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憨山作品有感

2020-09-08 09:32谢青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间王先生花鸟画

◆谢青(北京)

作为花鸟画的晚辈后学,评价一位老先生的作品,心怀忐忑,当他1991年在中央美院的陈列馆举办个展时,我才刚刚踏入中国画艺术的门槛。但是当我认真拜读了贺安成先生的文章,又深受感动,感动于在王先生去世20年后的今天,贺老仍如此认真地回顾了知交同乡的艺术人生的得与失,既是纪念,又是对我们的启迪与鞭策。更可贵文字平实质朴,客观又不乏生动,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也触发我从绘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王憨山先生在60多岁的年纪迎来了艺术的高潮,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不辞日暮重抖擞”,是他艺术生命的一件幸事,同时也因为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身处浪潮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难免“心猿难缚”之时。我从他众多的作品中,读取精华之作,体会到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因为久居乡间,王憨山的作品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体现了浓浓的田园气息,醇厚朴素,画如其人。没有奇花异卉,寄兴于乡间野趣,田间地头的蔬果,院落池塘的麻雀、公鸡、青蛙、鱼虾,信手拈来的题材令人读之更有亲切之感。他的造型简洁利落,墨与色对比鲜明,一气呵成。

作为一位有科班学习背景的画家,王憨山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再现生活,他抓住了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那就是诗书画印的结合,画面的题诗深化了主题,糅合了个人的生活观察,在一目了然的图像中为人带来了意味深长的想象空间。眼中是平凡,心中有天地。他在表现雏鸡与蜘蛛的对决时:“排闷不须千日酒,些须得失笑鸡虫。”被嬉戏的麻雀搅扰时:“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到几多时。”

王憨山先生主张画画要“给足”,给足墨、给足色,才显得画面有分量。另一方面,他也做了减法,减省了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造型上舍弃了细节的精致,这种高度概括的简笔形态更强化了朴拙之意,使我们体会到他在大取与大舍中体现的大气量。

贺安成先生文中提到他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绘画构思与反复推敲的构图,连题款的位置都考虑在构图当中。这也使我看到了一位前辈创作者的专业精神,他把巧思蕴藏在古拙之中,他的取舍是“意在笔先”的。只遗憾很多构图我们不能看到成品了。

鹅鹅鹅 国画 王憨山

正如王先生的老师高希舜先生在自述中所说:“穷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强调写生以致知,非写照也;变化笔墨以用己,非猎奇也;修身敦行以养气……”王先生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做着这样的努力,在中国画自身的底蕴中寻求独特的自我。

猜你喜欢
乡间王先生花鸟画
乡间小路
不速之客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乡间即景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