

1概况

欢西油田稠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66%,产量占总产量的74%。蒸汽吞吐开采稠油。随着吞吐次数的增加,产量降低、油汽比低、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寻求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原油开采方法已迫在眉睫。

微生物采油是指将各种细菌和营养物质注入储层,使其在油藏环境中繁殖生长,在降解原油的同时产生表面活性剂、气体、生物聚合物、酸、醇等代谢物,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采收率,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自1996年引进微生物采油技术以来,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油田注采工艺技术。在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微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借鉴其他油田的先进经验,本着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创新和改进,大大提高了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措施效果。

2技术创新

2.1建立微生物采油菌库,简化菌种筛选程序

采用16rDNA基因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锦45块和锦25块产液进行了分析,了解了锦45块和锦25块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详细情况。

通过分离、筛选和评价试验,发现以原油为碳源的菌株具有耐盐、储层温度高、体积小的特点。

通过菌种库的建立,实现了微生物菌种的综合管理和储层信息与菌种信息的交互作用,省去了分析油井采出液中菌落状况的步骤,从而为后续的细菌扩增和室内评价试验争取时间,最终把握最佳施工时机,对提高措施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2.2提高菌种的耐温性,进一步提高措施的适用范围

从实验室实验中筛选出的菌株的适宜温度为35~50℃,大大限制了菌种的适用范围选择。采取以锦45块为例(见下表),适宜油层为Ⅰ、于Ⅱ,兴Ⅰ、兴Ⅱ油层不能实施。同时,考虑到注汽对地层温度的影响,我们保守地选择注汽6个月以上的油井进行施工。

因此,提高微生物的耐温性,不仅可以增加措施的适用范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措施的实施效果。

2.3酶制剂与内生菌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单井产量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起到一定的生物作用。7天的培养结果表明,前3天灭菌液和非灭菌液的乳化效果相似。但从实验第4天开始,未灭菌溶液的效果明显优于灭菌溶液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原油的酶降解和乳化是形成过程中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原油的形成生物酶的作用。

2018年,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将生物酶和微生物菌株混合使用。在现场施工中,我们首先将生物酶注入目的层,充分利用酶的特性降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消除了近井区水泥堵塞,起到了分选地层的作用,为后续微生物的注入开辟了通道使细菌能够迁移到更高的作用半径。

2.4通过微生物热化学的研究,可以改善细菌的营养来源,提高细菌的繁殖能力

从化学角度看,微生物采油的机理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必须伴随热反应效果。那个用微量量热仪测定了该过程的热效应,得到了代谢过程的热谱曲线,以反映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微量热法研究了微生物在原油介质中的代谢过程。

实验测定了35℃时菌种在含葡萄糖和原油的培养基中代谢过程的热谱数据,菌株在含葡萄糖培养基和含原油培养基中代谢的热谱曲线大致相似,但细菌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中的代谢比在含原油的培养基中代谢旺盛,在原油培养基中的代谢过程时间比在葡萄糖培养基中长。

3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已实施21井次,投入成本88.32万元,累计增油1611.5t,经济效益266.21万元,投入产出比1:3.3。

经济效益=[增油×(增油价-吨油成本)]-投入总成本

=[1611.5×(3000-800)]/10000-88.32=266.21万元

(注:原油价格3000元/吨,生产成本800元/吨)

节约注汽成本=(延长生产天数/热采周期)×注汽量×70元/m3

=103万元

(注:锦25、45块热采周期为240天,注汽量按平均注汽量2000m3计算。)

4结论

(1)微生物采油菌库的建立,使我们加深了对油藏微生物系统的认识,进一步简化了菌种筛选过程,为后续工作争取时间。

(2)细菌耐温性的提高,突破了措施井选择的局限性,扩大了选井范围,有利于延长油井的生产周期。

(3)生物酶能解除井周围堵塞,打通渗流通道,为后续注入内源细菌,使微生物菌种能够迁移到较远的位置,使波及范围扩大。

(4)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单糖对提高措施效果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方方,许维.石油开采中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7(04).

[2] 汪云海,焦国华,汪康.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S1).

[3] 刘杰,王超,孙朝阳.微生物驱油在油田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9(01).

作者简介:

刘伟,男,1982年2月出生,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就职于辽河油田公司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科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