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下“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延伸与教学安排调整

2020-09-10 12:34曹银贵白中科王金满师学义周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3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曹银贵 白中科 王金满 师学义 周伟

[摘 要]土地整治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土地整治工程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变化,该文作者开展了此次土地整治学课程内涵延伸与教学安排调整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分析与论述了当前土地整治学的课程体系、新时代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延伸、土地整治学教学安排的调整。此次教学改革研究为土地整治学课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土地整治;教学改革;生态文明;国土空间修复;山水林田湖草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土地整治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XXKC202022);2019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2019104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课”(20191106)和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黄土典型露天矿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控制研究”(2-9-2018-025)

[作者简介]曹银贵(1982—),男,湖南常德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白中科(1963—),男,山西运城人,农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王金满(1979—),男,内蒙赤峰人,工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整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师学义(1960—),男,山西晋中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周 伟(1972—),男,甘肃会宁人,工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001-04[收稿日期] 2020-04-13

一、引言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整治等。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土地整治的内涵进行了完善与丰富。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通过山、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土地需求,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将低效、不合理及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后,从土地当中获取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相应物质,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措施[1](P1)。受土地整治行业发展的影响,中国高校开始了土地整治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初期,众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设置土地整治工程方向[2,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申请并获批了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当时是中国唯一一所培养土地整治工程卓越工程师的高校,并于2012年开始按土地整治工程卓越工程师方向培养学生[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过三年土地整治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建设基础,并开始申请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列为新增本科专业。2017年,教育部批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为新增本科专业,列“农业工程”(工学)一级学科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长安大学成为了首批增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于2017年9月开始招收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这六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增设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增设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已有九所高校增设了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约为800人。另外,多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开设了该课程,每年的受教学生近千名。土地整治学基本上是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学生了解土地整治工程的入门课程。因此,该课程非常重要。

二、目前土地整治学课程的体系

目前,土地整治学课程的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套,一套是将各种称谓的土地整治任务、工程按照其对象归并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大类,分别阐述这三大整治技术,重點讲解土地整治类型及工程体系、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土地整治项目概预算、土地整治施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等。这套体系是属于通识性的教学体系,主要授课对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并且没有开设专门的土地整治工程的课程,旨在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及工程的全过程。另一套则主要围绕土地整治概述、土地整治理论基础、土地退化原因、土地整治类型与案例、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这五个方面来开展。其中重点是土地整治类型与案例,包括盐碱化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整治、沙化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农用地整治及城镇土地整治等,主要讲解各种土地整治类型开展的必要性、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关键性的整治措施,并围绕讲解内容进行具体的整治案例分析[5]。这套体系重在强调土地整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突出土地整治工程的全域性与综合性,主要是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整治工程方向、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学生来授课。这套体系还有相应的配套课程作为支撑,包括土地整治勘察、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工程概预算、土地整治工程施工、土地整治工程管理等[6]。

三、新时代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

1.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2015年5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12号文)。该《意见》在生态环境保护部分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核心,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围绕着该工作核心,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向:一是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动下的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究;二是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包括黄土高原地区、京津风沙源地区、石漠化地区;三是推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对退化、污染、损毁耕地的改良和修复,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的力度;四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包括耕作土壤与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五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六是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尤其是涉及矿山生态安全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另外,该《意见》也明确了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即在工作中要有底线思维的概念:具体包括资源消耗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和生态保护的红线。突出能源、水、土等战略性资源的管控。进一步严格耕地保护,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各個环节,包括立项、规划、设计、实施、后评价等,都要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吸收和接纳当地的意见和建议。

2.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的系统要求。2013年,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成为了治国理政方针。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的有机统一。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更是强调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对山水林田湖实施统一保护、系统修复的必要性。2017年,草被纳入山水林田湖同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样进一步丰富了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更加突出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人在利用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是要合理认识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联系与内生关系;二是要以生命共同体为生态哲学思想,科学合理地利用山水林田湖草。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并且进一步明确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统筹。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修筑生态安全屏障。

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要求。目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乡村耕地破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单一性的土地整治工作不能解决综合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用综合性的手段进行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针对农村土地整治提出的,是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同时对闲置、低效利用、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活动。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可以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二是可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很好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依托产业布局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助推了乡村振兴。

四、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延伸

从当前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来看,主要还是围绕着具体的土地整治工程来开展,而生态学的思想蕴含较少,即重工程而轻生态。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推进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谐共生的理念已逐渐渗透到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修复、耕地保护等国家重要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来,并且已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此外,土地整治学课程需要挖掘在课程思政与“两性一度”(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方面的内涵。

一是国土空间保护与修复的思想并存。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来选择保护或者修复。具体来看,在表层生态系统有一定的退化,而受生产建设项目扰动较小的地区,可以逐步降低人类的干扰,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修养生息转变,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而在表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受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影响剧烈的地区,可以通过一定的人工诱导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其比较优势,推动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不管是保护还是修复,现在越来越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诱导。同时,在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既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也在分析技术经济的合理性。此外,对保护与修复的质量也有了新的定位,尤其是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例如再野化的思想已经慢慢地引入。

二是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综合治理的要求逐步体现。目前,在国土空间保护修复的过程中,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总的思想,立足山上与山下、地上与地下、流域上游与流域下游、陆地与海洋等国土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综合性。从国家试点的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来看,基本上实现了立足试点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抓大保护、协推大治理。自然资源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生态环保部门等多部门的联手统管,地形地貌协调、水土环境改善、植被复绿、景观美化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修复多目标的统立,国土空间山上与山下、地上与地下、流域上游与流域下游、陆地与海洋等多要素的统治,确保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强调整体性、系统性与综合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管理的边界与届次,凸显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保障了生态工程的长期性。

三是在生态思想统领下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耕地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已上升至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耕地保护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18亿亩耕地红线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为了更好地推动耕地保护工作,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并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藏粮于地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藏粮于地一是指通过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的产能;二是指坚持生态型土地整治,实现耕地质量不退化。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总领,在2018年的香山会议上,耕地保护的生态要求与数量要求、质量要求一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总要求,并要形成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技术。

四是土地整治已重新赋能,尤其是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土地整治是助推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解困的重要途径。根据土地整治实现脱贫解困的模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单项土地整理模式;二是三生空间优化模式;三是土地资产显化模式;四是土地资本流动模式[7]。土地整治能够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土地整治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确保了耕地的数量,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耕地生产的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及乡镇振兴注入了活力。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土地整治工作加速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通过乡村土地整治工作,提升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优化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功能,传承了乡村的独特文化气息。随着“土地整治+”作用的发挥,真正实现了“实惠留给村民,发展留给乡村”。

五是课程思政建设与“两性一度”丰富了土地整治学课程建设的内涵。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深度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二是尝试将思政元素通过合理的授课方式融入到教学中,使得思政元素与教學内容有机结合。另外,“两性一度”是一流课程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发掘最有利于知识传播与掌握的途径,并进行推广应用。土地整治学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即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包括土地整治国际视野与学科前沿,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土地整治调查、评价等。土地整治学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即土地整治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涉及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在不同类型区差异化的知识运用与技能培养。土地整治学课程内容的挑战度:即从系统的角度进行问题识别与整治,包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

五、土地整治学教学安排调整

1.教学目标的调整。当前土地整治学的教学目标是立足土地整治类型而设定的,以单个具体的土地整治类型为中心,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某种类型土地退化产生的原因;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开展某类型土地整治工作的目的;三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具体土地整治类型如何开展。随着土地整治工作内涵的丰富及新时代土地整治工作的使命与要求,土地整治学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调整。总体上来看,土地整治学要将土地整治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基于土地整治对象解决“形成-性状-分类-整治-利用”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充分融入土地整治学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土地整治学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力求达到土地整治学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使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具体来看,在以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尤其是让学生具备系统性的思想,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全面。因此,在已有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一个方面,即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2.教学内容的调整。现在土地整治学教学内容分为12个章节,包括土地整治概述、土地整治理论基础、土地整治规划、土地退化原因、盐碱化土地整治、水土流失土地整治、沙化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村庄整治、农用地整治、城镇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结合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应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一是结合国土空间修复增加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概述;二是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增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一体化治理与保护技术;三是根据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题要求,具体的土地整治规划概述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删减;四是要针对某一类型的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相应的野;五是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挖掘具体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无缝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内容体系。

3.教学形式的调整。土地整治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设计出适合专业知识传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知识讲授、主题集体讨论、焦点问题辩论、知识情景模拟、经典案例调查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土地整治学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实现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这样,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成为了教学形式调整的一种选择。对于课下而言,网络课程的建设成为了必要。另外,教师得提前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土地整治学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基础知识做相应的发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关键知识点讲授完以后,重点要启发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逐渐把学生的思路打开,把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土地整治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很强,在当前实践教学课时难保证的情况下,要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把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再由具体的案例进一步开展推广应用教学。因此,要形成“理论+案例+推广”的教学形式。

4.教学评价的调整。学生成绩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一般都是以平时的出勤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虽然这种学习效果评价简单易操作,但是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既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那么学习效果评价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其他方面的调整。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评价,再结合期末的考试成绩,最终给出一个总体性评价。在过程评价方面,除了评价学生在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调研报告等方面的表现外,还要注重评价其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过程、团队作业分工、野外调研配合等。另外,要开展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包括校院两级督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调查评价等。

六、小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土地整治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土地整治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新时代的土地整治工作至关重要。土地整治学作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土地整治工程人才培养的奠基性课程、引路性课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明确土地整治工程人的使命,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做相应的调整,以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土地整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建新,郑宏刚,张川.土地整治体系[M].北京:中国技术出版社,2015:1.

[2]陈伟强,毕庆生,马月红,等.河南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9,(13):143-145.

[3]王刘华,韩磊,赵永华,等.关于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长安大学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6):142-144+ 151.

[4]曹银贵,白中科,师学义,等.“土地整治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4,(2):103-106.

[5]曹银贵,白中科,師学义,等.“土地整治学”课程工程意识与工程精神挖掘和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14,(3):74-78.

[6]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3, (2):113-116.

[7]臧玉珠,刘彦随,杨园园,等.中国精准扶贫土地整治的典型模式[J].地理研究,2019,38(4):856-868.

On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 Adjust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Courses in the New Era

CAO Yin-gui, BAI Zhong-ke, WANG Jin-man, SHI Xue-yi,ZHOU Wei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demand of talen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With the adv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about mountain-river-forest-farmland-lake-grass life community, the connotation of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 has also chang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 th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bout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 adjustment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courses is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this research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ystem of Land Consolida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cours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for Land Consolidation. This teaching reform study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urs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teaching refor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erritorial space restoration; mountain-river-forest-farmland-lake-grass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