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策研究

2020-09-08 00:19王莹魏寒冰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

王莹 魏寒冰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137 — 03

一、加强家庭文化自信教育,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之基

家庭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首要发生场域和基础途径。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环境,本身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尊自信的人生心态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要改正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努力营造亲情浓厚、民主平等及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构建良性循环的沟通交流方式。家长与孩子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切忌家长高高在上或者过分宠溺孩子。要学会并善于同孩子进行交流,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充分感受和体验孩子的所思、所感,所想,重视并指导解决孩子情感困惑和认识困惑。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成长空间。对孩子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培育孩子树立阳光、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生活,进行健康的心理疏通教育。要让孩子懂得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在所难免,面对挫折不能逃避、更不能有畏惧退却心理,要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家长要设法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增强勇气,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积聚人生正能量,奠定健全的人生心态。有了健全的人生心态,才能培育健全的文化心态,从而逐步树立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父母家庭教育的理念、自身的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如果父母对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使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反之,如果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甚至诋毁中国传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导致孩子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父母作为孩子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应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比如通过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多与孩子交流社会文化热点、焦点问题,传播正能量,给孩子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激发孩子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传统武术等,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文品格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父母应该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实其文化内涵,加强文化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

二、拓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社会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人是社会动物,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而且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会逐渐养成与主流社会同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社会,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却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大学生通过家庭这个桥梁,了解和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社会都有家庭组成,每个个人都成长于一定的家庭,并从原生家庭走向新家庭,走向社会。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家庭中学会最基本的社会观念和规则,因此,家庭成为其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其次,现代社会不仅包括真实的社会生活,还由于网络多媒体的诞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大学生通过网络成为社会一员,甚至这种意义的社会人,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所受的社会影响远远高于传统意义。最后,高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学习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成为个人走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不仅在知识能力和工作技能方面培养大学生,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并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高校还是肩负着向大学生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综上所述,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而其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因此,社会观念在无形中塑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包括其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对大学生文化观念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拓展社会渠道,才能使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取得显著的效果。

首先,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有正确的社会导向。即在全社会形成统一、健康、自信的文化观念,并用这种文化观念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文化自信风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主流文化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产生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其次,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社会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追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对社会文化有着更为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只有具有厚重的社会文化积淀,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兴趣,才能增强社会文化的吸引力,从而使大学生由内而外的认同该社会文化,并在价值领域对其产生自豪感,增强其自信感。最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作为支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形成,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一方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另一反面应该加强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用有内容、有价值、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三、夯实学校文化自信教育,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1.注重文化课、专业课、思政课三联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课堂是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实现文化课、专业课、思政课三联动,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学校要根据全面育人的目标,开设诸如《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人文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的核心,进而提升和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思政课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关键环节、重要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道德教化、政治思想引领的功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根本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心理共鸣。要緊跟时代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张,坚守国家的政治原则。同时重视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的工作,促使大学生提升自我的思想觉悟,增强文化担当意识。要深入挖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大学生探索文化内涵的兴趣为抓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诉求,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增加课堂趣味性等,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及其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深挖教材,以点带面,引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要旨,挖掘文化育人的功能。

2.拓展实践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育形式,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实效。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应用和延伸,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形成文化自觉。目前包头市高校文化实践教育内容还相对匮乏,实践形式还相对单一,要有效提升包头市大学生文化自觉,最终形成文化自信,拓展实践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育形式是关键。从内容来讲,对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教育,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红色文化教育包括对红色基地、红色资源等利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增强其对党的文化、红色文化的热爱。现代文化教育包括对本地区、发达地区的实践,了解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除了在内容上对文化实践活动进行拓展之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使大学生能够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手段,把文化形式和内容用现代手段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和传输,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3.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域,其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空间都在大学校园里,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就是大学校园的文化导向,有着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在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必然会使大学生认同这种文化,慢慢形成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是直接的,又是潜在的。直接的是因为大学生每天生活、学习在校园中,校园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直接的。但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本身是一种意识领域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会通过长期的影响,慢慢形成一种文化无意识,从而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校园文化。首先,由于包头市是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适当考虑民族因素。在适当增加民族元素的同时,还有考虑民族大学生文化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采用多民族都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会增加校园文化的受众,而且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样态,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活跃的群体,特别是90、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个性化较强,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就会不尽相同,只有丰富校园文化样态,才能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需要,从而在个性化的形式上,达到内容的认同和价值观的统一。最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即要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要达到文化教育目的。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要跳出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才能满足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的文化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校园文化才能具有超强魅力和保鲜力,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使其入心、入脑。但是,高校要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在文化内涵和实质上要宣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

〔2〕蒋晨菲.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06).

〔3〕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05).

〔4〕朱永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05).

〔5〕张海祥.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05).

〔6〕谢和平.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7〕王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05).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