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2020-09-08 00:15吴晓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戍边林则徐

【摘要】林则徐是不避风险的劲吏能臣,虎门销烟是他一生辉煌的顶峰,贬黜新疆是他人生低谷。面对从封疆大吏到戍边谪臣的落差,林则徐除了以自己的坚韧与坚定面对挫折,他身边的亲友及戍地官员也给予了扶持与帮助,让他走出低谷,用自己的才干为边疆百姓谋福。本文仅从林则徐的日记、信札中截取部分纪录分析他在疆三年,亲友及戍地官员对他的关照与支持,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更全面了解林则徐谪戍新疆时期的心路历程,感受民族英雄逆境中的坚守。

【关键词】 林则徐;西行;戍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能臣劲吏,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诸多优秀品质。他“上筹国计,下恤民生”,为政清廉,执法无私,“虎门销烟”让世人看到中国人抵御外侮、严禁鸦片的决心,也让世人认识到林则徐的果敢与担当。可由于清廷妥协,一句“办理不善”,林则徐便被革职远戍边疆。从封疆大吏到戍边谪臣,其间的落差变化不可谓不大。三年的边塞生活,是林则徐人生最低谷时期,但他没有屈服、消沉,而是积极投入到新疆的开发建设中,这固有林则徐自身“爱国为民”思想及坚毅不屈性格使然,也离不开家人、朋友的支持与鼓励。

一、家人的安慰与支持

“现在东河合龙在即,林则徐著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钦此!”[1]随着一道谕旨,林则徐满怀着对东南战事的牵挂及对外夷入侵的不甘,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1842年5月,林则徐抵达西安,由于“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2],即“呈请病假,因就地赁屋侨居”[3],经过两个多月的休养,林则徐于8月告别家人,携林聪彝、林拱枢登程赴戍。近四十年的风雨同舟,作为贤内助的郑夫人此时目送夫君远戍关外,内心的不忍与悲痛不言而喻,但因身体欠佳,恐未能适应戍地生活,只好留在西安,默默支持鬓发染霜、身心俱疲的林则徐。分别过后,林则徐一路往西,到达甘肃平凉县白水驿时便收到家中来信,告知聪彝妻生一子,他得了第一个孙子,家人希望这喜讯能给赴戍途中的林则徐带来一丝宽慰,减少途中的孤寂与失落。林则徐收信后,“咳名频展贺书看”[4],直言“计两三年来,惟此事令人开颜耳。”[5]。

西行之路充满艰辛风险,如“无驻车之所”,只有顶寒夜行,常常到人马极乏之时才不得不在马车中休息片刻又起程赶路。有时遇大雪,积厚可达四五寸,遇狂风忽作,几欲吹飞人马,只能舍车步行。路途种种,令病体衰龄的林则徐也常感体力难支,心情沉重,所幸有两小儿一路陪伴,除沿途照顾也可体会因公事繁忙而难聚之亲情。特别是到伊犁寓所之后,两儿的陪伴及与家人书信往来,也让身处边塞的林则徐有了寄托。

1844年正月,在伊犁戍所的林则徐收到了久病妻子寄来的诗词手稿,望着那工整娟秀的笺纸楷字,既为妻子病体转好感到宽慰,也为能够再次与妻子笔墨诗画诉衷肠感到欣喜,在给妻子的回信中表达了希望能够等到归期与妻子“农圃耦耕”。寓宿西安的妻子,也深知林则徐虽身处边塞但忧国忧民之心未减,故时常通过家信附寄些当时形势情况资料,以缓解其忧心之思,助其了解内地政事及时局。现存林则徐《衙斋杂录》中的京报摘略,应当有部分就是从家信材料中摘抄而来的。同时,郑夫人也考虑林则徐身体虚弱,寒湿脾泄,时常寄些补脾之物让其调养身体。虽人未陪伴身侧,但生活上点滴叮嘱,书信中诗词解闷,郑夫人以妻子独有的温情与体贴,竭尽抚慰。

1845年1月,林则徐接到布彦泰传达朝廷命其赴南疆查勘的谕旨,即携带三儿林聪彝隨往。南勘之路是艰辛的,遇地僻无住处,或于马车中假寐片刻或只能在河滩、草地设选毡庐宿,而又常常遇“飞蚁、跳蚤纷扰异常,风力之狂,毡庐欲拔,殊难成寐”[6],苦不堪言,所幸一路有三子林聪彝随行,除了沿途照顾外也常常协助父亲完成勘查工作,如日记中记载:“彝儿乘马带各回官引绳而行,每十丈为一标记,至晡时量毕。彝儿所量者居十之八矣。”[7]

林则徐从西安登程赴戍,路途艰辛难诉;在疆三载,从前期刚到戍所时的“体气衰颓”,到之后投入边疆建设,其间多得寓宿西安的家人书信安慰及随侍在旁儿子的照顾,让林则徐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肉体上受疾病折磨的艰难时期能够安然度过,等到赐还回归之日。

二、朋友的扶助与鼓励

邓廷桢与林则徐都是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广东时,他们相互协作,商议禁烟大事,共抗英夷;虎门销烟后,两人又同时因功获罪,被贬伊犁。战时的联手抗英,贬时的风雨同舟,个中滋味怕只有他们才能深刻体会。

因黄河决口,遣戍途中的林则徐改役东河治理水患,邓廷桢先于林则徐抵达伊犁惠远城。期间两人书信不断,邓廷桢还为林则徐觅定寓所。林则徐到达惠远城当日,邓廷桢赶来相迎,陪同进城。而后同在伊犁期间两人更是惺惺相惜,常常诗词唱和、观景弈棋,相互鼓励,为边塞生活增添些许轻松欢快。1843年8月,邓廷桢奉旨归释,林则徐赠诗送别,“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著喜公归”[8]祝贺邓廷桢东归入关,“玉堂应是回翔地,不仅生还入玉门”[9]同时也预祝他不仅仅是入玉门关,而是可以回朝再展抱负,当然也暗含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邓廷桢一样早日重获圣恩重返朝堂。

在伊犁戍所中,除了有两儿相伴,有邓廷桢这位“休戚与共”的挚友鼓励,还有一位时时照顾林则徐在西安的家人,解其后顾之忧的挚友——李星沅。

林则徐赴戍新疆之时,李星沅任陕西巡抚。故林则徐在疆时,也多得李星沅就近照顾侨寓西安的家人。因林则徐曾在家书中提及来往通信受到限制,大部分收到的来信均被拆散,李星沅便代为传送,并每每都在家信中亲自书写地址且加封极固而免遭拆解,可见李对林则徐事事上心。林则徐从东南前线被贬,几经波折万里戍边,心里难解的仍是国事战事,而作为一介谪臣自是不便宣之于口,也只能借书信之便与友人畅谈,李便是林则徐倾诉心事、缓解忧思的密友。

林则徐因功获罪遣戍伊犁,朝中多位同僚及挚友都为他抱不平,也希望他能早日东归,故朝中多人倡议为其捐资纳赎,如湖北督粮道金安清、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南河海防同知王莲舟、外南同知王国佐等都积极筹办此事并捐款支持,虽然捐赎一事最后未成,林则徐自己也表示不愿以此等方式重获自由。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对于身处边疆寒地的林则徐来说,友人的句句问候之语、丝丝关怀之情都足以化解戍边之苦,慰藉受屈之痛。

三、戍所官员的信任与关怀

林则徐虽是贬戍谪臣,但在赴戍途中仍然受到不少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如过安定县城时,陕甘总督富呢扬阿差巡捕带材官数人到此迎候,兰州道唐树义委派杨翠岩至此陪同进省。1842年12月5日,林则徐进入伊犁界,“伊犁将军布彦泰、参赞大臣庆昌俱遣戈什哈至四台来迎,闻此举前的未有也”[10]。到达戍所第二天,“将军馈米、面、羊、豕、鸡、鸭等物,四领队或以肴馔,或以羊豕……”[11]林则徐向他们借阅邸抄及托寄信件等也都给予便利,可见作为新疆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的布彦泰,对于身为谪臣的林则徐并没有当作一般废员对待,而是敬重信任关怀,并委以“掌粮饷处事”。除了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布彦泰将军还常常与林则徐商讨军政事务,让其可以参与到边疆建设中,这对于林则徐来说是莫大的信任。

林则徐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留伊犁镇总兵建制。林则徐抵达戍所之时,恰逢清廷要把伊犁总兵一职裁撤后移驻天津,布彦泰即请林则徐等商拟复奏稿件,后布彦泰复奏坚请保留伊犁镇总兵,建议改撤西安镇总兵移置天津,最终道光帝同意保留伊犁镇总兵建置,这可以说也是布彦泰与林则徐商讨的结果。1843年8月,邓廷桢获释入关,触动了林则徐的思归之情,布彦泰及戍所官员都劝他迁居邓廷桢寓所,“谓此三四年同住其屋者,已见囗人回去矣”[12],虽然此语颇含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众人希望林则徐早日东归的愿望。

1844年3月,因塔什图毕等处开垦卓有成效,清廷命伊犁如有旷土可垦者,一律奏办,故阿齐乌苏废地开垦提上日程。林则徐主动捐修龙口首段工程,自备斧资,督率民夫,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北岸挖三石,南岸拦堤,终筑成一条长六里多、宽三丈有余的大水渠。龙口工程竣工后,布彦泰亲往验收,十分满意,并向朝廷上奏:“龙口首段系原任两广总督林则徐承修……兹奴才周历履堪,其所办要工六里有奇,一律完竣,委系十分坚固……林则徐到戍已及两年,深知愧奋,奴才每于接见时,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洵能施诸行事……奴才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然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殊为可惜。如蒙天恩,弃瑕录用……”[13]奏折之上字字诚恳,对林则徐为人及行事多是称赞之言,可见将军对林则徐是十分赏识。

其实,布将军除了上折保奏林则徐外,他深知林则徐多年为官清廉,并无多少积蓄,故代为垫付此次捐修之款,林则徐欲还款,坚未允许。当林则徐接谕旨赴南疆勘测时,布彦泰考虑到“旗营协领各员识力未周,职分较小”[14],特意让奉旨召还的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会同前往勘查,并亲自为林则徐南疆之行准备车马、衣服饮食,提供旅资等,可见布将军处处为林则徐设想,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周全,还处处安排妥当体贴,这让身处异乡的林则徐备感亲切。

在南疆勘查过程中,全庆与林则徐互相关照。如林则徐先到台站,即“其台馆正屋留与小汀”[15],而如全庆先到,则亦“留正房与余”[16]。两人在勘查工作中也是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对于勘垦事宜,两人也多是共商拟稿寄予布将军,且全庆劝林则徐可在联衔奏折后列名,可林考虑到自己为流放官员,所以只在奏折末尾说明,而未敢列名。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全庆对林则徐的关照,想让朝廷知道林则徐在南疆勘测中的作为。林则徐在寄给全庆的诗文中回忆了两人共同勘办垦田的往事:“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但期绣拢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17]虽然路程艰苦,但仍掩不住能为开发边疆尽力的喜悦,同时在“头衔笑被旁人问”[18]时,全庆能“齿让惭叨首座推”[19],林则徐对全庆这种处处维护之举充满感激。

林则徐从风光无限的封疆大吏到远赴边塞的谪臣,这期间的落差不但是身份地位上的落差,更多的是无法报国、心愿难圆的落差,是从前线战场退下、有志难伸的落差。可作为心系国家民族的重臣贤臣,即使有再多的委屈不甘,他也能从阴霾中走出,这固然有他自身早已融入血脉的“爱国”基因使然,但家人、朋友及戍地官员的帮扶、鼓励与信任也是让他走出生命低谷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他们的信赖与支持,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林则徐自身非凡的人格魅力。

注释:

[1][2][3][14]杨国桢著.林则徐大传(插图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8][9][17][18][19]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2002.

[5][12]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福州:海峡文艺出版[M].2002.

[10][11]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壬寅日记》[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2002.

[6][7][15][16]林則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乙巳日记》[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2002.

[13]转引自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73.

作者简介:吴晓玲(1977-),女,汉族,福州人,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研究方向:文物、林则徐研究。

猜你喜欢
戍边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新春寄怀戍边官兵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戍边情
听爷爷讲故事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251年,达斡尔深情系边疆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