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学习从“导入”开始

2020-09-10 12:35邹益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2期
关键词:导入方法学习积极性学生主体

邹益

摘  要:“万事开头难”,课堂讲授的效果从“导入”开始,有效的导入为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导入环节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所追求的。

关键词:导入方法;学习积极性;学生主体

在一堂新课讲授中,导入环节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能否认真学习本堂知识,就取决于导入环节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数学学科,本身知识枯燥无味,再加上有一定难度,如果在一开始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关注,就很难让学生专注地学习后面的新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觉得导入可有可无,或者随便做一些引入即可,把大部分时间留来讲解新知,可是作为一名有近1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一开始没有引导好,学生就会觉得毫无兴趣,影响后面知识的吸收;相反,如果导入得法,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所以要想学生学好,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学,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那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导入设计,针对性地导入方案结合特定的新学内容可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得出了下面的一些体会,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温故知新”传统导入

數学学科之间的知识很有连贯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旧知进行复习,自然地导出新知。新知是对旧知的延伸和拓展,采用这种导入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才不会感到茫然,有勇气进一步地探究新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学习新知。例如:在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时,先就给学生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单项式的相关概念”,再给学生出示一个单项式乘单项式的例子,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将单项式中相同的字母相乘,系数再与系数相乘,单独出现的字母及它的指数就照写,从而顺利成章得出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还能自己发现新知,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二、类比异同自然导入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类比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取之不竭的泉源。”可见,应用类比导入新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前后知识紧密衔接。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锻炼思维、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利用类比思想引入新课,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常常采用这个方法导入,例如:讲解立方根时就类比平方根,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数叫作a的平方根,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说出立方根的概念就是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数叫作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类比发现立方根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这样通过类比平方根导入立方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很快掌握新知,同时也有效地将两个知识加以区分,可谓一举两得。

三、实践操作直观导入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亲历亲受,可以让无趣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并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时,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铺满地面没有空隙的条件,就可以让学生准备若干张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纸片,自己动手拼接,实际操作,结果发现正五边形不能铺满底面,这时教师再提问引导学生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可以呢?学生经过了自己实践的过程,就会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就能发现只有当围绕一点的多边形的所有内角之和等于360゜时才能铺满地面,本节课的重点也一步一步挖掘出来了,因此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不仅自己探索了新知,而且从中还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合理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不仅对难点感到恐惧,对新知识点的学习也会存在恐惧,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内容,学生更是提不起兴趣去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就不能生搬硬套地引入新课,合理地创设一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在讲解反证法的时候,就引入了一个小故事《路边苦李》: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就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去摘了一个来尝果然是苦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的是怎样的推理方法呢?采用这样的故事情境引入,学生一下就被吸引进去了,老师再一提问,学生就会很愿意去思考、去讨论,这样即便是无味的反证法学生也学得很有味,而且能很轻松有效地理解。

2.创设音乐情境: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配套问题时,用一首儿歌引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当儿歌一响起,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儿歌中青蛙嘴、眼睛和腿的配套等量关系找出生活中那些也具有配套关系的例子,学生就很有兴趣去思考,对配套问题也能准确有效地掌握。

猜你喜欢
导入方法学习积极性学生主体
改进数学导入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提高军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