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2020-09-08 00:15刘育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缺憾苗族

【摘要】苗族服饰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特有的不完美现象,有些是“留一手”,有些是“加一笔”。本文采用田野考察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举翔实的例证,分别探讨这种现象在价值观领域内的哲学意义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具有的可持续指导作用。

【关键词】苗族;缺憾;手工技艺;可持续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为:BIFTTD201804)。

引言

苗族传统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款式多样、造型优美,尤以精湛的手工织染绣装饰最为精彩,其中,蜡染和苗绣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在当代社会,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逐步由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模式,许多植根于其间的手工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对相关文化与工艺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迫在眉睫。

一、发现苗族传统服饰中的“不完美”现象

当我们有机会收集足够数量的苗族传统服饰样本进行详细的测量观察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种十分独特的“不完美”现象,不仅出现的比例颇高,而且跨越了不同的苗族支系,在多个类型的服饰当中都有所体现。这里的研究样本专指以手工方法制作的传统服饰,而非近年出现的由作坊或工厂批量生产的民族服装。

图1拍摄于贵阳市南明区,这里的苗族分支身着“新添寨式”传统服饰,上身套穿多层贯首衣,下配百褶裙,后身披挂长方形挑花背牌。背牌分为三层,连从外观完全看不到的中层和底层都满铺绣花图案,唯独首层右下角多出一块花型,看上去似乎画蛇添足。

图2为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贵州省望谟县“乐旺式”苗族蜡染贴花百褶裙。这种款式的裙子上遍布蜡染和贴花装饰,纹样古朴,配色热烈。这件藏品全长65厘米,裙幅十分宽阔,一周竟达526厘米。裙子是單片式结构,穿着时围绕腰臀一周,两端余量交叠,在腰部系带绑定。百褶裙的两端似乎并没有做完,无论是蜡染纹样还是上面的贴花都留有空缺,仿佛有意“留一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作品的完美可以说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追求,在用来诠释完美的不同围度、各个层面的标准当中,完成度是一个比较容易评价的量化指标。无论是差一点就大功告成的缺憾还是完整作品之外的冗余,这两种情况都算不上完美。苗族妇女制作一件蜡染或刺绣,往往需要花费积年累月的时间,她们的耐心和细致是毋庸置疑的,到底出于何种考虑放弃作品最终的完美,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二、“求缺”的东方哲学思想

完美是“全”,不完美即为“缺”,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求缺”的哲学思想由来已久。《道德经》里讲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提出真正伟大的成就看上去有缺陷,它的效用却永远都不会过时。佛教中将人的世界称为“娑婆”,意译为“堪忍、遗憾”,也就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曾国藩深明“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遂将书房命名为“求缺斋”。“求缺”的思想同样渗透到东方的艺术和美学领域,这一点在邻国日本表现尤为突出。日光东照宫的设计者因为自觉太过完美会遭天谴,故意把阳明门的一支柱子雕花颠倒,象征尚未竣工,还没有达到完美,因此永远也不会走下坡路。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更是大胆主张:“我觉得完美是一种丑陋。”

围绕苗族服饰,笔者曾采访多名苗族妇女,询问为什么留一点不绣完,一些人解释说老辈人讲如果完全绣好眼睛就会瞎了。虽然是非常质朴的语言,但是苗族先人留下的训诫表达出一种谦虚与谨慎的态度,还有对完美境界的敬畏之心,这与东方传统的“求缺”思想一脉相承。

西方美学有“缺陷美”或“残缺美”的提法,以断臂维纳斯和无头的胜利女神残像为代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残缺即美中不足,并不能真正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些人之所以将缺憾称为美,是一种被动接受,其中夹杂着对美遭到破坏的遗憾与同情。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看到残像后自然产生出的补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自于尚存的精美线条,而不是那些被毁损的部分。这与东方审美中主动的“求缺”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

三、看似“留一手”实际是毫无保留

人们通常所说的“留一手”,是指不完全发挥真正实力或者保留部分技能,目的如果不是为了出其不意、克敌制胜,就是防备他人超越自己,手艺传承领域里的“留一手”多指后者,是保守、狭隘的代名词。苗族的织绣蜡染技艺博大精深,曾经是每一位苗族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她们没有进过培训学校,都是从小跟随自己的母亲耳濡目染。说到服饰当中的“留一手”,苗族妇女对此解释为:留下一小部分不做完,目的是自己到了来世一看就能学会怎么做,这其中揭示出的是对手艺延续的责任意识。

关于图1当中背牌右下角的一小朵刺绣,背牌的主人告诉我们,这是她开始刺绣这块绣片之前所做的实验,也就是将头脑中的设计稿做出一个最小单位,根据实际效果进行适当修改,然后依照试样完成整块背牌。看到试样就能回忆起自己当初的设计思路,对今后的设计很有参考价值,但是绣在其他布上还需要单独保存,所以她们习惯性地随手绣在边角位置并保留下来,并不觉得对整件衣服有什么影响。

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手艺,苗族人都特别讲究要找对“头路”,也就是必须认清从哪里开始,然后依照正确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往下进行。这样一来,复杂的问题被化繁为简,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成功率。图3是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拍摄的与图2同款裙子的制作过程,首先画蜡染图案,染色褪蜡之后再加贴花装饰。其中的蜡染图案不仅结构复杂,图形层次多,而且互相交错,有一些还会被之后的贴花遮盖住。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程序步骤,先画出大的格局,再逐层添加线条,最后刻画细部。依照这个顺序,每一位当地妇女都可以做到不打底稿,直接徒手完成这项工作。了解到这一点,再来分析图2中裙子两端没有画完的部分,就会发现这里遗留的正好是画蜡的分解步骤,从中可以看到正确的绘制程序。这个“留一手”不仅没有保守的私心,而且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

“留一手”的做法能够留下有关工艺步骤的宝贵信息,使后人有机会仅通过观察不会说话的服饰,就能领会制作要领,如同与老师当面交流一般。但是如果“留一手”给服饰的外观效果留下遗憾,就与苗家人对工艺的严格要求发生了冲突。“乐旺式”百褶裙是单片围合式结构,穿好后裙摆两端互相叠压,再系上围腰遮盖,不仅外观完全看不出来,还能够节省一定的制作工时和辅料(图4)。追求节省物料是苗族妇女的另一个行为准则,“留一手”的做法能够同时实现保留工艺线索和节俭,可谓是一举两得。苗族妇女对“留一手”的位置十分谨慎,根据不同款式成衣的穿着方式安排得不易察觉,多为上衣袖底、下摆角落或单片裙侧边。正因设置得如此隐蔽,从穿着效果来看很难发现“留一手”的蛛丝马迹,所以,这种耐人寻味的工艺现象长久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虽然许多苗族妇女都在实际执行“留一手”,但是她们自己并不能清晰阐释其中的道理,并且觉得这是极其平常的小事,不足为外人道。通过以上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她们在完整的手工作品上或增或减的“留一手”,不仅不是因为担心被人偷师而有所保留,反而是在耐心细致地传授工艺要素,不遗余力地展示解析过程与步骤。这样的作品不仅可穿可用、既直观又经济,而且饱含前人们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诲,是苗族服饰当中蕴藏的珍贵文化遗產。

四、结语

“留一手”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情怀:把自己的某一件作品做到极致,不如为将来留下启示更有意义。能够做到突破完美主义的桎梏,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豁达与远见,这是专属于苗族妇女的智慧。她们对传统手工技艺始终秉持着一种敬畏与谦卑的态度,认识自身的渺小,甘为技艺延续发展过程中小小的一环,忠实履行承前启后的使命,将传统民族工艺的可持续性置于一人一事的完美之上。当我们以整体的视角看待这些苗族妇女的个体行为,再加上历史进程这个时间维度来综合考量,终于明白她们通过“留一手”所要追求的是一种格局更大、目标更长远的完美。

参考文献:

[1]梁玫.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37).

[2]赵清章.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关于缺陷的美学分析[J].阴山学刊,1990(2):92-97.

[3]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331.

作者简介:刘育红(1972-),女,北京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助理工程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古代纺织品。

猜你喜欢
缺憾苗族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成为新的自己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缺憾也是一种美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