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大美中国

2020-09-10 07:49王淦生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治沙人类生态

王淦生

【写在前面】

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不熄,积淀了丰厚的哲理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的质朴观念,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肩负着为国家遴选未来设计者和建设者之重任的高考,自然无法回避这一话题。而且环境保护可以说是一个与人类永远相伴的话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自然生态”会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中一个永恒的关注点。

【热点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

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素材解读】

一、人與自然应该是一种生命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经典性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命共同体”。既然是一种“共同体”,那么就不存在人类努力驾驭自然,统治自然,战胜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人类才可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自然才能更加宁静优美。相反,如果人类只是希望征服自然、战胜自然、驾驭自然甚至掠夺自然,则会被自然所淘汰。

二、生态建设关键是纠错与绿色发展。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首先是纠错,即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诸如治理污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补救我们对自然造成的亏欠,让被人类破坏了生态得以恢复。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项任务就是绿色发展,杜绝竭泽而渔的野蛮方式,倡导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让发展的绿色带来大地的绿色,让绿水青山成为人类的标配!

三、让保护自然成为制度更成为习惯。有道是“利令智昏”,当人们被追逐利益的欲望充斥了头脑,破坏自然每每便会成为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动。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刚性的东西来对自然加以保护——比如制度,甚至法律。只有法令制度的重压才能有效遏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径。同时,还需通过宣传教育,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让人们更新观念,爱护自然,珍视绿水青山,保护自然才会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这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运用示例】

生态文明建设,热词背后的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高屋建瓴的政治宣言中,能用如此饱含感情色彩的字眼来映射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可见其在中国发展蓝图中的厚重分量。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我们就更应该读懂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持久热词的背后所饱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从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到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责任担当,都表达出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态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深嵌入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

建设生态文明,要有守住红线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就把握住了问题导向,也用红线意识保障和呵护住了民生的底线。

建设生态文明,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说出了生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前提,也映照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它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都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的同频共振,没有这种认识,也就很难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与落脚。

建设生态文明,要有攻坚克难的魄力。没有生态文明这个绿色路径,发展前行的道路就只能越走越窄。而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法治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等具体切入时,又无不需要攻坚克难的魄力。这关乎对既得利益的打破,更关乎对未来格局的塑造。

为其艰难,方显勇毅。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因为任重道远所以砥砺前行,这样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守住初心一往无前,建设一个大美中国。

(摘自光明网,作者谢伟锋)

【事例素材】

向世界分享科技治沙的中国经验

2017年9月7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举行的“中国科技治沙边会”上,中国代表向世界分享了科技治沙的中国经验。

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治沙工作,已在基础研究、技术标准、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取得成效。

“中国治沙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公共参与、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其中科技研究为治沙提供基础和保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琦认为。

“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行业专项等科技计划平台,中国建立起了荒漠化、石漠化监测技术体系,研发集成了流沙快速固定与植被恢复、绿洲与交通干线防护林体系构建等技术模式。”张鸿文说。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防沙治沙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沙区集中推广低覆盖度治沙、沙障防沙治沙等技术成果,形成“亿利模式”等沙区绿色发展模式。

张鸿文说,中国积极共享科技治沙成果,在“一带一路”、阿盟、非洲等地开展荒漠化治理科技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中国的公路防沙治沙技术已推广到撒哈拉沙漠地区,为利比亚的海岸和沙漠公路建设提供了风沙危害的防治方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说。

“下一步,中国将深入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国际培训,建立荒漠化防治技术领域的国际专家库,推动荒漠化防治技术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为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张鸿文表示。

【素材分析】

一、分享经验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中国人更愿意将自己的发展经验与世界分享——向世界分享科技治沙的中国经验便是中国人对世界无私的奉献,更体现出一个大国必须具有的责任担当。如果每个国家都能承担起自己应付的一份责任,都乐于奉献自己的成功经验,世界一定会更美好,更和谐。

二、分享经验乃是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习近平主席曾向世界各国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既为“命运共同体”,我们就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了成功的发展经验不能藏着掖着,而应当将其与需要的国家分享。时下生态问题乃是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防风治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将自己科技治沙的成功经验无条件地与世界各国分享,体现出的正是中国人愿意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之心。

三、分享经验是也为了共同应对生态灾害。生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球荒漠化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顽疾。更重要的是,防止地球荒漠化,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通力协作,一齐出力。中国与世界分享成功的治沙经验,体现出中国人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同推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诚意和决心。只要世界各国都能有这份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地球定会绿意盎然!

【素材链接】

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浩翰无垠的腾格里沙漠,沙海茫茫、金涛起伏,由北面以不可遏制的凶蛮滚滚而来,到这里却戛然而止,伏首在黄河岸边、香山脚下,形成了一个宽2000米、高200米、倾斜60度的大沙坡,沙坡头由此而得名。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王维更是在此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

真正让沙坡头享誉世界的,还在于其辉煌卓越的治沙成果。为了确保西北交通大命脉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1956年开始,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与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艰苦探索,创造出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化沙海为绿洲,一举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

沙坡头主要保护对象为自然沙漠景观、天然沙生植被、治沙科研成果、野生动物、明代古长城、沙坡鸣钟等人文景觀及其自然综合体。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如今,沙坡头已成为一片沙漠乐园,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还有黄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车,还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更有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边是大漠孤烟直,一边是长河落日圆,采西北风光之雄奇,纳江南景色之秀美,并存不悖,蔚为大观。

(摘自腾讯网)

【人物素材】

“人民楷模”王有德:每一抹绿色都浸透赤子情深

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王有德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这一刻,太兴奋、太激动了,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属于每一个治沙人!虽然我已退休了,但是我的心还在这里,只要生命不息,我防沙治沙的脚步就不会停歇。”除了前往北京领奖,几乎每一个清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都要到林子里走一走。在王有德眼里,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是他精心养育的孩子,他爱它们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说。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1985年,他出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搏斗。

王有德推出三项改革措施: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工效工资,实行责任承包制。提出“六个一”目标任务:每人一年扎一万个草方格,挖一万个树坑,种一万棵树,完成治沙造林面积一百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一万元。

王有德身先士卒,吃在沙漠、睡在野外,白天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点着煤油灯研究第二天的工作……

“光下苦力还不行,还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有德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他带领职工成功推广了精准造林技术,建立起独特的综合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沙漠绿了,职工富了。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百万亩,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壮举。也让黄沙漫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林场,变成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有德在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期间,治沙播绿,兴场富民,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和“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发展之路。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果园成了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

2014年,王有德办理了退休。同事们说,苦了一辈子,荣誉和成绩都有了,该回家好好享享清福了吧!可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得到治理,王有德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又开始了二次创业。

“铁锹拿不动了,但还可以带着年轻人干,这辈子,治沙就是一颗钉子,锈也锈到心里了。”5年来,王有德又发动社会力量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在马鞍山一带的荒漠上植树100多万株,营造了一片4000多亩的绿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十年来,王有德获得了一项又一项殊荣,面对荣誉,他说:“我深知崇高的荣誉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寄予的重托,我要一直干下去,加快国土绿化事业,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

(选自“中国文明网”)

【素材点拨】

一、治沙是职业,更是一份事业。王有德在治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在于他没有仅仅将防沙治沙看成是一桩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把它当成了一项事业。职业与事业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融入自己的信仰。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信仰融入到职业当中,有一种崇高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感,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那么,“职业”就会升格为一种“事业”。王有德身上体现出的,就是这种为国土绿化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

二、治沙需奉献,亦需收入保障。王有德能留住广大的治沙人,能在荒漠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与他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为职工提高生活待遇密切相关。职工们辛勤付出,防沙治沙,固然出于一种奉献精神,但也与防沙治沙带给他们的较为丰厚的物质收入不无关系。任何一位领导者,都必须有一种关心民生、关爱百姓的精神,时刻想到要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领导者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三、治沙持久战,须有长远眼光。王有德能坚持治沙数十年如一日,而且退休之后依然不忘旧业,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加快国土绿化事业,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的坚定信念。“造福子孫后代”,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不少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求短期效应,不顾长远利益,凡事急功近利,这必然导致焚林而猎、竭泽而渔式的事情发生。凡事多为未来着想,多为子孙后代考虑,我们才能遇事三思而后行,做事不留任何遗憾。

【模拟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思之,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

自然养育了人类,自然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又在养育着自然,自然的发展无不带有人类生命的印迹。自然给了人类生命与家园,人类给予自然反哺与回馈。“地灵”孕育出“人杰”,“人杰”又造就了“地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永葆生机,人类方可生生不息。

【审题提示】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首先需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在影响着自然。但写作重点最好放在第二句话上,即探讨人类为何、如何善待自然。

命题材料有三段话,第一段话借一句俗语和一句套用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段具体阐释了这种关系,第三段是对前两段的总结,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构思立意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一方人养一方水土”这两层意思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不应当同等使用笔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种铺垫,是交代人类应当善待自然的因由。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当放在阐述“一方人养一方水土”这层意思上——谈我们为何、如何善待大自然。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先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起,简析人类享受到的自然的恩惠,从而明确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造就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再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因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索取而导致的对自然的轻慢甚至破坏进行反思和分析,揭示过度消费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的危害;最后从正面入手,点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当然,这是整体构思,具体思路考生应当自出机杼,写出各自的特色和新意,但主旨只有一个: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呵护我们的家园。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富有意境的散文,颂扬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和对人类的恩情,反思人类在利益追求中的跑偏和不肖,赞美珍爱、美化、反哺自然的人们;亦可写成议论文,借助理性分析,探究人类对自然生态所应持的态度。其实,爱护自然就是珍爱我们的家园,就是珍爱我们自身,就是珍爱我们的子孙万代——我们的作文就是为了揭示这一常识!

【佳作示例】

纠偏与反哺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5)班 夏钒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多彩多姿的神州大地孕育出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五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下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我们的祖先依赖自然的馈赠,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之上生存和繁衍。他们钻木取火,临河造屋,捕鱼打猎,春稼秋穑。从上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便有一种由内而外、与生俱来的敬畏感。他们因为依赖自然,所以呵护自然。

即使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揭示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人们在利用自然之时,不可无尽索取,否则便会林空鸟绝。他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顺应自然,不可乱取滥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时代来临。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问世,人类用四五百年的时间将生产力水平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制高点。这四五百年间,煤、石油等各种资源也被前所未有地大量开采,人们高举着“征服自然”的大旗,洋洋自得。可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自然的接连不断的惩罚——工业革命后的伦敦变成了“雾都”,工厂的浓烟侵蚀着人们的生命。直至今日,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消融……各种自然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实在无法料想。

在我国,雾霾、水污染、土壤沙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 “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的适时提出,体现出中国人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得力之举:将工厂迁移至远离河流和城市的地方,设法减少燃油车辆的出行,共享单车横空出世,“限塑令”推出,各大城市纷纷推出“垃圾分类”政策……当今中国从政府到国民全员参与到了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实干之中。

我在杂志上曾看到两组对应的照片:一组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三江源地区,旅游者随处抛掷垃圾,四处一片狼藉,令人扼腕;另一组是大批志愿者不远万里,自发前往,清理三江源雪山草原上的垃圾。这两组照片让人不胜唏嘘: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都是为昔日犯下的过错还债!可是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要去反哺自然,回饋自然,绿色发展,让大自然因为人类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反哺自然,就是要超越“不危害自然”的理念,更进一步,倡导人为自然服务,再造自然生态,比如栽种一棵树,关爱一只鸟,清理一片淤积——总之,就是要让地球因我存在而更美丽,生态因我存在而更美好,这才是反哺,才是自然生态越来越好的有力保证!

当“一方人养一方水土”成为现实,世界一定会变成人间天堂。

【习作点评】

本文作者以凝练的文字简要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即农耕时代的顺从自然、工业时代的榨取自然以及今天对曾经的错误的矫正和纠偏,分析有理有据井井有条。文末,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光有纠错和还债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反哺自然的观点,即人类主动为自然服务,去再造最美生态,使文章内容颇具新意,很有深度。

猜你喜欢
治沙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